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灸穴养气补充疲劳值

 秦岭之尖 2017-09-16



不少中老年朋友经常会感觉身体疲劳,做什么事情都有点力不从心,这是身体疲劳值消耗过多,需要及时补充以恢复精力和体力的信号。专家提醒,人体的疲劳值同元气一样,处于不断的消耗过程中,如不能及时补充恢复,久之会导致情绪、血压、血糖的波动,甚至诱发无症状心梗、中风等急症。

记者近日采访天津中医药大学程素利博士时了解到,人体都有一个疲劳值, 相当于人体的一个健康指数,如果只是不断地消耗而没有补充,当疲劳值不足一半,也就是降低到50点时,人体就会开始产生疲劳的感觉,数值越低表示身体越疲劳。人体之所以会出现疲劳感,有其生理基础,主要是由于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所造成。正常情况下,人体会依靠自身完整的生理机能不断地把这些物质转化或输出体外,而当这种转化、输出的能力降低时,代谢产物会在体内积累,导致疲劳值降低,机体就会产生疲劳感。中医认为,疲劳感的出现与元气虚弱有关,元气禀赋于先天而滋养于后天,是人体能量的源泉,与不同的脏器结合就产生不同的功用,主要以心、肝、脾、肾为主。疲劳程度较轻者,一般只表现出其中一脏或两脏的相应症状,程度较重者,则会出现两脏、三脏,甚至四脏的相应症状,所表现症状涉及的脏越多,其程度越重。

程博士指出,中老年朋友如果平时身体较好,只是短时间内出现疲劳感加重,需要排除是否为疾病所致,如一些慢性感染、疾病等。对于排除疾病者,补充疲劳值时除了休息、 适当运动、 保证睡眠之外,可根据自身情况采用艾灸的方法,有助于调理气机、恢复元气、增强体力。在用艾灸调养心、肝、脾、肾四脏之气时,中医常采用背腧穴。背腧穴位于腰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为五脏经脉之气输注、聚集的部位,也是内脏疾患的病理反应点,这些穴位的特点主要是扶正补虚固元、调节脏腑机能、滋养机体,尤其善于调理相应脏的慢性虚弱性病症。艾灸时,手持艾条一端,点燃另一端,将点燃的一端置于穴位上端 3厘米左右的地方,保持不动,或者在穴区上方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或者对准穴区一起一落地进行施灸。一般每穴灸 10 分钟左右,或灸至皮肤温热发红,而又不致产生灼痛和烧伤皮肤为宜。疲劳症状较轻者,每周2~3 次; 疲劳症状较重者, 每日1~2 次, 10 次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 可休息 5 天, 然后再接着进行艾灸。

灸心腧养心气 心脏是人体的“生命之本”,其功能与人体周身血液、神志(心脏是大脑正常工作的原动力)、汗液等密切相关。当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时,会扰乱心神,出现做事时老开小差、注意力难以集中、做事差错连连、忘性大(越是眼前的事越易忘掉)、不易入睡或早醒、多梦,甚则心悸、胸闷、反复头痛、易气短自汗等症状。多因谋虑过度、工作压力大、紧张等所致。宜养心宁心,祛疲益神。穴取背部第 5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 寸处的心腧。取穴时,以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和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2个椎体,下缘旁开2个横指的地方即是。

灸肝腧养肝气 肝脏功能与人体周身血液、肢体运动、 情志、眼睛等密切相关。此外,肝还能藏魂,魂与神密切相关,可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当肝气不足时,会伤及肝阴,出现情绪低落、眼睛睁不开、眼睛发红、结膜充血、烦躁不安、易怒、不想吃油腻的食物、不耐疲劳、肢软少动、运动减少等现象。多因酒食应酬过多、工作压力大、喜怒不节、谋虑过度、疲劳过度、情绪心理的改变超过肝的调节能力所致。宜养阴柔肝,祛疲醒神。穴取背部第9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 1.5寸处的肝腧。取穴时以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和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下推 2 个椎体,下缘旁开 2个横指的地方即是。

灸脾腧养脾气 脾脏功能与人体口唇、四肢关节、肌肉等密切相关。当脾气不足时,会导致中气亏虚,出现食欲不佳、不思茶饭、怠惰嗜卧、四肢乏力僵硬、 两腿沉重、懒得爬楼、懒于言语,甚则四肢关节及肌肉肿胀疼痛,经常腹胀、腹泻或便秘等。多因饥饱失常,酒食过度,或忧愁思虑过多,用脑过度,思虑伤脾, 或工作繁重杂乱,应酬频繁, 形体劳役所致。宜益气健脾,祛疲养神。穴取背部第 11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 寸的脾腧。取穴时,以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3个椎体,上缘旁开2个横指的地方即是。




点击“阅读全文”,直接订阅最新《医药养生保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