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种子界的“百年老店”——邵泰良讲述他家的故事

 我心……飞翔 2017-09-16


蔬菜种子界有家“百年老店”,至今已历经四代人的传承,从原来的扁担挑卖发展到现今的集育种研发、生产制种、推广销售于一体的知名种企,无论在种子行业还是在花菜种植区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它就是浙江神良种业的前身——温州邵氏家族,一个专营花菜种子的家族企业。家族目前由第四代传人邵泰良执掌,这位当家人打小就跟随父亲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深得真传,而且特别爱钻研学习,掌握了一系列花菜育种的前沿技术,开辟内陆松花菜新市场,事业硕果累累。

 

今天,我们来听听邵氏家族的现任掌门人——浙江神良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邵泰良讲讲他的故事。



1. 

祖辈说,“一技在手,吃穿不愁”

温州,或许大多数人心里是一个沿海发达城市、一个个体家族企业特别活跃的地方,而说到农业似乎就让人不屑一顾。其实不然,温州因为地处黄金海岸线中段,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南北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充分体现,成为耐热、耐寒、耐湿、抗病作物的地理分界线。

 

但是温州人多地少,也决定了温州人想做成农业,就必须靠吃苦耐劳和勤劳持家。所以,我曾祖父当年就凭着人挑马驮,将蔗糖销到了温州、宁波和上海等地叫卖,赚取微薄收入。到1916年,温州地方性蔬菜种子在这些地方得到应用。而这个商机被精明的祖父看到后,他利用产地优势开始生产种子,从此一边贩运蔗糖,一边兼做蔬菜种子、种苗生意,因为经营有方,生意做得有声有色,甚至温州周边县市只认他一人的菜苗与种子。不过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五六十年代生意终止过一段时间,祖父也已年迈,生意就偃旗息鼓了。

 

当然,故事到这里没有结束。

 

上世纪70年代,我父亲邵宽接了班。他不忘“一技在手,吃穿不愁”的祖训,凭着自幼在父辈那里学到的种植技术与贩运本领,专攻“花菜”产业。改革开放后,他是全区首个领证创办龙湾蔬菜良种场的,通过经营花菜种苗,他成为中国第一批万元户,被邻近市县称为“温州花菜大王”,在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通过引进台湾亲戚的技术与资金,他成立温州台大种子有限公司,这是国内种业第一批引进外资的企业。



2 .

屡遭坎坷,差点选择放弃

正当生意越做越顺的时候,命运父亲开了玩笑年气候异常,邵氏家族的花菜种子先后在两个地方出了问题,一些心急的农户以品种不好减产绝收为名将我们告到政府部门,父亲两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搞得焦头烂额心力憔悴,还差点选择放弃。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当时只有20岁的我毅然接替父亲挑起重坦,家父作为后盾,开始了我义无反顾的花菜王国打拼之路。

 

然而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我的经营中也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至今记忆犹新。那一年,冷空气来得又早又猛,导致销到辽宁锦州的花菜种子受冻全部“阵亡”。受牵连的几十户农民火冒三丈,把当地经销商的门店给砸了,索要巨额赔偿,经销商吓得跑来温州找我“诉苦”,中间还经历不少曲折迂回,但最终鉴定结果说是天气原因造成的,与种子质量无关。这个结果终于还了我一个清白

 

可是这件事不但导致种子生意停滞,还出现兄弟意见不合、分家等变故,我一度迷茫,很想打退堂鼓,却心有不甘:难道祖辈的产业就断送在我的手里了吗?自己的理想抱负就这么付诸东流吗?我的父亲曾教导我一定把技术学到家,现在我们吃穿都有了,就更为事业搏。

 

再三深思熟虑后,我决定另起炉灶,到香港成立了香港神龙种苗有限公司。2002我们正式迁回温州,入驻温州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立蔬菜品种研发中心,创建浙江神良种业有限公司,成为温商回归企业。从原种采集、种植技术、田间管理、选育试验品种、繁殖技术,到销售网络、宣传力度都力求更加精准,精心制订了一整套科学严谨的管理流程,同时尽可能让公司脱离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转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3. 

不畏挫折,一路强势逆袭

抱着重拾的信心,加之过硬的技术育种材料和客户的积累,后来我一路披荆斩棘,开始强势逆袭。

 

90年代初的福建厦门同安,曾有50多家公司生产销售花菜种子,而我作为唯一一家温州公司要与他们争得一席之地,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我不畏对手,凭着自己在花菜界摸爬滚打多年的经验,对品种进行提纯复壮,选育出了温州花菜品种系列,硬是在夹缝里求得生存。不仅如此,还开创性地培育出更为优秀的龙峰特大系列花菜品种,并为种子上包装、承诺对种子包退包换。慢慢的,当地50多家种子公司一一消失,只留下几家维持生意,我公司跃居全国知名花菜种子企业,同时也赢得了浙江省最好的蔬菜种子公司的口碑。


 

2000年左右,“日本雪山”花椰菜品种极受国内市场的欢迎,占据花菜高端市场20%30%的份额,且育种技术也领先国内10年。我敏锐地察觉到国内花菜品种的危机,随即组织公司研发团队研究日本花菜品种的特性,并依托我国多样的制种条件,快速推出了更具竞争力的杂交花椰菜品种“神良65”、“神良80”,使中国花椰菜品种的市场占有量迅速提高。

 

2006年,当国内的花椰菜市场基本饱和后,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第一次到韩国参加亚太种子年会,那时语言不通,凭着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拿着几张品种照片、几袋种子样品,我开启了“国际贸易”之路。慢慢的从试种到几斤几十斤,直至日,我公司海外销量累计已经达到2000万元,创汇300多万美元。


 

2008年,我将国内首个研发出来的松花菜新品种“台松65成功推向全国,且即兴想出的“干锅花菜”做法也在国内餐厅流行起来。而与松花菜结缘要从1992年去台湾高雄的一次考察说起。那时我发现当地的花菜竟然全是松散型的,不仅吃着爽口、脆甜,外观还特别松紧有致,我敏锐地察觉这种松花菜会极具发展潜力。考察归来我立即组织研发团队,腾出经费,安排专题研发这个新品种。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努力,优质的杂交松花菜品种问世了。现在,公司的松花菜不但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还走出了国门,“干锅花菜”也深受华侨餐厅的喜爱。未来10年,我计划将中国人发明的美味松花菜品种推向全世界。


4. 

对松花菜育种方向的几点思考

国内松花菜种子市场竞争日益烈,我和我团队对今后松花菜育种有几点设想


做好方向定位。育种是整个产业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育种上走错一步,整个产业满盘皆输。所以,我们要积极参与引导市场,不能让好种子烂在推广环节,公司要延伸服务,缩短产业链,做好服务农户这最后一公里的工作。


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思想,做好“长、短、宽、窄”四字经。“长”指发展120天、130天等长天数的越冬品种;“短”’指发展60天以下的品种;”指发展52天、60天等超短期品种;“宽”指发展适应全国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气候条件的普适品种,如白玉矮脚88,以及适应全国春秋两季栽培的品种;“窄”指有针对性地研发特定地理、特定气候条件的小区域品种,如神良128天。


推进产品信息化。为履行新《种子法》的相关规定,今年开始,公司已推出带有产品产地、出产时间、产品质量检验、产品特点、播种时间、注意事项等信息更完善的包装袋,同时做到一袋一码,保证产品到任何地方都可实现追溯。


 

5.

从事种子30年的心得体会

 

国外种子能“克”甚至用“粒”计价,而国产种子只能用“两”甚至用“斤”计价10余年前外国蔬菜种子畅销国内市场时,也在思考民族种业的出路,到底是什么原因拉开了民族种子和国外种子的距离?是技术?是标准化管理?那年我带着这些困惑“亚太会”,访日本知名蔬菜种子企业,去台湾、东南亚看市场风向。

 

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中国种子的出路并不掌握在别人手里,而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因为中国有着丰富的种质资源,而许多人却是抱着资源“打瞌睡”。种子研发上也不对称,一方面国家掌握着研发资金和技术人才,却不敢放开手脚做种子,怕责任过大,也疲于与农民打交道;另一方面经营生产单位直接连通市场,却缺乏资金和技术人才。

 

于是,我一边加快全面采集种质资源的速度,一边加强研发团队的建设,比如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浙江大学园艺系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不断努力,我公司在近10年发展壮大。

 

2010年起先后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农业龙头企业。2015年注册资本增至3000万元,并拥有自主产权、集种子精选、加工、冷藏、办公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大楼。这一系列重大举措,标志着神良种业进入了新的腾飞时期。目前公司自有厂房1万平方米、研究农场200亩、制种基地1000余亩,研发推广的品种也更加丰富多彩。这些收获与相关单位的通力合作、广大客户的深情厚爱分不开,我们尤为感恩,也会再接再厉。家族这一路走来很不容易,坚持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我们坎坷沧桑过百年,今后更将“奋进创新永不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