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业发展=升迁?

 快读书馆 2017-09-18

  • 华夏基石企业管理咨询集团出品,《洞察》杂志读者服务公众号

  • 业务咨询:010-58752828转817 ,010-58752828转863 

  • 加入粉丝群及杂志读者群:后台留言申请(姓名+公司+职务+联系方式),审核通过后入群


现代社会中,工作已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谋生手段了,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成长与发展,关注自身人生价值的体现。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也越来越为组织和个体所关注。随之也产生了很多有益的职业发展理论和操作实践:


比如职业特质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素质特质,每个职业也具有不同的素质要求,通过测评分析个体素质倾向,选择适合的职业发展路径;比如接班人计划,针对重要的岗位,选拔一批后备人选,进行培养和引导;再比如H型发展通道设置,即企业在内部设立管理和专业技术等多条职业发展通道,以此引导不同素质能力的员工发展,打破员工仅仅绕行政管理序列发展的局面,让不同岗位类别的员工都能获得组织认可和相应的回报。


岗位很难作为职业发展规划的基石 


这些理论和实践,总体来说都是从两个角度展开的:一是从岗位出发。企业根据发展规划和组织需要,设立不同的职业发展通道,将岗位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引导员工沿着这个阶梯向上走;二是从素质特质出发。将人的特质划分为不同类型,明确不同类型特质适合的岗位和职业发展方向,在企业内部协助员工分析确定自己的素质特质和职业方向,实现人的长处和优势发挥。

 

但是,在实践中又出现了新问题:企业发展环境变化很快,企业本身以及企业间经常进行再造重组或整合,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也就随之经常调整变化。这就意味着,“岗位”很难作为职业发展规划的基石。一个员工,如果以某个具体岗位作为发展目标,组织的快速变化使得这个发展目标在某一天突然消失。另外,如果以员工素质特质作为职业发展规划的基础,实践中又较难操作。因为具体岗位所需的素质能力,越来越趋于复合性,越往高层级发展,越需要综合能力。而且,实际中往往发现人的性格特点以及能力倾向等,会受具体工作和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

 

职业发展应以人生价值的丰富化和组织贡献的扩大化为目标

 

如果以升迁为标志,所有的人都会走到发展无望的境地。你是总经理了,还能往哪里发展?现在很多四十来岁、担任中层管理者的人,经常抱怨自己发展无望了,没有职业发展了,主要是因为他们把升迁当成了职业发展的标志和内涵。这也就是所谓的“职业天花板”。

 

如果换个角度试着思考,虽然可能在这个岗位上还需工作多年,但是自己的组织未来正面临着巨大变化和挑战,蕴含着很多机遇和挑战,自己还需要学习很多新知识和新能力,还可以做出更大贡献,人生还会更丰富。那么,可能就又能点燃自己的职业激情了。其结果,往往是更能实现职业发展,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否则,则很容易被淘汰。

 

职业发展是组织需要和个体成长的动态有机匹配

 

企业是不断变化的,个体也是动态发展的,因此,职业发展规划,不是静态的岗位等级阶梯设计,而是要把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新职业机遇和对岗位的新要求呈现出来,采取相应的双向选择动态配置机制。

 

例如,一个以技术开发为主的企业,随着规模壮大,开始需要具有一定技术开发能力,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市场需求把握能力的人员,这意味着一个新岗位、一个新职业机会出现了,可能是“客户需求分析岗”。原先作技术的人,可以进行自我分析和调整,具有需求把握能力潜质的人也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展。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如果企业领导者能够清晰的描绘一幅经营战略地图,那么也一定能展示一幅人才战略地图,二者相辅相成。因此,企业要尽可能地提供相应的培训辅导,“预报”新职位产生的趋势来引导员工,加强与员工的沟通。

 

如此,人们可能还会产生另外一个担心:组织的变化发展有时候会与个人的职业定位产生差异,如果个人的职业激情被点燃,会不会最终造成人才流失,为别人做了嫁衣?比如,一个法律人才在企业的帮助下掌握了更精深的法律服务技能,同时更坚定了从事这个专业的人生理想后,会不会干脆跳槽去了律师事务所?这样的担心非常现实,这样的事例也并不少见,因此造成很多企业对职业规划和培训“留有一手”——大可不必。

 

首先,不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缺乏职业激情的人,很难指望其对企业做出多大贡献,也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员工。因而,无论如何,企业的正面引导和帮助是必须的;其次,如果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说明企业本身还客观存在一定的问题,“强扭的瓜不甜”,企业的注意力应该放在“分析原因,逐步改善自我”上来;再次,如果有这样的员工离职,为自己和社会做出了更大的贡献,这也是原企业的荣耀和价值体现。万通被誉为房地产行业的“黄埔军校”,不但没有削弱它的竞争力,反而大大提高了业界地位,为万通创造了丰厚的无形回报。况且,一个伟大的企业,必定有博大的胸怀,打小算盘式的斤斤计较,也必定留不住真正的人才。

 

现实中,不仅仅是企业,社会的变化同样催生了很多交叉性的新职业,如动漫制作、短信写手等。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个体和组织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对待自己的生命。组织应更关注战略规划,预测新岗位出现的趋势,甚至逐步用“角色管理”代替“岗位管理”;个体应更长远的看待人生,动态调整自我定位,进行自我管理。

 

职业生涯,是人一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拥有的最宝贵资源。职业发展规划,就是要为个体带来更大的人生满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同时,帮助企业实现更大的价值创造。当然,如果企业能尽可能长久地拥有这些资源,持久地激发这些资源,是所有人都最乐于看到的完美结果。

 

来源:佐佑顾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