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规家训是中国文化的细胞 让人终生受益

 jtq感恩一切 2017-09-16

  我从小受到父母亲和家庭的影响很重。我的父亲在长沙文夕大火后家破人亡,成了个孤儿;我母亲是怀化芷江人,日本人攻占芷江后,母亲全家五口人死了三口。因此,我父母在一起是两个孤儿的结合,他们有着传统文化的共识,艰苦生活的历练以及相濡以沫的感情。在我眼中,这样的家庭十分亲密。后来我父母到了北京和黑龙江,一直带着我们几个孩子走遍祖国南北,虽然感受着那个时代我们国家在曲折中的前进,而我们这个家庭始终团结亲爱。

  人只要不断向书本和实践学习,就一定会受益匪浅。在众多名片标签中,我始终坚持并看重一点,那就是“读书人”。几十年来,我一直坚持读书思考,甚至插队时也在被窝里读书。读书给人带来知识和价值,给人先行的榜样。另外一点,我的经验和阅历应该还算比较丰富:在黑龙江农村插过队,在西藏支过边,读书做学问也做过官。我一直致力于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进行结合,这也是我对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

  孝道会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孝道实际是一种价值层面的东西。从学理和道德上讲,提倡孝道就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提倡。但其实孝道很大程度上应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孝在古代,表现在对上一辈的尊重、服从和帮助,是晚辈发自内心、下意识的一种行为。因为人是最先在家庭中感受到父母的爱,与父母接触最多,得到父母教育帮助最多。无论从感恩回报的角度,还是从自身感情的需要,都应善待父母,这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本根。孩子长大后,个人利益观念会与父母发生分歧,我们价值观的孝包含了孝敬和孝顺,但盲从、愚孝也是不可以的。

  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孝道的内容也产生了不同。过去孝道主要通过礼教来完成,对于晚辈的言行举止有诸多要求。现在我们从社会结构上看,市场经济讲究横向流动,很多孩子都离开了家庭,这就违背了过去的孝道: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孝”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感恩的心。爱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多是理解。我国正逐渐放开二胎,中国还会逐渐发展出许多大家庭,孝道价值观一定还会随着家庭结构、社会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家规家训是中国文化的细胞 让人终生受益

  家庭是文化的源头,孩子的成长是父母先天的基因和后天教育的结合,父母好的教育能带给孩子一生受益的品质。我32岁才回到湖南,我以为自己受湖湘文化影响较小,后来我发现在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三十多年,其实时时刻刻都是受着湖湘文化的影响。

  我父亲是地道长沙人,一辈子一口长沙话,他用长沙话讲的故乡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我母亲长自芷江小镇,一口湖南话,也一直保持着湖南的生活习惯。虽然我们全家生活在北方,但我长在一个湖南人的家庭。我们对湖南有着亲切熟悉感,我回到湖南一点不陌生。

  我父母文化水平都不高,但都深深受着湖湘文化的熏染,那就是说除了书本外其他很多传统的东西,也就是家规家训族谱等代代相传的故事,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细胞。中国人过去讲“以孝治天下”,只要天下人都孝顺,那么就会国泰民安。

  家文化的与时俱进是传承创新的最佳方式

  所谓“训”和“规”,其实就是总结、凝练和概括,它具有哲学性、指导性。老人的传统对于我们后辈价值观的形成非常宝贵。一个家庭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将自己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传给后人,这就是个好东西,是治家的好方法,在宏观上为家族的延续指明了方向。如果一个家庭中人人都善良,那么这个家庭就和谐人旺出人才。

  发扬传承最重要的还是要与时俱进,这个“时”既包括了中国了“时”也包括了世界的“时”,也就是说要随着世界发展的潮流,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重建文化自信时,我们需要有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让孝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新的面貌继续在中华大地发光发热。

  作为“廉动全球——华人好家风征文大赛”的评委,我认为全球华人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孝文化、家文化是全球华人共同关注的课题,大家就这个话题共同展开思考探讨,十分有意义。我这几年出访国外讲学,也见到很多十分成功的华人,我发现引领华人成功的正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工作中,他们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这是件非常好的事情。(作者:郑佳明,曾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现担任湖南商学院文学院院长。 星辰全媒体记者:凌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