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棣能干世人皆知?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允炆,真犯糊涂?

 宏罗观史 2020-12-19

历史上,人们认为朱元璋很了不起,他有”开天之功“!然而,人们也怀疑他一大做法的不明智,那便是在皇位继承人选问题上所作的抉择!选懦弱的孙子而不直接选能干的儿子。

朱元璋的了不起之处,在于驱除元蒙,统一华夏,而且是作为一位货真价实的农民起义领袖的帝王身份存在,属于真正的来自民间的皇帝。可正是这么一位令后世膜拜的旷世英豪帝王,他在临终前做的一件事,不少人都认为这是他一生在江山社稷的安排上,所做的“最大错事”,那就是:他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孙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也就是皇太孙,而不是传给自己文韬武略皆胜于众人的皇四子朱棣!

如若那样的话,历史上的“靖难之役”就不会发生,而且,历史也一再证明朱棣的治国理政能力确实强于皇太孙朱允炆百倍不止。

朱棣能干世人皆知?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允炆,真犯糊涂?

朱元璋

很多人不明白,朱元璋那么厉害,怎么就偏偏在选择皇位继承人这么重要的事上给看走了眼,犯了糊涂,从而做出这么不靠谱的安排了呢?

实际上,朱元璋将朱家江山的“接力棒”交到皇太孙朱允炆手里,并不是犯了糊涂,当然,也不是朱元璋十分看好朱允炆,而是,从历史的角度,事情发展到最后,朱元璋其实是出于无奈。因为连他都不知道接下来如何做更合适了,总之左右为难骑虎难下,最后,索性按照历史以来的皇位继承传统往下走选择小的吧。当然对历史上后来发生的“靖难之役”事件也许朱元璋没有预测到,也许他也可能想到,只是想就那么放下筹码“赌”一把吧,反正横竖都不可为都是利弊。

帝位传承,朱元璋早先设计的大格局,关系微妙到无可挑剔!

朱元璋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一开始他的策略是无可挑剔的。如果太子朱标在位,那么朱元璋设计的诸皇子守护边疆要地,自家人拱卫朱家天下的格局是可行的。

在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他的前半生在治理天下,而他的后半生,几乎整个都在为如何打造一个可以传至千秋万代不衰的朱家铁桶江山,而琢磨来琢磨去。

为了防止朱家江山出现大权旁落的问题,朱元璋非常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每一位儿子,分别根据他们的出身、个性、能力、特长等,都做出了适当的安排。而且朱元璋还在笼络武将功臣集团,并将他们和朱标捆绑到一起,形成一个利益集团,以此稳固太子朱标不可撼动的地位。为了防止功臣中出现“挟天子自重”的情况,他给自己的儿子们大封藩王,又让这些武将们帮忙培养自己的儿子,而后又从儿子中选择能力不错的,逐步取代镇边大将的位置。这么一种模型,中央有人想反,朱元璋的儿子们可以从四面八方赶来围剿,儿子们有人想叛乱,远在边疆不说,更难撼动众星捧月的中央强权。

朱棣能干世人皆知?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允炆,真犯糊涂?

太子朱标

可以说,朱元璋在朱标还在时,如果按照正常逻辑,朱元璋的这种安排是十分高明,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的。而且给儿子们封藩的事情,也确实迅速稳固了朱家天下的政局 ,在朱元璋所设计的此种微妙的格局中,一切都在有条不紊中向前推进。

一番“拔刺”后,朱标突亡,朱元璋万世“铁桶江山”模型打散!

再到后来,朱元璋又使出了很厉害的一招,叫做“拔刺”。也就是要将存在于皇权周围,有可能会对朱家江山社稷造成威胁的“刺”给拔掉。

为了给太子朱标未来继承大统后,能够顺顺当当的安心治理好天下,拔除一批居功自傲的有功之臣以及骄兵悍将这些“刺”带来的隐忧,在朱元璋执政的后期,他不惜大肆杀戮功臣,从胡惟庸集团开始,到李善长,再到宋濂等,一一被清洗。

洪武十三年(1380年),仅“胡惟庸案”,灭其三族,连坐党羽,诛戮一万五千余人,后期还因此大兴“胡惟庸狱”使受牵连人数规模不断扩大;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就连开国功臣李善长也因与胡惟庸“交通谋反”的罪名被赐死,其家族七十余人受牵连被处死。接着,一代名儒宋濂也因受子孙连累的罪责,全家被发配四川,后来宋濂病死途中。总之,仅抓住“胡惟庸案”这一链条,受到清洗的王公贵族就多达十几家,共计三万余人。

朱棣能干世人皆知?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允炆,真犯糊涂?

胡惟庸案受牵连的一干人等

经这么一番操作之后,看似朱家天下未来万世江山的大格局足可期待,一切都为朱元璋给安排的妥妥贴贴的了,然而,人生的很多事情,“弯道”之处总是让人意想不到。朱元璋千布局,万筹划,费尽百般心思,可令朱元璋万万没有预料到的是,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子朱标因前前后后忙迁都西安事宜,自巡视关中返京后,不久染病,次年就病逝了。

朱标的不幸中途夭折,这对朱元璋的打击十分之大,他辛辛苦苦一手培养的最为合格的皇位继承人就这么突然没了,朱元璋何止是满心伤痛,更是满心空虚。因为朱标的死,不仅是皇位继承人选得重新选择的问题,更打乱了此前朱元璋对朱家江山精心设计的大格局。

左右都不妥,皇位继承上,朱允炆捡了“便宜”!

朱标没有了,原本为江山设计的微妙格局也散了,偌大的一个朱家江山,接下来,未来的社稷“权杖”到底该交到谁手上才好呢?

对于皇四子朱棣,他所拥有的过人能力,以及所做的骄人成绩,朱元璋也是看得到的,因为朱标更像自己。一开始,朱元璋是考虑过朱棣的。

关于朱标之后的立储问题,朱元璋曾暗地里征询过大臣们的意见。

他问翰林学士刘三吾:

“太子死了,皇长孙年幼不懂事。治理国家必须选对人,我想让燕王接班怎么样?”

而作为文人出身的刘三吾却说:

“立燕王绝对不行!如果立燕王,那么秦王、晋王怎么办?皇长孙朱允炆四海归心,大家都拥护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觉。”

作为文官出身的刘三吾显然是喜欢一个和自己相配,更能施行“文治”的皇帝接班,而朱允炆正合他自己的意思。

朱棣能干世人皆知?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允炆,真犯糊涂?

刘三吾与朱元璋

当然,按照古代皇族的继承制度,按照规则论,朱允炆是合适的;按照孝道论,朱允炆也是合适的;再者,按照当前国之形势论,人民刚刚从元蒙统治,以及饱受战乱之苦中挣扎出来,确实需要开启一段“与民休息”的“文治”格局,朱允炆也是合适的;另外,如果再按照刘三吾的说法论,立朱允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于是,朱元璋思来想去,经过一番权衡,最后他还是采纳了立皇太孙朱允炆的建议,而将朱棣排除在外。

朱棣文韬武略,朱元璋为何“铁了心”的就是不选他?

至少,从历史记载的情况来看,在朱元璋看来,他其实是知道立朱允炆并不是特别合适的,可他为何知道不应该可为,而最后在做一番艰难抉择后,还是弃燕王朱棣,而硬是选择了朱允炆,这个当时年仅只有十四五岁的孩子作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

朱棣能干世人皆知?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允炆,真犯糊涂?

朱棣

其原因有二,第二条才是重点!

其一、历史传说中,燕王朱棣的“名分”和“血统”都不正

作为燕王朱棣,在历史的不少说法中,有说朱棣的名分不正,不是嫡子,非马皇后亲生,另外,血统也不正,朱棣的生母非中原人……尽管后来朱棣在称帝后,一再为自己的身份在历史上给自己“漂白”,马皇后就是自己的生母。而这一因素,确实可以作为朱元璋将朱棣排除在皇位继承人选之外的一个因素,但如果作为最主要的因素,应该还算不上。

其二、朱元璋有意规避“朱家兄弟互相屠戮”的格局出现

那朱元璋主要在顾忌什么呢?其实,朱元璋是想多保全自己几个儿子,更不希望看到因为皇位的问题发生兄弟相残的一幕。

毕竟,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子朱标病逝;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第二子“秦王”朱樉意外身故,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棡因病而逝。也就是说,在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他的三个儿子已是先后离开,这对他来说,应该是痛彻心扉的一件事。

正因此,朱元璋不再希望自己剩下的儿子还有什么闪失,于是,在不得已情况下,他只好选择了朱允炆作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

朱棣能干世人皆知?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允炆,真犯糊涂?

朱允炆

假如,朱元璋如果不是选择朱允炆,而是从皇子中重新再选一位,或者直接选择皇四子朱棣继承大统,那么历史上的“靖难之役”确实可以避免,但极有可能会生起另一场皇室成员之间,也即是朱元璋儿子们之间,为了争夺皇位,上演的一场来自亲兄弟们之间的血腥屠戮。比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类似的事件不少发生,如发生在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发生在清朝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这些都是皇帝儿子们为争夺皇位而不计亲情所进行的一场来自亲兄弟之间的互相残杀。

所以,我们往往会看到,中国古代历史上,常常会有一些落魄皇子感叹:来世不生帝王家!看完古代发生在这些皇帝家的,包括朱元璋在内的,这些因立储问题残酷内斗不休的风波,您就知道他们在“构想”与“现实”面前徘徊有多难。

写在后面的答案:

总的来说,朱元璋将皇位传给皇太孙朱允炆到底是对?是错?历来,史学家探讨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朱元璋之后,朱元璋儿子们之间为皇位的争斗确实是避免了。也许,朱元璋也正是因为出于这一点考虑,想要多保全自己儿子几条命,才将皇位传给皇太孙朱允炆的吧。因为那样话,未来朱家江山会有两种可能的模型出现:

第一种:最好的一种可能是,朱允炆就此坐稳皇位,朱家江山不起波澜;

另外一种:说好不算好,说坏是坏,但对朱元璋的“家事”来说却不算极惨。

那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情况,发生在历史上的“靖难之役”,哪个儿子若真很有能力和野心,从朱允炆手里把江山夺了去,那么朱家皇族所牺牲的,也只是一个皇太孙朱允炆一人,而不会牵连其他朱家血脉的无辜,特别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内斗互残。

『文/淳帧通安,笔名宏罗,本文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留言、探讨,感恩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