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自打20多岁征讨黄巾军起家开始,纵横马背近四十年,几乎无一岁不出征,可惜到死都未能一统江山。 你要说直接原因吧,那肯定就是两大战役给打的,一是赤壁之战,二是汉中之战。结果这两场战都打输了,所以也就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最好机会。 可我们这里要说的是根本原因,就是其根源所在,在哪里呢?在其内部。曹操之所以没能一统天下,实际上是被其内部问题给耽搁了。 此话怎讲?接着往下看。 翻开史料的记载,你会发现公元213年曹操称魏公之后,他更多的重心放在了政治上。此后的每年几乎都有天子对其超规格的册封和晋升记录,而对应的则是越来越少的军事记录。到了公元220年,比较大的军事行动只有平陇西凉州以及夺汉中两起,其中汉中又得而复失。 因称魏公之事,曹操还失去了他最为重要的谋士荀彧,这对于他日后的军事决策多少会有影响。 荀彧当年是力劝曹操逢迎天子到许都,可那是希望他能匡扶汉室,结果最后自己却死在了这上面。跟随曹操多年,忠心耿耿且屡立奇功的荀彧尚且如此,称魏公后的曹操所能感受到的政治压力可见一斑。 至于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虽为曹操带来了很大的政治资本,但同时带来的政治压力也不小。 在曹操逢迎了天子之后,面对的形势是“袁绍内怀不服……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这还只是中原地区,其他地区比如各地军阀尚有刘表、张鲁、孙策等人,少数民族也还有乌桓、鲜卑、西凉等,都没因为曹操逢迎了天子就选择归附。 而曹操手下最为得力的谋臣、大将,也不是因为说因为响应朝廷才来其麾下的,他们看中的是曹操个人。 反过来,既然逢迎了天子,那么曹操就等同于将汉室的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这样一来,瞬间又成为了众矢之的。 这边周瑜骂他虽为汉相实为汉贼,那边荀彧又满怀期待地希望他能重振汉室之威。处在如此矛盾的政治环境中,如何平衡自身和汉朝的关系,耗费了曹操太多的精力,比如进献三个女儿、杀伏皇后一家、诛孔融等等。 而他的两个对手,孙权在赤壁之战后便不再以朝廷为顾忌,刘备则以正统自居,两家几乎都没啥内斗,所以剩下的工作就是巩固自身,一致对外。 此外士族的抵制也是曹操头疼的一件事情。 曹操出身宦官之家,这是士族最为歧视的家庭之一;同时曹操又是以军功起家的,用人是唯才是举,还不信命,这每一条都和士族的观念背道而驰。荀彧之所以会死,跟他的士族背景也有很大关系。曹操死后,曹丕采用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由士族垄断了做官的权力,这才换来了他们对曹丕代汉的认可。 有朋友说了,颍川荀氏不是支持曹操的吗?是,可那是中原士族集团因为乡土和正统的观念,这才选择归附的,地方上诸如荆襄、益州、江东等地的士族,就根本没买他帐。反观刘备和孙权,都得到了士族集团强有力的支持。 诸葛亮本身就出自琅琊士族,同时又与荆襄士族多有联姻,所以说刘备作为一名外来者,能够在荆襄站稳脚跟,全都是仰仗了诸葛亮、马良、庞统等当地士族的支持。 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内部问题都没解决好,如何搞定外部问题。 而且外部的刘备、孙权又都是人杰,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干掉。曹操在三人中年纪最大,所以说就算再给他时间,怕也是无力一统天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