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争鸣 | 楚“五臣”与楚国历史风云

 汉青的马甲 2017-09-16



▌特别声明:

文中所持观点,不代表溯古追风立场;

若无特别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

  斗子文,是楚先君若敖熊仪之后。他的出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据《左传·宣公四年》记载说,若敖(此若敖是楚先君熊仪之后,非熊仪)娶于云阝(郧),生斗伯比。若敖死后,斗伯比随同母亲在云阝生活,与云阝子(云阝君)的女儿私通,生下了斗子文。云阝夫人知道后,将这个私生子抛在云梦泽荒野之中,老虎却给其喂乳,使他活了下来。云阝子在云梦泽打猎,看到了这一情景,惊恐地回家。云阝夫人于是将女儿与斗伯比私通生子的事情告诉了云阝子,云阝子就让家人收养了这个私生子。楚人称乳为“谷”,称老虎为“於菟”,所以把这个婴儿叫做斗谷於菟。云阝子又把女儿嫁给斗伯比为妻,其子斗谷於菟就是斗氏家族首先为令尹的斗子文。在斗子文的成长过程中,楚国政局一时极其动荡不安。原来楚文王与息妫生了两个儿子,公元前676年楚文王卒,长子熊 (堵敖)继位不久,即欲杀害其弟熊恽。查史料,楚文王是于公元前680年灭息获息妫归的,故其子兄弟两人均很年幼,说兄欲杀弟是不真实的。实际上是楚国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兄弟相争只是这种斗争的外部表现形式而已。以熊恽为代表的贵族集团失败后,逃到随国,在随国的支持下,打败了以堵敖为代表的统治集团,取得了政权,熊恽即位后,就是著名的楚成王。


  楚成王年幼,军政大权被其叔父、楚文王弟子元(令尹)所掌握。子元是一个庸碌贪色之徒,不图建功立业,而把心思用在其嫂、楚文王夫人息妫的身上。他为了蛊惑引诱文夫人,竟在其宫室旁边建馆舍,振铃铎,跳《万》舞,无所不为。由于文夫人的泣诉与抵制,子元才未得逞。子元并不以此为戒,却又仓促起兵攻郑,想侥幸取胜以博得文夫人的欢心。但郑国早有准备,把子元的军队打得大败。子元回来后,更变本加厉,公然住进王宫,企图挑逗文夫人。若敖氏之族斗射师谏阻,反被囚禁。公元前664年(楚成王八年),申公斗班怒不可遏,愤而杀子元,楚国内乱方平。堵敖在位三年,“兄弟相争”,楚成王初在位八年,子元乱政,前后十一年,楚国一直动乱不止,楚武、文王开创的霸业,一度受到削弱,这对楚族与国家都是十分不利的。若敖氏之族,从族国的利益出发,一举粉碎了子元内乱,是立了大功的。


  子元死了,令尹一职谁来担任,当然非若敖氏之族莫属。若敖氏之族推出斗子文任令尹,足见斗子文实为若敖氏之族与楚国统治集团中之佼佼者。斗子文出任令尹后,确实不负重望,他面临楚国动乱才结束,国家库府枯竭的状况,首先“自毁其家”,以纾国家之难,使国家很快就稳定了下来。其后在主政期间,“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日之积”(《战国策·楚策》),以身作则,勤勤恳恳,堪称“廉爵贫身”的楷模,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贤相良臣风范之先河。斗子文在仕途宦海中,还有一大佳话,是在任令尹的二十七年岁月里,“三仕”、“三己”,让贤荐贤,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禅让”荐贤的优良传统。《论语·公治长》载:“子张问曰:‘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己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斗子文这种谦让而又积极支持新令尹执政的作风,深受孔子的好评。斗子文辅佐楚成王,从危难中解脱出来,又承继楚武、文王遗志,北进南下,东拓西略,霸绩辉煌,对楚国的立威定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楚后裔所深深怀念。


  沈尹戌、申包胥、蒙谷是春秋末吴人入郢前后的楚国卿大夫。众所周知,楚国经楚武、文、成、穆、庄诸代的“筚路蓝缕”而登上中国霸主殿堂后,至楚共王时,霸业则逐渐衰退。楚共王卒后,楚康王虽有所作为,但国内外危机四伏,尤其是东受制于吴,不得不与晋签订停战协议。楚康王卒后,时不过四年,公子围(楚康王弟)即发动政变,杀了郏敖(楚康王子),自立为王,即楚灵王。楚灵王在位十三年,大兴土木,举措暴众,人心浮动,对外又盲目进取,多有失误,终被他的三个弟弟联合起来所推翻。楚平王夺取政权后,“息民五年”,楚国形势有所好转,但他毕竟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国君,在形势稍好时,便忘乎所以,竟贪求女色,重用佞臣,听信谗言,迫害忠良,把家国弄得一片混乱。楚平王原为太子建设师伍奢和少师费无极,以教其诗礼,引其上进。费无极心术不正,品行不端,当得不到太子建信任。费无极于是费尽心计,陷害太子建及其师伍奢。先是,费无极以太子建长大,要楚平王为其娶妻。楚平王同意,为其娶秦女,并命费无极去迎娶。费无极说秦女美貌,反劝楚平王自娶。楚平王厚颜无耻,果然自娶。接着,费无级说北方重要,建议让太子建、伍奢居城父戍守。不久又说太子建、伍奢勾结北方诸国,图谋叛楚夺国。楚平王果然听信了这一谗言,立即下令拘捕伍奢,并命城父司马奋扬杀太子建。奋扬知太子建蒙冤,使人告知,太子建被迫出逃,伍奢及其长子伍尚被杀害。伍奢次子伍子胥出逃,投奔太子建。太子建在郑时与晋图谋害郑,被郑人所杀。伍子胥只得携太子建子胜,辗转投奔到吴国。伍氏一族自楚庄王起,对族国忠心耿耿,功勋卓著。伍奢父子被杀,当然引起国人的不服,也为各国所关注。因此,楚平王、费无极酿成的这一大冤案,对楚国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卒,其子楚昭王年幼,军政大权落在庸碌无能而又“蓄聚不厌”(《国语·楚语》)的令尹子常的手里。费无极见有机可乘,又陷害谷阝宛,唆使子常杀谷阝宛及其族、党,迫使伯氏之族出逃,后来伯氏之族伯喜否在吴受到重用,使楚国又增添了新的敌对力量。


  公元前506年(楚昭王十年),吴国在伍子胥、伯喜否等的精心策划与带领下,联合蔡、唐,大举攻楚,五战五胜,迅速地攻占了楚都郢。吴人入郢后,“以班处宫”(按照级别占处宫室),不仅使楚王族及其他权贵大族蒙受凌辱与损失,而且也给广大的楚国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所以受到了楚国举国上下团结一致的反抗。一些贵族卿大夫,面临亡族灭国的威胁,也奋不顾身,英勇地参加了声势浩大的爱国斗争,子华称道的沈尹戌、甲包胥和蒙谷,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沈尹戌,名戌,楚庄王之后,楚平王时任沈尹。沈,今河南平舆境,是楚东方之重镇。楚昭王时,兼任左司马。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认为楚平王的劳民行为,必有后患。对吴作战,屡建战功,为吴人所恐惧。此次吴攻楚时,他与令尹子常商定:子常军队沿汉水与吴军周旋,戌领军在汉北捣毁吴舟,还塞“三关”(今豫鄂三关:九里、武胜、平靖);然后子常渡汉水出击,戌自后夹击。使吴蔡唐三国联军腹背受敌,一举而歼之于汉东。子常害怕戌独占大功,便不按原与戌商定的策略行动,先领大军抢渡汉水与吴等三国联军作战,结果被打得大败,子常本人也逃到了郑国。吴军长驱直入,雍氵筮(今湖北京山)一战败楚后,楚都郢已完全暴露在吴军面前。戌获讯,立即自息(今河南息县)而还,在雍氵筮打败了吴军,但楚军主力已失,戌孤军作战,几经战斗,遍体鳞伤,自知将死,又耻为俘虏,自杀身亡(《左传·定公四年》)。沈尹戌以身殉国精神,大大地激发了楚国军民愤起抗吴,使抗吴之战,很快演变成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人民自卫战争。


  申包胥,有说为楚先君虫分冒之后,故又名虫分冒勃苏。以申为氏,名包胥。申,原为姜姓之古国,今河南南阳市北。楚文王北上争霸,灭之改为县,成为楚国北境重镇,故多以重臣为县公,加强戌守。据荆州地区民间传说,申包胥与伍子胥是好友,同为今湖北监利人。《左传》、《史记》记载说,公元前522年(楚平王七年),伍子胥出奔前对申包胥说:“我必覆(倾覆)楚。”申包胥说:“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申包胥与伍子胥在私交上是好友,但在国家民族兴亡上,则是非分明,毫不含糊。当吴破郢、楚国君臣纷纷逃亡时,申包胥认为自己如披甲执刀赴强敌一死,犹如一兵一卒,不如去友好国家搬兵来救。于是“赢粮潜行,上峥山,俞深奚谷,庶穿膝暴,七日而薄秦王之朝”(《战国策·楚策》)。秦哀公开始犹豫不决,申包胥依立秦庭墙哭泣,日夜不绝声,七日勺水不进。秦哀公感动,为之赋《无衣》(《诗·秦风》),秦国随即出兵救楚。在楚、秦联军的反击下,越国又在后方牵制吴国,吴军屡屡失败,被迫撤退。申包胥在族国危难时刻,置身家性命而不顾,全力救难,不愧为我国历史上忠贞的爱国者。另据《国语·吴语》载,春秋末战国初,楚国为加强与越国联系,曾派申包胥出使越国,越王勾践为打败吴国,诚恳地向申包胥征求意见,申包胥告之战争之所以能取胜,必须做到智、仁、勇三者具备,缺一不可。勾践深受启发,结果打败了吴国,吴国随即灭亡。


  越灭吴为公元前473年(楚惠王十六年),其时越盛吴衰,公元前476年,越还发兵攻楚,挑起了与楚的冲突,楚吴越三国形势已发生变化,故申包胥其时助越灭吴,可能不实。然申包胥奉命出使越国,联合越抗吴,是可能的,时间则应在此之前,正当楚、吴激烈争夺之际。这样看来,申包胥使秦使越、联秦联越,说明他不仅是一位忠贞的爱国者,也同时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趴 趴


  蒙谷,以蒙为氏,名谷。吴人入郢,楚昭王君臣出奔,人民逃亡,惊慌杂乱。蒙谷由宫唐至郢,潜入王宫,把楚国法律大典《鸡次之典》抢救出来,浮于江而逃入云梦泽之中。楚昭王回郢复国后,五官(古代五种重要官职之统称)失法,社会动荡。蒙谷及时献典,五官得法,百姓大治,社会稳定。史称蒙谷之功,“多与存国相若”(《战国策·楚策》)。


  此三人,力挽狂澜于既倒,从不同的方面,挽救了楚国,使中国的历史按照正常的轨道发展。在他们身上,不仅充满了爱族爱国的一片赤诚之情,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的难能可贵之处,就是在任何情况之下,都毫无图名求利之心,表现出了一个真正爱国者崇高的精神风貌。沈尹戌当然是“断月豆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胜利前已经悲壮逝去;而申所胥、蒙谷,则已见到胜利的到来,楚昭王已论功行赏,高官厚禄举手可得,却都一逃了之。申包胥说:“吾为君也,非为身也。君既定矣,又何求?”(《左传·定公五年》)蒙谷说:“谷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余岂悉无君乎?”大义凛然,一身正气,今天读来仍叫人仰慕不止。


  叶公子高,即沈诸梁,字子高,沈尹戌之子。楚昭王时任叶县(今河南叶县)县公,故又名叶公子高。楚昭王复国后,至楚惠王(前468—前432年)时,楚国日趋稳定,国力亦得以上升,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就在春秋末楚国由衰而盛之际,却发生了白公胜夺权的斗争。白公胜,楚废太子建之子。太子建被郑人杀后,胜逃奔到吴国。公元前487年(楚惠王二年),令尹子西从楚国稳定大局出发,召胜回国,安置在楚、吴边境处,号曰白公。白公胜仿效中原各国新兴势力做法,“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内”、“卑身下士,不敢骄贤”(《淮南子·人间训》),准备伺机夺取政权。但他怀有狭隘的复仇心理,其父受谗,逃至郑又被郑人所杀,对楚王室和郑国都妄图报复。他被召回国后,即向子西要求伐郑,子西则从楚、郑的战略利益出发,而和郑结盟。白公胜怀恨在心,于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十年)在打败了吴国后,以献吴捷(战利品)为名,领兵入郢,杀令尹子西、司马子期,劫持楚惠王。白公胜欲以子闾为王,子闾不从,又杀子闾。白公胜这种恩将仇报、残忍滥杀的行为,当然引起国人的不满。叶公子高当时在蔡(州来,今安徽凤台),闻讯后,遂率方城外之军回郢。他从都城北门而入,得到贵族卿大夫和国人的相助,很快就打败了白公胜。白公胜逃到山中,自缢而死。叶公子高鉴于国家元气大伤,不顾劳累,身兼令尹、司马两职。稳定后,以子西之子子宁为令尹、子结之子宽为司马,自己则告老于叶。


  叶公子高解决了白公胜夺权斗争事件后,楚国又很快得以稳定和发展,仍以大国强国的恣态步入战国“七雄”的行列,故其功是不可没的。当然,他本来就是权贵大臣,所以他用不着“逃赏”,成为一位“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


  楚威王听完了这五位历史人物的动人事迹后,叹息说:“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耶?”子华说:“若君王诚好贤,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规勉君王只要做到“诚好贤”,像“五臣”那样的仁人志士,是会出现在君王身边的。


  楚“五臣”是一种历史现象。它说明在族国危难之际,无论是广大人民群众,抑或是各阶级各阶层的有识之士,总会挺身而出,奋力去排除各种危难。这也许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永远充满活力而无法扼杀它的一个重要原因。




溯古追风的成长,感谢一路有您!

微信号xhistory / www.xhistory.net

(微信、QQ客服)97620420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