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军评西游<div>|如来老君现实版暗战!玉皇大帝究竟是谁?</div>

 tiexj 2017-09-16

作者:刘军,非主流国学研读者(本文为原作者授权使用)

一部西游千场梦,百回故事万个坑。

剥茧抽丝解局笼,慧眼洞穿佛道争。

谈古论今寻常事,妙笔生花不凡功。

跟随白马取真经,畅读西游悟人生。

《神话故事背后的历史真实的佛道之争(下)》

相关阅读:

通过上一期短文,我们了解到,道教从远古伏羲时代开始有了道教思想体系,从张角黄巾起义和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开始才算真正的道教建立。而佛教大约秦始皇期间传入中土,为了便于传道,佛教学说做了改良,兼容了道家一部分思想,发展缓慢。直到南北朝之前,佛道几乎是没有大的冲突的,和谐共生。佛道的第一次争锋,是南北朝时期,佛教三世因果的思想更符合统治阶级需要,进而获得了第一次佛道较量的胜利。

那么,道派是如何进行反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讨论。

中国佛教的盛行,有一位皇帝功不可没,那就是南朝梁国的梁武帝萧衍。这哥们有个小名叫“练儿”,名字出自佛经的梵语译音,翻译成中国话就是静修的场所,由此可见,从梁武帝他父母那辈就已经开始从皇权上倾向佛教了。等到梁武帝登机以后,佛教更成为了他加强皇权统治的工具,用做梦梦见佛祖的故事,编造自己与佛的紧密关系,增加自己地位的合法性,还曾三次出家,以显示对佛教的虔诚。他这一出家不要紧,朝廷没人主持工作,害得大小官员众筹集资,到庙里捐上亿的香火钱,把皇帝赎出来,还俗继续做皇帝,变相增加了佛教财力,在官方推动和佛教自身势力雄厚的基础上,佛教发展到达了空前的兴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最好的例证。

梁武帝不但崇佛,自己也可以算是个开宗立派的大德。传统的印度佛教是不持荤戒的,佛教徒乞食修行,给什么吃什么,给块肉是高待遇。印度佛教也不需要出家的,现在可以看到在佛教传道的过渡区域西藏,佛教徒也是可以结婚的。而梁武帝为了表达对佛虔诚,几乎一生吃素,从此开创了中土佛教修行吃素的习惯,也因此得了一个“菩萨皇帝”的称号。梁武帝在位期间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学,著有《涅萃》《》《净名》《》等数百卷佛学著作。对道教学说,他也颇有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把儒家的“礼”、道家的“无”和佛教的涅槃、“”揉合在一起,创立了“三教同源说”,在中国古代佛教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这里可以看出,儒释道都是统治阶级所需要的,而且还整理出所谓三教同源的说法,就是想把三教牢牢的抓在皇权手里。

梁武帝虽说创立三教同源学说,但三教的天平砝码却一直偏着佛教,这也就造成了佛教兴起的重要因素。道家六十四卦里有一个卦象叫做“鼎”卦,接下来会慢慢演变成“大过”卦,意思就是任何事物都有极限,物极必反,也就是从哲学上总结出什么事都不能玩过头,玩过头就会玩出祸来。佛教的思想固然有安定国家的作用,可更有阻碍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力。在以农耕为主要生产力的封建社会,人人都争着出家当和尚就意味着不断生育繁衍成了大问题,没人生孩子了,劳动力从哪里来?梁武帝时期,寺庙掌握着大量的财富和田产,和尚们还无需纳税,很多人为了避税去当和尚,政府的税收大幅锐减。一旦这些矛盾尖锐,影响到政府的经济发展了,当权者也就得需要痛下决心取舍了。基于这种原因也就有了后来的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和尚一还俗,大批劳动力和纳税人就产生了,没收寺庙财产,把佛像一拆掉,寺庙立马就变成了政府办公楼,都不用动用国库储备,一举两得。

相反,道教在灭佛时期,宣扬的不管是天地规律,炼丹长生、画符驱邪、打卦算命、风水堪舆、还是庞杂的神仙崇拜,归根结底还是比较实用主意,更多是从满足人性急迫欲望的角度出发的,这对促进生产力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也因此,获得政府的认可,终于在佛教遭难的时候,长喘了一口气,能够正常呼吸了。

佛道两教,一个是本土宗教,一个是外来改良落户,基于自身宗教利益,各自站在自己宗教立场上据理力争,相互攻伐本来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但我们也千万不能过分夸大佛道的这种争斗。其实,真实历史上的从来就没有所谓像西游记里佛道两派势力如此明争暗斗的战争。两教历史上起起落落的结果绝不是一派成功打击了另一派的结果,佛道之争是没有真正赢家的。

网络上有句调侃佛道的经典语句:“太平盛世和尚念经,道士隐居;兵荒马乱道士出山,和尚隐居。”形容的很贴切,佛道到底谁沉谁浮,其实就是要看当政的皇权要选择哪个宗教对自己的统治更有利,哪家就自然胜出。政府在西游记里扮演的就是天庭这个角色,现实中的皇帝和想夺取天下的野心家们,也可以看作是神话故事里的玉皇大帝,就看他们如何来选择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