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质判断及处理方法

 木公子2017 2017-09-18

一、池塘水质优劣观察及处理方法

经常保持鱼塘水质清新, 不使其过度污染,并保证鱼塘水中有足够的营养及溶氧,使鱼类能有一个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加速鱼类生长的重要条件。如鱼类生病、缺氧泛池等异常多半是因水质不良所引起,特别是高温的夏季尤为明显。因此,常观察池塘水质,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是一项长期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 也是提高鱼产措施之一。

1、影晌水色的原因及水质观察

影响水色的原因是多方面, 如有浮游生物、悬浮颗粒、溶解物质、天空及土质反射等因素综合造成。但是浮游生物数量及种类又是决定水色优寡的主体部分。根据池水水色可把水质划分几个类型。1、瘦水:水色呈浅绿色或清澈见底,透明度在50cm以上,水中浮游生物量少寡,但有浮游动物种类,数量少,有时出现使鱼类难以消化的浮游植物;2、肥水:一般水色呈黄褐色、淡褐色或油绿色,透明度在25-40cm之间, 说明水中浮游动、植物种类较多且易被鱼类摄取,而且水中溶氧又丰富;3、老水:一般水质呈暗绿色、蓝绿色、灰色或混黄色,水质的混度大,透明度在20-25cm之间, 水中含有较多鱼类半消化及易消化的物质。此水质若不及时采取注水、换水措施, 就会使水质缺氧变坏;4、坏水:当水质变成红棕色、褐色或黑色, 具有腥臭味,这是水质严重污染的反映。它是浮游生物在肥水基础上进一步繁殖而成, 出现的蓝绿色或绿色的云层及块状、丝状现象, 即为“ 水花” 。如不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就会造成全池缺氧浮头, 甚至导致大批死亡。同时水色的变化,还与投饵施肥的种类有关。

2、水质优劣标准及处理方法

衡他水优劣的标准应具有“ 肥、活、嫩、爽”的特征。“ 肥”表示水中有机物多, 浮游生物大且易使鱼摄取吸收。“ 活” 是指水色经常发生变化, 浮游植物的种群处于繁殖旺盛期。“ 嫩“ 是指水色鲜嫩不衰, 容易消化的浮游植物多, 大部分藻体细胞未老化。“ 爽”是指水色清爽, 混浊度大, 透明度适中, 水中溶氧量高。为使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根据水质的类型,应采取以下处理方法。1、物理法:一是用黄沙土及其它能使水质中悬浮物含量减少的物质来提高水的透明度,达到改良水质的目的;二是运用增氧和水质改良机械来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和有害气体的散发,加快营养物质的繁殖和生长;三是对坏水和老水及时进行换水和注人新水来改善水质环境条件;四是修建标准化鱼塘,对鱼塘及时进行清淤消毒,高产鱼塘每年清淤一次,一般的养鱼塘每2-3年清一次;五是采用人下塘来回走动的搅塘方法,促进池底质有机物的分解,同时在投饵也要掌握“ 四定、四看”的原则坚持每天及时打扫食场,清除残饵。2、化学法:向池水中投放某些化学药剂,以迅速调节水质。常用块状生石灰来改善水质PH值, 投放氧化剂来增加水中溶氧和消毒、杀菌。追施化学肥料来增加池水肥度,保证鱼类正常生长的水质。

 

二、如何预防养殖水体老化

养殖水体老化一般是指水体在长期养殖之后或在过分密养的条件下, 生产性能下降、疾病频发、产量质量下降,甚至发生养殖品种大量死亡的现象。造成养殖水体老化的原因很多,如溶氧不足、有机物积累过多、氮磷比不当等。针对以上原因,要预防养殖水体的老化应做到如下几点。

1、定期加水或换水加水或换水可为水体带入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溶氧,保持水质清新。加水间隔因养殖对象不同而异,若为草鱼,则应经常加水。当加水量较大时, 多采取换水的方式,换水量一般在1/3 以上。

2 、定期清除底泥底泥虽是水体营养物质的供给者,但过多则会因有机物过量而导致厌氧分解盛行, 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导致水体生产能力降低。池塘养鱼一年后,应将池底淤泥挖起放在堤埂和堤埂斜坡上,以减少底泥含量。一般精养鱼池的淤泥以保持5 厘米左右为宜。

3、溶氧充足为防止水体老化,保持水质清新,通常要求水中溶氧高于2 毫克/升。除加水或换水外,还可通过机械和化学方法进行增氧。机械增氧主要使用增氧机、水泵、气泵等,化学增氧则是向水中添加能释放氧的化学物质,如过氧化钙、活性沸石、双氧水、高锰酸钾等。其中过氧化钙使用最多,活性沸石增氧效果好,且有改良水体底质的功效。4 保持营养充足、均衡,氮、磷比适当水体中营养物质组成情况复杂多样,总储量或补给量不足、有效形式的实际浓度太低及浓度比例不当都会成为营养元素的限制方式。若营养物质不足,多采取追肥补给,而营养元素有效成分不足、营养不均衡时则需施速效无机化肥和微量元素肥料进行缓解。若水中有机质积累过多, 可泼洒微生物制剂(如光合菌、芽孢菌等)或沉淀剂(如石膏、明矾等),加速有机质的分解、絮凝和沉淀,消耗水中积累的过量物质。氮、磷是水体中的主要限制营养因子,少的一方成为限制因子,多的一方不能被利用而积累, 限制水体生产力。水产养殖中适当的氮磷比是5-121,氮磷比不当时可施用无机肥料进行改善。

5、水体酸碱性适当,养殖水体pH 通常要求在6.5-8.5。生石灰、明矾和稀醋酸等是调节水体pH 值常使用的药品,它们调节pH 值的原理不同, 生石灰多在pH 较低时使用,而明矾和稀醋酸在pH 较高时使用。在生产中,对水体酸碱性的调节应根据水体具体情况而定,如在盐碱地鱼池中则不宜使用生石灰。此外,加注新水和施用活菌制剂也能调节水体的pH 值。

 

三、池塘“转水”的原因及解决

转水是指池塘的水体产氧能力、水体自净能力严重不足,导致水体中溶氧的含量极低,有害气体和物质大量积聚,在天气变化时池塘水体突然变黑、变清,在鱼池下风即可闻到很浓的腥臭味,进而引起鱼类长时间浮头的现象。转水多发生在夏秋高温季节,最后常导致泛池情况的发生,给养殖户带来严重损失。

1、转水原因

⑴水质恶化导致的藻类死亡  当水变成老水、水华水时,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藻类过多),白天虽然可以产生大量的氧气,但过饱和的氧气溢出水面,水中的溶解氧并没有增加,晚上藻类大量耗氧,当水中溶氧不足时,藻类突然大量死亡,水色变黑、变清,水中因藻类死亡产氧减少,耗氧增加,极易造成鱼类的泛池、死亡。

⑵施肥过量导致的藻类死亡  养殖者在水瘦时,为了肥水,经常多次大量施肥,水中的营养物质过剩,藻类大量繁殖,造成转水。转水后为了尽快使水变好,又大量、多次施肥,如此造成恶性循环。

⑶浮游动物大量繁殖造成的藻类死亡  鱼塘中的浮游生物比例失调,水体中浮游动物过多,如轮虫、原生动物、枝角类等,大量吞食藻类,藻类的繁殖速度低于浮游动物的吞食速度,致使鱼塘中浮游动物过量繁殖,而出现的水体产氧能力极低造成的转水。

2、预防转水的方法

一是坚持池塘清淤或翻耕,防止底部淤泥过多,这样既能治标又能治本。二是合理施肥,不能盲目,建议少量使用化肥,多使用生物有机肥。三是经常加水、换水。四是使用肥料的同时,再使用活菌类生物制剂,能保持藻相长时间稳定。五是藻类大量繁殖时,不能用杀藻药物一次性杀灭,应该在藻类过多的地方局部用药。六是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时不能用杀虫药物一次性杀灭,应该沿池边1米用药。

3、发生转水后的解决方法

水源方便的地区可以采用排除废水,加入新水等方法,这样可以很好的解决转水。转水后可能会发生浮头甚至泛池,应开动增氧机。一方面可以解救浮头,另一方面能使死亡的藻类尽快氧化分解,减少耗氧。准备好高效增氧粉,以防发生缺氧时停电事故,造成巨大损失。全池泼洒增氧剂,增加底部溶氧,促进沉积在池塘底部的死亡藻类分解。情况基本正常后,建议使用微生物水质改良剂和生物肥水剂全池泼洒。转水期间应尽量避免使用消毒剂,否则藻类更不易繁殖。转水发生时,水中氧气严重缺乏,鱼类长时间浮头,影响生长。遇到这种情况,要先全池泼洒水质保护解毒剂,调节好水质之后,再施用藻类促生长剂。

 

四、养殖水体氨氮的危害及改善

夏秋季节水温高,大量动植物尸体、鱼类粪便和残渣余饵沉积水底分解,产生氨氮、H2S等有毒物质,使水质恶化,影响水产动物的生长,降低其对不良环境及疾病的抵抗能力,成为诱发病害的原因之一。

1、认识氨氮  氮是一切藻类都必须的重要营养元素,它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构成它们生命的蛋白质,增加浮游生物量,为鱼类提供天然饵料。水产养殖池中的氮源主要来自于人工施肥、动物粪便、残饵及死亡藻类,一般以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和氨氮等形式存在。氨氮又分离子态氨氮(N+4-N)和非离子态氨氮(NH3-N),这几种形式在水体中可以互相转化。其中非离子态氨氮NH3-N和亚硝酸态氮NO3-N为有毒因子,两者中以NO3-N的毒性作用较大,一般说的氨氮即指NH3N

2、了解危害  水中氨氮的含量取决于水中PH值、温度、盐度等因素,其中PH值对NH3-N毒性影响最显著。当PH值升高1.0NH3-N毒性增加近10倍。PH值小于7时,几乎都以N+4存在(N+4对鱼类没有毒性);PH值在11时,则几乎都是以NH3-N存在,它能破坏鱼类及其它水生动物鳃组织,并渗进血液,降低血液载氧能力,使呼吸机能下降,常引起养殖动物的缺氧或中毒死亡。

3、采取对策  要注意监测及控制氨氮水化指标,池塘水中氨氮的含量应控制在0.1mg/L以下。实际生产中可采取下列措施①苗种放养前对池塘进行清淤、晒塘和消毒,虾、蟹养殖池要种草投螺,以吸收池中营养元素;②经常加注新水和排去池中的污水,晴天中午前后开启增氧机搅水,调节水体溶氧,加速底质有机物分解,可有效地防止氨中毒;③在养殖中后期的夏秋季节,将水体值控制在8.0-8.5之间,控制生石灰的使用次数和用量,防止诱发NH3-N的毒性;④使用生物制剂和水质改良剂,如每半个月左右使用1次光合细菌、EM、沸石粉等,减少PH的波动,降低有机物及分解产物等有害物质。

 

五、水体溶氧的变化规律

水中溶氧的含量通常很低,只有百万分之几。水中有机物分解和生物呼吸、气压、盐度等许多因素,都对水中溶解氧产生影响。要想养好鱼,必须对水体中溶氧变化的规律有所了解。

1、溶氧的来源  一是从空气中溶解氧。在静止状态下这种方式溶氧是非常缓慢的,而且仅仅限于表层。在一定的温度、高程压力等条件下,空气中的氧气溶解于水中的最大量称为氧的饱和浓度,其溶氧量和水量的百分比称为饱和度,也是水对氧的溶解度。如水温10时,纯水的溶解量是11.33毫克/升。它的溶解度应当是7.93毫升/升或体积的7.93×10-6

在有水流动的河流中,空气中的氧气不断溶入水中,超过饱和度的溶氧也会逸入大气中。如果没有水的流动变化,只要有风浪出现,也会使空气与水体的界面接触不断更新,从而使氧气大量溶入水中。特别在湖泊、水库等大型水体,“ 无风三尺浪”,空气的深入就成为大水面溶氧的主要来源。

二是通过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特别在面积较小的池塘,一般水生动物的养殖密度较大,加以施肥、投饵的影响,水质肥沃,浮游植物密度大,在太阳照射下产生的氧气也多。如果天气平静无风,溶氧大量积存在水中,可以高达饱和度的200%以上。在有风浪的天气下,多于饱和浓度的溶氧就会逸入空中,直到降至饱和度为止。

2、溶氧的消耗  一是人工饵料对氧气的消耗。水中残饵分解要消耗氧,被鱼虾摄食后变成固态和液态排泄物也消耗氧(以上耗氧都是通过细菌的作用)。每单位重量的饵料,年形成0.12-0.25单位的鱼粪。如在鲤鱼池,有机质耗氧占总溶氧消耗量的32%

二是养殖动物的呼吸消耗。随水温、年龄等诸多因素而变化。在20-22℃的水温下,二龄鱼每公斤每小时耗氧200毫克;但在25℃时,耗氧量就会增加0.5倍;15℃时降低一半。

三是水生生物的消耗。大型饵料动物对氧气的消耗,超过总耗氧量的4.5%。但浮游植物和小型浮游动物及溶解和悬浮有机物分解,细菌呼吸则占总耗氧量的50%左右。

3、溶氧的时间变化  ⑴日变化。在水面大、水质瘦的湖泊、水库,浮游生物不多,风浪又大,虽然在午后由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溶氧有所增加,但数量不太显著,日出时,由于一夜消耗溶氧有所降低,变化也不太明显。但在凤浪小、水质肥,生物量大的池塘内,溶氧的日变化就非常显著。早上,由于一夜有机质分解和生物呼吸,溶氧降低到最低点,所以鱼虾早上缺氧浮头最为严重。当太阳出来后,光合作用开始,溶氧状况马上得到改善,此后溶氧含量越来越高直到下午时左右达到最高峰。再后,产氧减少,直到太阳落山,光合作用终止,溶氧就只有尽消耗了,直到次日黎明降到最低点。

⑵季节变化。夏季水温高,生物繁殖快,水中溶氧变化也剧烈春秋水温适中,溶氧变化也比较平稳。但到了冬季,因为水温4℃的淡水密度最大,水表结冰,大气无法往水体供氧,只有靠冰下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如果鱼多水肥,氧消耗量大于生产量,鱼池就会逐渐缺氧,如果水浅水肥,溶氧在冰下积累,超过了饱和度也可能使鱼患气泡病。

4、溶氧的深度变化  由于光线穿过的水层很小,特别在水质肥沃的池塘,水很浑浊,光线更不能射入深处。能产氧的水仅限于表层。但水浅时稍有风浪或台风暴雨使气温降低,表层水温度下降沉入底层,上下水层就得以混合,水温溶氧趋于一致。但如水太深,中层出现了水温激烈变化的温跃层,就阻碍了上下层水的混合。一般要等到秋季天气变冷时温跃层才能逐渐破坏。在长期温跃层存在的情况下,底层的溶氧就消耗殆尽,鱼虾难以存活。

 

六、池塘常见水色及处理方法

养殖水体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水色及处理方法:

 1、草绿色、黄绿色:此种颜色的水体中所含的藻类以绿藻门的藻类为主,如绿球藻、新月藻、多芒藻等藻类。一般情况下,生长绿藻的水体颜色呈黄绿色,绿藻繁殖较多时,水色呈草绿色。绿藻可以大量吸收氮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所以以绿藻为主的水体是较稳定的,是养殖池塘常见并期望的水色。

2、茶褐色(包括黄褐色、褐绿色):此种颜色的水体中所含的藻类以硅藻门、绿藻门的藻类为主。硅藻是许多水生动物及幼体的优质饵料,档硅藻大量繁殖时,水体的颜色呈茶褐色,该种水色是池塘养鱼的优质水色。

以上两种水色的水质都比较好,水体中所含的浮游植物一般都是鱼类易小华的种类,需注意保持。绿藻对水环境变化适应性强,平时要注意水色太绿(浓绿色、墨绿色)或水色早晚不变,则谁名水体已老化,要及时换水或适量添注新鲜水。硅藻对水环境变化适应性弱,当水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硅藻就会大量死亡,水色也随之变化,届时也要换水或添注新鲜水。

3、翠绿色:当水体呈翠绿色时,水体的透明度降低。当夏季水温升高时,在池塘四周(尤其是下风处)的水面上漂浮起一层翠绿色的油膜。这种颜色的水体常含有大量的蓝、绿藻(主要为率微囊藻、不定微囊藻的藻类),该水色是水质老化的标志。   

4、黑绿色:此种水色的水体在天气较热时,池塘下风处常有一层绿膜,这说明水体中的浮游植物较多。水体中所生长的浮游植物以裸藻门的藻类(如双鞭藻、棘刺藻)为主,这是鱼类不易消化的藻类。

5、红棕色:次水在阳光照射下呈红红棕色,且藻类在水中分布均匀,成团成缕,此种颜色的水体中含有大量甲藻门的藻类,如裸甲藻、多甲藻等。当它们大量繁殖时,水体呈酱油色,这是水质变坏的标志。

 以上三种水色的水质都不好,因为水体中所含的藻类多为水生动物不易消化的藻类,当这些藻类大量繁殖时,水体中的溶氧降低,透明度减小。档上述藻类大量死亡后,向水体中释放大量有毒物质,麻痹水生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所以当水体出现以上三种水色后,应根据水质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方法处理:

方法一:有条件的可先换一些老水,加注新鲜水。

方法二:无法换水的,可先用水净宝类沉降悬浮的有机物,再配用微生物制剂。

方法三:沉泥厚或臭的,使用粒粒氧和底改类产品,改善池塘底质。

6、浅绿色、土黄色:此二种水色大都是水中富有植物极少,从而透明度高,水色清淡,水质较瘦。    以上两种水色在水产养殖中遇到时,可在晴天的上午九点前后少量施无机肥(尿素、磷肥)或“高效肥水灵”等,可连用几次,至水色为黄绿色为止。尽量避免使用有机肥,也可以配合施用高效培藻素和氨基酸肥水液。

7、乳白色:此种颜色水体中浮游动物(如枝角类、轮虫、桡足类等)数量较多,它们是苗种塘的优质饵料。在池塘养殖的中后期,水体已不需要这些浮游植物,但这些富有动物达到较高密度时,它们会与鱼类争氧,易引起缺氧浮头,同时会影响正常摄食和生长。处理方法一:选择特定的杀虫剂,杀死大部分浮游动物,以有利于富有植物生长,逐渐将水质改良;方法二:建议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可以有效地促进有机物分解,防止底质恶化,保水和护水,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从而使池塘水质保持理想状态。

 

七、高温季节池塘水质调控与改良方法

水是鱼赖以生存的环境,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池塘养殖的产量和效益已成为养殖户追求的目标。高温季节既是鱼类的快速生长季节,又是池塘水质难以控制和鱼类疾病高发季节,精养池塘如何实现稳产、高效,调控、改良水质成为关键技术。

 1、精养池塘水质恶化的原因(养殖自身的污染) 

目前的水产养殖已由过去粗放型养殖改为高密度、名特化的精养型。高密度养殖势必采用高质量饵料,过量投饵、残剩饵料、大量鱼类排出的粪便分解产生的氨氮、亚硝酸盐超标,导致水体生态的破坏,从而引发鱼类发病;为了控制病害,从鱼入水到养成的整个周期,抗菌素、消毒剂、杀虫剂等大量使用,进一步破坏了水体生态平衡。这些由养殖自身造成的污染不是瞬间发生的,而是长时间积累的过程。 

自身污染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①植物营养元素的污染:主要由过量施用有机肥或无机肥、饵料等引起。主要污染物为氮和磷,污染后果为水体富营养化,有害藻类过度繁殖,水体溶氧的昼夜变化较大,夜间易发生缺氧浮头,水色容易老化。同时藻类死亡后产生的毒素对养殖动物也有很大毒性作用。②耗氧有机物的污染:主要由残饵、粪便及动植物尸体造成。污染的后果可以造成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有害物质超标。水体中溶氧不足,也间接引起疾病的发生。  ③鱼用药物的污染:污染后果为水体中的微生态平衡被破坏,水体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受到阻碍,从而导致水体环境因子的变化(如氨化、亚硝化、硝化、反硝化细菌的动态平衡变化引起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水平发生变化)。 

 2、水质恶化的主要指标及危害 

 ⑴氨氮超标(>0.2mg/l:主要是由于大量的残饵、鱼类大量排泄物及过量施肥造成的,水体容易富营养化,水面经常出现挥之不散的泡沫,水色易老化,严重时(高温、PH值>9.0)容易造成鱼类中毒死亡。  ⑵硫化氢超标(>0.1mg/l):在缺氧条件下,由残饵或粪便中的含硫有机物经厌氧分解而产生。硫化氢可与底泥中的金属盐结合成金属硫化物,致使底泥发黑,并且硫化氢有臭鸡蛋味,具强烈刺激、麻醉和影响养殖鱼类呼吸的作用,对鱼具有较强毒性。

⑶亚硝酸盐超标(>0.1mg/l):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1mg/l后,亚硝酸盐将对水体中养殖的鱼产生危害。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鱼类的呼吸作用,由鳃丝进入血液,鱼类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减低,出现组织缺氧。此时鱼类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躁动不安或反应迟钝,从而导致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亚硝酸盐还可与组胺类反应生成致癌性的亚硝酸胺类物质,PH值低时有利于亚硝酸胺形成。很多池塘出现鱼类厌食现象,亚硝酸盐过高就是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资料报道,亚硝酸盐在水产养殖中是诱发暴发性疾病的重要环境因子。 PH值:水体PH值低 (≤6.5)可造成养殖鱼类血液中的PH值下降,削弱其血液载氧能力,尽管水中的溶氧较高,还是会造成鱼类生理缺氧症,经常浮头,且生长受阻或患病。在酸性水中,养殖鱼类不爱活动、畏缩,新陈代谢低落,摄食量少,消化率低。PH值过高(≥10),则可能腐蚀鱼类鳃部组织,诱发鱼类烂鳃病。  水质恶化一方面会引起鱼类焦躁不安、游塘、厌食、浮头,活力、免疫力下降;另一方面恶化的水环境容易造成大量有害菌群的孳生,从而很容易引起疾病的发生。总之,养殖鱼类生活在水质恶化的环境中,即使投喂优质的饵料,鱼类也不会充分摄食利用,不但加大饲料成本,还会加重水体的恶化程度,最终会影响养殖户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精养池塘如何调控、改良水质 

⑴适时开动增氧机:根据增氧机的三大功能(增氧、搅水、曝气)和池水溶氧的变化规律,合理利用增氧机,能够增加池水溶氧,改善水质,提高产量,降低饵料系数。  a、在高温季节,晴天坚持每天中午开机两小时(1200-1400),可减轻或减少浮头发生,能搅动水体,打破温度、PH值等跃层,还清“氧债”,有利于加速底泥中有机物分解、循环,防止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形成和增加,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b、阴雨天,浮游植物造氧能力低,白天不开机,否则会加速浮头发生,这种天气夜里往往发生浮头,夜里应早开机防止浮头。  c、有浮头预兆夜间要早开机预防浮头,不管哪种原因造成的浮头,开机后不能停机,要一直开到天亮日出。  d、高温晴好天气,黎明时可适当开机发挥增氧机的曝气功能,使夜间积聚的有害气体逸出水面。  ⑵定期换水和加注新水  高温季节,每隔半月左右,抽提下层出水管道闸板或用水泵从池水底层抽水,视池水深浅,换水30cm1/3池水。并及时注入新水。(在夏季要将池水尽可能保持在最高水位,以扩大鱼的生活空间。)

晴天,精养池塘氧盈的最大深度达90cm(溶氧达到的深度)。一般池塘的底层处于缺氧状态,塘底有机物因分解缺氧会产生大量氨氮、亚硝酸盐。定期排出底层池水,是控制有害物质浓度的有效措施。

 

 

 

八、池塘蓝藻的生态调控方法

1、蓝藻水华形成的条件

⑴繁殖时间:蓝藻大规模暴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夏、秋季的6-9月。 

⑵制约因素:光照、温度、水流、营养条件、气候条件等。

 藻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32℃;② 水体富营养化(最适蓝藻生长的氮磷比值为10-121);  较高的PH值;④ 适宜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 ⑤ 水体与外界水域交换量的大小也影响蓝藻的生长。

2、蓝藻水华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⑴蓝藻大量繁殖以及死亡藻类的分解都要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水中溶解氧大量减少,出现缺氧甚至无氧状态,使养殖水质恶化发生泛塘。

 ⑵蓝藻大量繁殖使养殖水的通风及光照条件恶化,抑制了鱼池中浮游生物和有益种类的生长繁殖、阻碍其他水藻的光合作用,挤占鱼类为食的藻类的生存空间,使鱼池中的丝状藻和浮游藻等不能合成本身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而死亡,致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 

⑶蓝藻大量死亡时会产生藻毒素、大量羟胺及硫化氢等有毒物质败坏水质,直接危害水生动物,同时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

⑷死亡的蓝藻释放大量的有机质,刺激了化能异养细菌的生长,其中部分对鱼类来说是致病菌,导致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 

⑸蓝藻大量死亡分解,散发腥臭味,影响水体的正常功能。

 3、常规处理方法及其弊端

⑴换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华”问题  常规的池塘换水可以暂时缓解“水华”带来的危害,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水体藻类种群的结构,而且这种缓解是短期的。 

⑵用硫酸铜和灭藻剂能起到一定的灭藻效果,但容易破坏池塘生态平衡。常规用硫酸铜或硫酸铜合剂除藻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硫酸铜本身有一定毒性,不但容易破坏池塘的生态平衡,还可以引起水体的二次污染,在环境保护及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今天,这种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争议。

4用生态原理解决池塘蓝藻的探索

 ⑴利用有效微生物降低鱼塘中的氮磷浓度,抑制蓝藻生长蓝藻暴发的根源是水体的富营养化,要真正控制蓝藻的暴发,就要控制水中氮磷的含量和有机物的浓度。富营养化的水体常用有效微生物进行生物修复。往池塘投加光合细菌、芽胞杆菌等有益微生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水中的氮磷含量有明显的降低,蓝藻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⑵利用微生物控制营养源,抑制蓝藻暴发在鱼塘中鱼本身也是氮磷的制造者,鱼类的粪便可以分解出大量的氮和磷。通过在鱼饲料里添加微生物制剂能够达到减少饲料中氮磷往池塘水中的排泄,从而降低水中氮磷的含量。

 

九、蓝藻的危害及解决方法

1、蓝藻的生物习性:蓝藻的体内没有叶绿体,体内含有特殊的色素,一般呈蓝绿色,因而又称作蓝绿藻。因为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因而属于原核生物又被称为“蓝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是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喜欢生活在有机质丰富、且PH值较高的水体,喜欢高温、强光,多数的蓝藻有固氮作用,能够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合成自身需要的氮肥,从而改变水体中的氮磷比。

2、蓝藻产生的原因:

⑴水体的PH值过高,是有利于蓝藻的生长和繁殖;

⑵水体中的含氮量过高,因为蓝藻利用其固氮的作用,将水体中多余的氮合成其自身可利用的淡肥从而快速生长;

⑶当水温高达25-35,光线过强时即达到了蓝藻生长的最佳环境,所以一般在夏季的78月份是蓝藻暴发的季节;

⑷水体长时间处于氮磷比例失调的状态,由于缺乏有利于有益藻类繁殖生长的磷肥,从而促进了蓝藻的生长;

⑸养殖品种搭配比例不合理,浮鱼的数量过少,因为池塘中套养的花、白鲢于是可以摄食水体中的蓝藻等浮游生物的。

3、蓝藻的危害:

⑴抑制其他有益藻类的生长。常见的蓝藻主要有微囊藻、螺旋藻、鱼腥藻、颤藻等,其中微囊藻的危害性最大,微囊藻在夏季高温的季节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蓝藻一旦形成优势种群,就会严重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其他藻类很少很难繁殖生长,水体很瘦。

⑵蓝藻高峰时能够引起碱中毒。由于光合作用强烈,容易引起水体的PH值急剧升高有时会达到9.5以上,会使水生动物血液的PH值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输氧能力,PH值过高时能直接腐蚀鳃组织,造成呼吸障碍而窒息。并且PH值的升高又进一步促进了蓝藻的繁殖,因而形成蓝藻的恶性循环。

⑶蓝藻的过度繁殖加强氨氮的毒性。蓝藻的恶性繁殖,使水体的PH值升高,如此时遇到水体的氨氮值也偏高,则氨氮的毒性会增强。

⑷蓝藻毒素会引起水生动物中毒。当蓝藻大量死亡后,发出一股难闻的睲臭味,消耗大量的氧气,同时分解产生大量的毒素,主要产毒的蓝藻是鱼腥藻、束丝藻和微囊藻。蓝藻毒素主要有肝毒素、神经毒素、胃肠接触性毒素。会引起水生动物肝脏出血、呼吸衰竭、肠炎等症状。

4、解决办法:

⑴蓝藻的大量繁殖时会在水的表层形成“水华”,可将表层水排出,同时也可以用一些药物进行局部杀灭蓝藻,每次泼洒面积不得超过池塘水面的25-30%,此时要注意池塘的增氧。因为过多的蓝藻死亡会大量消耗氧气,水质严重恶化,容易造成转水。

⑵施用磷肥,调节水体的氮磷比例,使之达到蓝藻不适宜生长的环境。

⑶经常使用“有机酸类解毒剂”降低水体PH值稳定水质补充碳源降解藻类毒素。

⑷经常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调水改水,因为这类细菌同蓝藻的营养源大体相同,通过有益菌类大量繁殖和蓝藻同时竞争营养源来抑制蓝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