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有言 皴法,是山水画中山石画法的重要技法,有时也用于表现树干。《梦幻居画学简明》将皴法分为十六家,并指出“此十六家皴法,即十六家山石名目。”十六名家的“看家石法”,呈现的是十六种各不相同的“胸中丘壑”。欲得名家气息,需尽临摹之事。 【张伟平国画讲堂】以助天下学子为任,理不明,法不明。故特劈“皴法”章十类。通过名作局部+张伟平课徒稿+理法解读,帮助学习者详细学习每一种皴法。 教程一:《富春山居图》中的“披麻皴” 教程二:《庐山高》中的“解索皴” 教程三:《青卞隐居图》中的“牛毛皴” 豆瓣皴/雨点皴 豆瓣皴亦叫雨点皴,为长点形的短促笔点,两者在形状上略有区别,常混用。(雨点皴较豆瓣皴形状更长,形似雨点。) 画法为常用中锋、稍间侧锋。它尤能表现山石的苍劲与厚重。 △ 张伟平示范豆瓣皴 中国画史上以善用豆瓣皴/雨点皴闻名的最典型范例是北宋范宽与他的《溪山行旅图》。董其昌誉其为“宋画第一”,范宽的独特皴法被人称为“枪笔”。今天,我们就来着重观察及学习“豆瓣皴法”。 先来看看历代评论家如何看待这一技法。清人唐岱在《绘事发微·皴法》中写到: “王维亦用点攒,簇而成皴,下笔均直,形似稻谷,为雨雪皴也,又谓之雨点皴。” 聚 点 成 皴 豆瓣皴与雨点皴均为“点皴法”的代表画法。聚沙成塔、聚点成皴,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点,组合成一个山体。 (一)先以淡墨勾皴,待山体成形后,再以较浓墨虚勾出山体轮廓。 △ 张伟平课徒稿 (二)山头处用豆瓣皴点出,淡墨、浓墨分两次完成,形成植被郁郁葱葱之感; 山体处用雨点皴点出,亦用由淡至浓不同层次的墨分多次完成,呈现出山体凹凸不平的立体感和坚硬的厚重感。 △ 张伟平课徒稿 原作对照: △ 《溪山行旅图》局部 △ 张伟平课徒稿 原作对照: △ 《溪山行旅图》局部 虽然豆瓣皴的技法并不复杂,但是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其难点在于: 点的疏密聚散 点皴不可随意组合排列,需要顺着山势而为,要做到“点完了,山体也显现了”。这样再勾山体轮廓时,才能“水到渠成”,而不会强扭山势。 △ 张伟平课徒稿 豆瓣皴常常通过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点来完成。每一皴笔,都要做到既不重叠,又不显杂乱,这就更加要求画家用笔的沉稳、冷静。点要均匀,忌忽大忽小。通过一连串的浓密长点,足够形成震撼人心的雄浑山势。 △ 张伟平课徒稿 徐悲鸿曾说过:
△ 《溪山行旅图》局部 “章法突兀,使人咋舌”——精准地概括了《溪山行旅图》的特色。为了表现出巍峨的高山,除了占画幅近一半的密集皴法外,还有一飞瀑从岩缝中流出,增加了山势的突兀。 △ 《溪山行旅图》局部 想要了解更多《溪山行旅图》的其他方面?请移步 ↓ ↓ 文末福利 一直关注我们的学粉,只要发送信息:溪,即可免费获赠近1G的《溪山行旅图》高清临本! 打 赏 如果觉得学有所得 喜欢我们的原创图文 请随意打赏 或点击最下方广告
点 底部广告,腾讯会帮您赞助我们0.5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