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刷脸时代到来,领先者并非苹果?

 老沈阅览 2017-09-17

   诚如前期媒体曝光,iPhone X 支持全面屏以及FaceID,苹果正在助推产业从指纹识别到人脸识别演进。和双摄普及一样,苹果没有站在创新的桥头堡,人脸识别它并不是第一家。

   9月11日,抢在苹果之前小米发布了MIX2和Note3,亮点就包括全面屏2.0以及黑科技“人脸解锁”。网络上出现一些资讯称,小米Note3是国内首款人脸解锁手机。不过从新闻通稿以及揭秘“人脸解锁”背后供应商的渠道和内容策略来看,这应该是其供应商旷视(Face++)所为。但是,小米Note3真的是国内首款人脸解锁手机吗?

   其实早在7月底,真正意义上的国内首款人脸识别手机,国美GOME S1就已发布。GOME S1以“Face-Me 别开生面”为主题,主打人脸识别技术。在功能上,GOME S1不但能通过人脸识别快速解锁,还实现了加密应用、Face-Me和专属空间等功能。

多年产业技术积累,迎来人脸识别爆发

   实际上,“刷脸”并不是一项新的技术。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是刷脸进场——进入鸟巢前,除门票外,还要逐一在进场通道前拍照。这是第一次国家层面应用人脸识别技术。

   人脸识别从公安系统、机场安检等领域向消费者场景扩展是在2015年,当时IT和通信产业盛会CEBIT(汉诺威展会)上,马云当众演示Smile to Pay扫脸技术,也就是我们说的“刷脸支付”,让手机刷脸开始广泛进入人们视线当中。

   从手机方面来看,2014年开始谷歌Android、阿里YunOS及苹果iOS就在陆续支持人脸识别技术。只不过因为识别速度等原因并没有引起重视、未形成突破性进展甚至普及。

   然而人脸识别技术却是在不断前进的,先后经历静态人脸识别、动态人脸识别、自然光动态识别、三维快速识别等几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特点,可以捕捉人脸2000个特征点,全天候环境、三维立体建模,实现1秒及以下快速识别,具备深度学习的能力。

   2016年人工智能元年,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成为研究领域新高地,人脸识别的核心就是图像识别。BAT等各大公司均有所布局,突破人脸识别的现有技术瓶颈,为迎接人工智能浪潮做好准备。除了BAT之外,一些OCR厂商和生物识别厂商如中安未来、云从科技、汉王、Face++等公司纷纷大力投入资金进行研发项目,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

   从近几年发展来看,需求扩大、技术演进和产业资源集聚,这三大要素为人脸识别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国家将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产业技术和产品的演进发展。所以在首款人脸识别手机GOME S1发布之后,小米、苹果、vivo等已经或者即将推出相应产品,可以预见,中国即将迎来一个“刷脸”时代。

​首款人脸识别手机为什么是国美?

   很多人可能和我有一样的疑问,为什么这次创新潮流的引领者是国美手机?有人甚至问,国美也开始做手机了?

   据了解,去年年底国美对外宣称要做自主品牌的手机,主打安全,同时采用自主芯片、自主系统、自主设计以及自主渠道。在今年上半年,国美推出了两款自有品牌的智能手机,K1和U1,其中K1为旗舰定位,售价2699元,支持被三星S8重新带热的虹膜识别;而U1的定位稍低,售价为1699元起步,同样支持虹膜识别。而新发布的S1,是国美新开辟的千元系列,全面支持人脸识别。

   国美做手机有其必然性。第一,从2013年开始国美季度业绩保持稳定增长,成为国内唯一盈利的家电连锁零售商,这是做手机的资金基础。第二,国美有1800多家门店,线上线下融合有一定基础,强大的渠道能力让国美手机不愁一定的销路。第三,2015年国美开始物联网布局,手机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第四,国美多年销售手机的经验,使其更了解消费者的诉求。

   从技术成熟度角度来看,人脸识别已经来到爆发期。谁先发布,体现的是对供应链的管理能力,以及对趋势的预判,以及对消费者诉求的理解。尽管国美手机刚刚入局,但是其内在的力量不容忽视。

向科技红利普及的推动者致敬

   当把小米和苹果相提并论,很多人认为高看了小米;将国美与小米、苹果相提并论,同样逻辑感觉是高看了国美。实际上在供应链成熟、产业集中度渐高的背景下,大小品牌完全可以实现同台竞技,很多时候,中小企业的创新能量不容忽视。

   比如,锤子的体量很小,但是它的Smartisan OS在大爆炸、一步、闪念胶囊上的创新却获得行业认可;魅族在阿里投资前规模也不大,但是小而美的产品创新却不容忽视。

   所以,无论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在创新面前是平等的,小品牌更值得尊重。

   更为重要的是,科技与创新的普及需要推动者。一直以来,苹果与三星是这方面的主要力量,随着海外品牌创新乏力以及国产品牌崛起,有更多创新者出现。华为引领了双摄,国美引领了人脸识别,并且而且都在推进科技红利向千元机普及,让更多人享受到创新体验,这一点,值得整个产业向他们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