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学:怎样读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老刘tdrhg 2017-09-18
语文教学:怎样读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怎样读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丁启阵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这一首《春夜洛城闻笛》,不但语言通俗易懂,理解上历代学者也少有分歧。各种李白诗集的注释本,除了指出洛城即洛阳和“折柳”即乐府诗歌《横吹曲辞》以抒发惜别之情为主的《折杨柳》歌曲之外,基本上没有论辩的话语。

 但想要深入细致理解这首诗,当然也有几个问题可以讨论一下。

 其一是,“暗飞声”的“暗”字如何理解。唐汝询认为,不见其人而闻其声,所以叫暗。巴蜀书社《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注释暗字云:“幽隐貌。”我认为,后者稍近情理,但表述不够清楚。暗字如果指不见吹笛之人,则不免累赘。因为,“谁家”已经含有不见其人的意思了。再者,诗人若纠结于吹笛人是谁的问题,跟全诗的思乡主题也格格不入。我认为,这个暗字可以有两种意思:一是对应“声”,说的是笛声从远处飞来,所以声音幽暗;二是对应“夜”,表示这是一个暗夜。暗夜,可以凸显“闻”的行为。

 一个人,目无所见时,听觉格外发达,这是生活常识。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说诗人李白“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袁行霈撰文)。这显然是添字解诗了。诗中并没有月亮的踪影。众所周知,李白爱月成瘾,若是月夜,他岂肯放过月字!

 其二是,“满洛城”的满字什么意思。唐汝询认为,满洛城指的是声音传得远。袁行霈先生更是加以发挥,将其坐实:“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说笛声传得远,并无不可,但将其坐实,就画蛇添足了。根据文物部门1954年起进行的考古勘探,接近长方形的隋唐洛阳城遗址,周长约28公里。即:接近今天北京二环路的长度(32.7公里)。

 也就是说,李白写《春夜洛城闻笛》时的洛阳城,面积大小跟老北京城差不多。有个人吹笛子,全北京城的人都听得见,这怎么可能呢!再者,春风助力的说法,也违背物理学原理。首先,风是有一定方向的,能使声音在某个方向传得稍远,同时势必使声音在别的方向遭到拦阻;其次,风本身也是有声音的,有风的天气,其实反而会掩盖笛声,不利于笛声的扩散,传远。

 其三是,为何第三句才点出笛子吹奏的歌曲名《折柳》。袁行霈先生说:“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袁行霈撰)如此说法,得有一个前提条件:李白并不谙熟《折杨柳》曲子。不然,一听就知道是《折杨柳》了。我认为,更合理的解读应该是:李白原本做着别的事情,饮酒,跟朋友说话,灯下读书,客舍就寝,诸如此类;然后被笛声吸引,听出是《折杨柳》;最后,被勾出思乡之情。结构跟《静夜思》相似:床前月光,引起诗人兴趣,没了睡意,然后披衣起床,月下徘徊,最后对月思乡。总之,诗人的思乡之情,都不是自发的,而是被逗引出来的。

 实际上,这是李白思乡诗常用的套路。《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是宣城杜鹃花,引起诗人联想到蜀地的杜鹃鸟(子规),由杜鹃声再勾起诗人对巴蜀的思念。《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美酒使诗人快乐,乐极生悲,勾起乡愁。

 有学者指出了《春夜洛城闻笛》的一个好处,这里转述如下:这诗用字细密,不但句中用字相承相续如流水不断,而且字意和题目扣得也紧。前者如“满”从“散”来,“散”从“飞”来;后者如“闻”字扣“飞声”、“散”、“满”,“夜”扣“暗”。(熊礼汇《李白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读懂、读透像《春夜洛城闻笛》这样语言通俗易懂的诗,除了眼光向内、仔细琢磨字词诗句之外,还需眼光向外,把它跟同类诗歌加以比较。比如拿它跟《静夜思》、《宣城见杜鹃花》、《客中作》等触景生情的思乡诗比较,或者拿它跟同为表现听笛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吹笛》比较——可以比出事先知道吹笛人和不知道吹笛人的诗歌写法的不同。此外,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理解。

 比如,近两年,我居住的小区,就经常有人于傍晚之类闲暇时间倚楼吹笛。我的思绪、情感,不能不受到笛声的感染与影响。当然,夜间是不吹的,否则一定会有人出来反对,告他扰民。高楼林立、邻里紧挨的当代社会,跟宅院、矮房的古代社会,情况不一样。如果有可能,拿它跟历史上其他诗人的同类、对应作品进行比较,那就更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