马东领衔编写的《好好说话》,是他带领奇葩说团队出的一个音频加书籍的多维作品(但要分别付费)。 音频节目2016年6月在喜马拉雅上线,成为了现象级的产品,迅速跃居付费内容的销量榜首。2017年1月,团队将内容重新整理打造,变成了这样一本书。 这本书有三个非常突出的特色: 一、打通了说话的各个场景这本书将所有的说话整合起来讲,非常新颖。 他们创新性的提出了“五维话术”的概念,这五维分别是:
这五个维度几乎涵盖了所有讲话的场景,读后让人对说话有一种极强的整体感。 这五个方面,哪一个都够写一本书的了,怎么他们能把这些都放进一起? 因为,这些人是辩论手,是演说家,他们靠说话吃饭。这五维话术中,除了谈判他们没有真刀真枪的做过,其他的都是个中高手。所以他们能写这样一本书出来。这本书讲的是说话的技术,讲了很多小技巧,没有枯燥的理论。 但也因此,这本书能够帮你建立一个多维视角,但也因此无法帮你适应全部的场景,因为书中的场景毕竟是有限的(32个),而又没有讲解一般性的理论,只能靠你自己去拓展这些场景,去思考这些话术背后的理论基础。 所以,这本书是一本实操类的书籍,让你迅速掌握一些入门秘籍。 说到秘籍,这本书还真送了一个锦囊——里面是32个说话的妙计。也挺有趣的,但我觉得帮助不大。谁还真会拿出来看呢? 真要看,还不如自己总结出来的管用。也许这只是我的一面之词吧。 二、权力的游戏为什么是五维话术呢?而不是六维或者七维呢? 五维话术根据权力的属性来划分的。 演讲——权力的形成(吸引、聚焦于引导) 沟通——权力的流动(避免冲撞与协调转向) 说服——权力在对方(无权的一方要改变有权的一方) 谈判——权力在双方(双方要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辩论——权力在他方(双方无权决定胜负,第三方裁决) 下面这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根据这个理论,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好好说话的策略流程:
所谓的判断,就是判断权力到底在哪一方。 这种思路,对说话确实很新颖,效果如何,还需要验证,但从讲解的例子来看,确实很吸引人。 这种方法总让人感觉和对方在进行博弈,有些许的不舒服。但谈判、辩论、说服这几个确实需要权力的体察才可能达到结果。 这个理论我觉得是有问题的,或者说和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有冲突的。 我一直的观点是,不管权力在哪一方,要靠真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达成双赢才是真的赢,而不是去战胜哪一方。 而且,在这些场景中,判断权力在哪一方一般不成问题。重要的是怎样达成双赢。所以,五维话术的分类,确实吸引眼球,但不符合我对说话的认知。 三、用“战例”分析的方法讲解这一点非常接地气。 全书有三十二个具体的场景,涵盖了所有的五维话术,学习起来非常方便。 你读这本书,就跟听了32个说话场景,看了32个话剧场景一样。 每一个场景都包含错误、场景、分析、注意事项、例句等部分,针对性、操作性极强。 如果你要锻炼说话的技巧,用这32个场景来做战场也是合适的,用你在其他书上学习的理论在这32个场景中进行检验,看看那些书上讲的和这本书讲的到底有什么区别。 但场景具体的坏处也是明显的,我在开头就讲过,这让我们的视野受限,每一个话术平均只有不到6个场景,这些场景能够让我们“好好说话”吗?我持怀疑态度。 四、总结这本书的优点很突出:打通了说话的各个场景,全景展示说话技巧;用权力来区分各个场景,比较新颖有趣;全程用案例来讲解和分析,读起来生动活泼。 一个突出的缺点是:讲解的点太分散,要全部掌握说话的技巧,还需要花很大的力气。 用马东的话来说,其实说话那么多技巧,其实,所有的技巧都是思考的技巧,你会不会说话,其本质是你会不会思考。 当你想得多了,想的全了,你自然就会说话了。 对于想掌握说话全面知识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籍。所以,从总体上,这本书还算一本有观点、有节操的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