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人们要把去睡觉不直接说睡觉,而是说“要去跟周公约会”。这跟周公约会到底有什么说法?为何去睡觉时都说去见周公? 其实,“梦周公”这个典故最早出自于《论语·述而》:
意思是“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长时周间没有再梦见周公了!”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周公姓姬,名旦,周成王的叔父,因食采邑于周(今陕西宝鸡东北),故被称之为周公。 成王继位的时候,还很年幼,根本不懂治国之事。于是周公旦代成王执政,处理国家大事,立下了卓绝的功勋。在政治稳定、管理国家的体制基本完备后,周公于摄政第十年还政于成王。 孔子对西周的政治制度非常尊崇,而周公旦是孔子最敬服的古代圣人之一。因此孔子以“梦周公”来表达对西周社会的向往以及对周公的敬仰之情。后来,人们就用这个典故来表示缅怀先贤。
“周公”和“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真正称“做梦”为“见周公”的,具有标志性的典故当属《笑林广记》里的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老师白天在经常在课堂上打瞌睡,但却不允许学生打瞌睡。学生们也是敢怒也敢言,就烦问老师怎么您就可以?那老师竟然大言不惭地敷衍说自己是去见周公了,典型的自身不正,说人不听。 果不其然,等到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们也有样学样。但作为老师肯定不能放任学生们在课堂上随意地睡大觉。因此该老师就拿起戒尺把学生给打醒了, 并责问他,你怎么能如此?学生也不怂,张口就答我也是去见周公了。老师心知他是撒谎,就进一步逼问:周公说了啥?学生回答说:周公他说昨天并没有见过老师您。 有这样的老师也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个锅周公老人家才不愿意背。 这个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把“睡觉”说成“见周公”的说法,只是后人带有开玩笑性质的措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