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骨质疏松症对生活有哪些影响吗?

 渐近故乡时 2017-09-18

一、骨质疏松症会引起疼痛吗?

骨质疏松患者并非像我们在电视里和报纸上看到的,或在广播里听到的,所有人都会有腰酸背痛,多数骨质疏松患者可能会出现全身骨骼疼痛的症状,但明显的骨质疏松疼痛通常发生在疾病的中后期。

骨质疏松又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原因是绝大多数骨质疏松患者早期无明显不适,直到疾病的中后期,由于骨骼微细结构破坏的不断叠加才会出现疼痛。而且骨质疏松的病情轻重与疼痛无直接关联,约20%的骨质疏松患者因为骨折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患了骨质疏松症,而约10%的骨质疏松患者甚至终身无骨骼疼痛的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因为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常被忽视。不少老年人出现骨痛时,往往误认为自己得了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腰肌劳损等,有时医生也会误诊、漏诊,很少有人会想到是由骨质疏松所引起。所以,当患者出现骨痛、活动受限,甚至骨折时,骨质疏松病情已发展到中晚期,此时患者的骨量丢失可能已超过人体总量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

骨质疏松是由于患者体内内分泌代谢异常、骨骼的密度降低、骨微细结构受损、骨生物力学性能下降、骨质量异常所导致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的发生与激素调控(主要为雌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维生素D等)、营养状态(钙、磷、蛋白质和脂肪等摄取)、物理因素(运动、日光照射等)、免疫功能和遗传等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其疼痛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

(1)破骨细胞溶骨所致,以夜间痛为主。

(2)机械应力造成的微骨折,以劳累后疼痛为主要表现。

(3)骨质疏松性骨折所致骨骼畸形,引起肌肉韧带受力异常。

(4)严重的骨量丢失,长期卧床、制动所致。

二、骨质疏松症性疼痛的特点是什么?

骨质疏松性疼痛最显著的特点是夜间腰背及四肢疼痛,疼痛的同时可能伴有肌肉的痉挛,午后全身疼痛和乏力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也较为常见。骨质疏松症疼痛主要表现在腰背部和腰骶部或骨干区域,以腰背痛多见,占70%~80%。骨质疏松腰背疼痛通常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与负重的时间和程度及气候、温度变化亦相关。通常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劳累、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天气变化,尤其是秋冬季节时骨质疏松疼痛发作的频率明显升高。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并且可出现前胸、两肋、腹部及腹股沟的放射痛,一般2~3周后可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呈现慢性腰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也可出现类似急腹症的上腹痛。若压迫脊髓、马尾还会影响膀胱、直肠功能。骨质疏松疼痛时无关节红肿、积液,四肢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均正常。

临床上可能出现腰背、胸肋、四肢等骨痛的疾病较多,因此要注意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骨性关节炎:由于运动关节的软骨变性、破坏而导致的关节软骨、软骨下骨、滑膜、关节囊等关节组成成分的一系列损害。骨性关节炎的疼痛表现为关节开始活动时明显,随着活动的继续,疼痛可逐渐好转、消失。病情加重后会出现关节红肿、关节积液,甚至关节变形,疼痛程度不断加重,关节活动逐渐受限,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均有明显疼痛。骨性关节炎的疼痛情况与关节负重运动、气候、温度变化关系密切。

(2)腰肌劳损:有明确的扭伤或体力劳动病史,多发生在健康的中青年人群。经过适当时间的物理治疗或休息,疼痛可完全消失。

(3)多发性骨髓瘤:约6%的患者以疼痛为主要的首发症状,起初疼痛间歇、游走,类似风湿痛,逐渐加重,变为持续、广泛的钝痛或剧痛。最常见的部位是脊柱腰段,其次是胸廓和肢体。患者常有消瘦、贫血、血沉增快。尿本周蛋白阳性,骨髓有异常的瘤细胞。

(4)转移性骨肿瘤:疼痛常固定在肿瘤累及的骨骼部位,呈进行性加重。由于肿瘤对骨骼的破坏或向椎管内侵袭,可出现下肢瘫痪。患者有原发肿瘤病史。

骨质疏松的病变程度与患者感觉到的疼痛程度并不一致。许多患者骨骼X线片或骨密度检测提示严重骨质疏松症,但患者主观痛感并不明显。反之,有些患者骨骼的改变并不严重,但临床表现的疼痛却非常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老年人疼痛敏感性下降,并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态、劳动强度、个体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和是否并发其他疾病等因素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骨质疏松性疼痛可能因为治疗不当而加重,关键在于临床医师对患者个性化的病情判断和有的放矢的治疗。如患者因疼痛来诊,常规治疗首选降钙素干预,此时应明确血钙水平,足量补充钙和维生素D,从而确保降钙素缓解疼痛的疗效。同样使用双膦酸盐药物治疗的患者,有些在应用中可能会出现一过性骨关节痛,这可能提示双膦酸盐治疗有效。所以疼痛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各个阶段表现可能不一,不能片面的定论病变的轻重与疼痛有必然的关系。

三、骨质疏松症对患者的活动能力有何影响?

骨质疏松症以疼痛、活动能力下降及骨折为主要临床表现。活动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肌肉功能的退化,肌力下降。其中夜间和气温较低时发生的下肢肌肉痉挛(腿抽筋)是骨质疏松症非常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女性多于男性。造成肌肉痉挛的原因是骨质疏松时钙磷代谢异常,使神经肌肉应激性增加。肌肉抽筋常见于夜间和日常超常活动后,导致肌肉疲劳,肌痉挛,从而产生肌肉及肌膜性腰背疼痛。骨质疏松症患者活动能力下降也可因疼痛所致,尤其是患者在活动后或劳累后由于骨骼内的微小骨折发生而疼痛加重,使得患者畏惧活动,活动减少导致肌肉萎缩,平衡功能下降,跌倒概率增加。

影响骨质疏松患者活动能力最常见的原因是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既可引起疼痛影响活动功能,又可因为骨骼变形影响肌肉正常活动而导致功能受限。常见的腕部骨折、椎体骨折和髋部骨折所致的活动能力受限各不相同。

桡骨远端骨折是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常见的骨折类型,急性期腕关节活动功能显著丧失,即使后期骨折愈合后遗留功能障碍也较多,患者后期的日常生活将受到明显影响。

椎体骨折通常会引起胸背部和腰骶部的慢性疼痛,使得患者的翻身和起床明显不便并伴有剧烈疼痛。椎体骨折的患者常常有急性或慢性的腰背部疼痛,也有肋间痛,有些患者还有沿坐骨神经分布的疼痛,急性骨折患者活动受限,出现强迫体位,身长缩短可达3~4cm,造成驼背,驼背程度越严重,腰背疼痛越明显。多发性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后出现的胸壁痛和驼背畸形可影响心肺的正常生理功能。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肺气肿发生率可高达40%。老年人多数有不同程度肺气肿,肺功能随着增龄而下降,若再伴有骨质疏松症所致胸廓畸形,往往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危害最大的是髋部骨折,骨折后患者卧床至少3个月以上,髋部骨折使老年人长期处于病态和死亡的威胁之中。研究发现髋部骨折后1年内有近三分之一(女性约25%,男性约32%)的患者因全身并发症(如肺炎、泌尿系感染、静脉栓塞、褥疮等)而死亡,50%的患者将永久面临病残或生活无法自理。

四、骨质疏松症对患者心理会有不利影响吗?

骨质疏松系全身性骨骼疾病,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功能,绝大多数患者不同程度存在着心理负面影响。骨质疏松患者日常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轻视和畏惧两个方面:一部分骨质疏松患者简单错误的认为,骨质疏松是人体老化的正常表现,治不治无所谓,人老了就这么回事;另一部分患者由于已发生了一次或多次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且骨质疏松治疗过程漫长,临床疗效不满意而产生了明显的心理阴影——畏惧。由于不同的心理影响,导致的结果也各有不同,有些患者因轻视而放弃治疗,更多的人表现为对长期治疗有效性的质疑。

骨质疏松引起的骨痛可发生于坐位、立位、卧位或翻身时,症状时轻时重,有时会白天黑夜缠绕不休,严重时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饮食和睡眠,使患者生活无规律,茶饭不思,异常痛苦。骨质疏松导致的弯腰驼背,椎体变形,身材变矮,失去了往日亭亭玉立和高大挺拔的风采,使得患者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打击,不愿参加社交和朋友聚会,渐渐变得忧郁,郁郁寡欢。

一旦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特别是髋部骨折,对患者会产生更大的心理影响,骨折后造成疼痛加重,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依赖他人,并发症及住院、手术,高额的医疗费等,都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研究证实,绝经后的骨质疏松患者多存在以上各方面的情况。患者面对不能走动、将来可能发生骨折和疼痛,以及髋部骨折可能出现危害大的并发症,活动受限,社会功能降低,经常依赖他人,自我抑郁加深,自尊心降低,焦虑增多,再加上衰弱、丧失独立性和面临死亡的危险等,其恐惧心理大大加剧。她们渴望减缓病情,保持生活的独立性和活动能力,同时渴望拥有健康的外表、强健的骨骼和内心的平静。

骨质疏松治疗是长期的,医患沟通十分重要。因为骨质疏松治疗的有效性通常要在治疗后的半年,甚至一年才会有骨密度的变化。所以重视骨质疏松患者的心理变化及心理疏导是骨质疏松长期有效干预的重要保证。

(来源:南京大成医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