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 2、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 3、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4、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 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难点:说明《马关条约》与瓜分中国狂潮的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课程讲解】 知识点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根本原因: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根本目的是称霸世界。 欲称霸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 ——日本大陆政策 说明:日本是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 (2)导火线(直接原因或借口):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2、爆发:1894年7月,丰岛战役 3、名称由来: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因此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4、主要战役: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 (1)平壤战役:1894年9月,日军围攻平壤,清军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2)黄海大战: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中弹牺牲。北洋舰队损失严重,但主力尚存。可惜李鸿章命令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迎战,日军夺取了制海权。 (3)辽东半岛之战: A、辽东半岛之战:黄海大战之后,日军分两路入侵中国。中国守将不战而逃,只有徐邦道孤军迎敌,最终战败。 B、旅顺大屠杀: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四天大屠杀,杀害两万多中国人,其罪行令人发指。 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 (4)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陷入绝境。日军劝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投降,遭到严词拒绝。在援兵无望的情况下,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知识点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时间:1895年 2、地点:日本马关 3、签约人:李鸿章 4、条约内容: 5、条约危害: 6、条约影响: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7、与之前条约的不同之处: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使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8、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2)主观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贫穷落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废弛等 (3)客观原因:日本为了称霸世界,早有预谋。 知识点三:瓜分中国狂潮 1、导火线: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①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利益。 ②实质: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之争。 说明:列强在各自的侵华利益上,既有矛盾斗争又有勾结妥协。 2、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 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3、“门户开放”政策 A、背景:列强在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忙于美西战争,无暇东顾。 B、时间:1898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的 C、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D、实质: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各国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拓展延伸】 1、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对中国: ①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②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③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 ⑤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日本: ①获得巨大政治经济利益;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③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 对远东: 列强在远东矛盾加剧,争夺为主。 2、《马关条约》与瓜分中国狂潮的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马关条约》的签订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俄法德三国制造了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马关条约》的危害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致使中国京津地区受到安全威胁;中国东南沿海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受到收缩和损害。 ②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为了还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列强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课本习题解答】 1、26页材料研读 黄海大战之后,日本很快登陆辽东半岛,占领旅顺后进行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制造了旅顺大屠杀,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揭露了日本凶残野蛮的真面目。 2、26页问题思考 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具的国家。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证明,海洋已经成为侵略者来袭的主要方向,近代中国海防松弛,有海无防,被动挨打。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没有强大的海军,一旦有海防危机,就失去了国家的安全屏障,因此,海防是国家战略防卫的重要组成部分。 3、27页课后活动 前者是列强侵华的表现,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后者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中国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对双方互惠互利的平等交易行为,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知识小结】 【练一练】 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悼念的民族英雄是 A、林则徐 B、关天培 C、邓世昌 D、徐骧 2、清末郑观应写了一首诗:“东沟海战天如墨,炮战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互杀贼。”这首诗描述的甲午战争中的哪一场海战? A、丰岛海战 B、黄海大战 C、威海卫战役 D、湘军东征 3、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A、平壤战役 B、黄海大战 C、辽东之战 D、威海卫战役 4、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是 A、1842年 B、1894年 C、1895年 D、1898年 5、一个外国资本家想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这种现象最早应该出现在 A、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B、洋务运动时期 C、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D、《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6、假如你生活在1895年的台湾,你的爱国行动莫过于参加 A、反割台斗争; B、镇南关大捷; C、革命派起义; D、收复西藏斗争 7、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台湾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2)为什么“四万万人同一哭”? (3)“春愁”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目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1—6 CBD CCA 7、明确:1896年; 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割占台湾 领土被割的悲愤、伤心和爱国之情 |
|
来自: 昵称28525563 > 《八年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