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为何将皇位传给孙子,不传给能干的儿子朱棣?

 方远图书馆 2017-09-16

明朝历史啊,还真得从朱元璋开始谈。尤其是明朝重文轻武这个格局,更得首推朱元璋。只不过,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是不可能直接自废武功的,哪怕杀了很多能打仗的功臣,但洪武朝根本就没有废除各路王爷的兵权。也就是说朱元璋时期,军事能力还是很强的。尤其是北方的三个王爷,燕王、代王、宁王。

长子继承大统,其余各子镇守各地。虽然中央重文轻武,但文武协调,文治武功,都是很强的。尤其是从年号来说,洪武就是洪大的武功么。所以如果朱标不死,各路王爷可以团结一心,朱元璋的战略来说,明初还是能继续扩张的。只不过朱标死了,英年早逝。朱元璋的战略规划就打了折扣,也出现了变数。

但朱元璋这个人很固执。朱元璋为了废除丞相,引出胡惟庸案。故意让胡惟庸“作死”。而胡惟庸也不傻,拼命牵连更多的官员和功臣,以为朱元璋不敢杀太多人。但固执的朱元璋还是杀了,有牵连的都杀了个干干净净。就是为了达成他的战略目的,废除丞相。

所以,固执如朱元璋,并非不了解各路王爷,有兵权会有什么隐患。汉朝七王之乱,西晋八王之乱,都是前车之鉴。但是明朝领土扩展方面,从朱元璋开始,就明显不足,虽然占领了东北和西藏,但是北元并未消灭干净,向西也仅仅到达哈密卫。所以,朱元璋要想让明朝版图继续扩充,但又并不信任于开国功臣,则只能寄希望于他的儿子们。

而朱标既然已经死了,为什么不能选其他儿子。问题也在这里。其他儿子的定位都是镇守边疆,甚至伺机对外扩张的。如果选一个儿子回来继承大统,那剩余的其他儿子,则不想向外扩张,只想向内夺权了。所以朱元璋解读的汉朝七王之乱,和文官们解读的肯定不同。文官认为藩王有兵权则会乱,而固执的朱元璋,更相信他的儿子们,认为擅自更改早期的战略规划,让守边的儿子回来继承大统,才会引起“七王之乱”。所以,朱元璋的选择,则是立朱标的长子朱允文为皇太孙来继承大统。这样一来,就朱元璋的整体战略规划上,虽然有变数,但整体战略精神未变。

所以朱元璋也问过他孙子朱允文,如何协调各路王爷的关系。只不过,朱允文的答案虽然符合朱元璋的想法。但朱允文并没有那么去做。朱允文一登基就立年号为建文,从年号上来说,并不想对外扩张,而是守成了。而实际的做法,也是消藩。结果逼迫朱棣造反。

朱棣造反,是打着靖难的旗号的。如果朱棣想的仅仅是夺权,靖难只是一个噱头的话。那朱棣夺权之后的行为则未必说的通。比如朱棣迁都,比如朱棣五征漠北。所谓天子守国门,是从朱棣这里开始的。这是朱棣继承朱元璋的战略规划,完成燕王系给大明镇守北疆的承诺,完成燕王给朱元璋战略规划的承诺。所以,从朱元璋战略规划来讲,朱棣守边疆是符合战略规划的,而建文帝朱允文消藩则不符合朱元璋的战略规划。所以靖难的口号,并非是噱头。

只不过,燕王夺权之后,虽然可以天子守国门,也可以继续征讨北元。但朱元璋的整体战略规划已经打乱了,不继续消藩才会真的引出“七王之乱”。所以朱棣不仅仅让宁王从大宁迁到南方,还消除了各地王爷的兵权。所以到这里朱元璋的整体战略规划就完全乱了,废了武将,又废了藩王。终明一朝,再无对外扩张。而重文轻武更是愈演愈烈,武将权力和地位根本无法和文官抗衡,更导致了明朝中后期对倭寇对边患对内乱,总是很被动的局面。

其实也比如宋朝,宋太祖赵匡胤曾经想迁都西安,这里可能的战略规划就是重建丝绸之路。而明太祖朱元璋,让儿子领兵而废除开国功臣,则本来就是让儿子继续打天下的。而朱标之死,朱允文消藩,朱棣篡权,这一系列变故所导致的,也只能是无法继续扩张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