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终南山如今还有一群隐士?这位美国富二代花了27年寻踪,还拍成纪录片

 永声树 2017-09-18

“有的人什么都不想要,而只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在云中,在松下,在尘廛外,靠着月光、芋头过活。除了山之外,他们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冥之时的片刻小憩。他们都很清贫,但是他们的微笑,使我们觉得自己遇见了中国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

——比尔·波特《空谷幽兰》



[“隐士”是什么,他们还存在吗?]

当这样的问题抛给大多数中国人

大家可能会和艺绽君(ID:bjvariety)一样

陷入冥思苦想

甚至想问——

整天在家玩电脑的宅男,放古代是不是隐士?

隐居在家的陶渊明,是不是没电脑的文艺宅男?

中国现代隐士到底如何生活

一位美国老头却知道答案

二十七年里

这个美国企业大亨的儿子来了中国近三十次

从而立之年变成古稀之龄

却走过了终南山、武夷山等隐士栖居所在

他的书《空谷幽兰》

曾在西方引发中国隐士文化的热潮

最近更是作为纪录片《隐士》问世

斩获数项大奖

那么,这个相距万里的异国老人

是如何与这个神秘的群体产生共鸣的呢?

寻访之路


比尔·波特从小家境优越,是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士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中国的寒山和尚在美国非常受欢迎。读人类学博士期间,比尔接触了一些中国的佛道经典,深感其中的微言大义,于是开始苦读中文。两年后索性退了学,由于当时中美尚未建交,他跑到台湾的一个寺庙里修行了两年半。

一日三餐素食

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

没有钞票

这样的日子比尔一过就是三年

比尔很喜欢唐代的诗,时常沉浸在1200年前的诗书之中,尤其喜欢陶渊明的诗。他曾说,自己活在唐朝的中国他搬到台湾一处安静的山村里隐居,翻译佛经和古诗维生,如此生活了十四年。

1970年代,有一段时间,我在台湾的山上,或者住在庙里,或者住在山里农夫的家,但我也要下山,每礼拜下山三次教英文课,每次两个小时,我可以赚够吃饭的钱,当然,我也可以上20小时的课,但我发现,我的生命不是为了钱,我不愿意把自己的时间卖掉,我要留时间给自己喝茶、看书、练书法、走路、打太极拳。每天给自己留一些时间,这是最快乐的事。


1989年,比尔·波特到终南山寻访隐士

1989年,比尔第一次来到中国大陆,踏上终南山寻访隐士。路途虽艰苦,但他却乐此不疲。比尔将此次寻访之旅写成书《空谷幽兰——寻访中国现代隐士》,中文版于2001年出版,此后多次重印,迄今为止卖出了20万册。在这本书问世之前,几乎没有什么中国人知道,在终南山山脉的许多个幽静之处,竟然生活着一群当代隐士,他们住在简陋的茅篷里,过着苦行的生活,却自得其乐。

说了这些

大家一定对隐士真实的生活场景很好奇

让我们跟随纪录片镜头

探秘隐士的生活

探秘隐士生活


2011年4月,峨眉电影频道取得了《空谷幽兰》影视作品的创作改编权。为拍摄纪录片《隐士》,攝制组在3年内14次深入终南山寻访。全片仅使用数码单反相机的视频记录功能进行拍摄。坚持定焦镜头,坚持固定机位,拒绝推、拉、摇、移,拒绝人工照明。没有音乐,没有特技。

【一段片花】


隐士们的生活简单朴素到极致,节奏慢到仿佛电影慢镜头——

清晨在鸟语中打坐

每日练功是必修课

许多人住在山洞里,片中一位隐士还自己挖洞

面对先贤经典参禅悟道


纪录片中,隐士们生活在大山野岭之中,和一千年以前的人一样生活。这样清心寡欲、回归自然的生活,没有一份禅心是做不到的。而且,终南山的冬天寒冷,想象没有暖气、电暖炉的日子,艺绽君真是冷得一哆嗦~~


隐士为何而隐

现如今中国有多少隐士?他们选择归隐都是为啥?

据不完全统计,有50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来到终南山隐居。修行者身份各异,有的是政府高官、商界富豪,也有普通人,他们离开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投入山中修行。

终南山为道教发祥地之一,传说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历代先贤多人在此归隐,因而在隐士心中有种特殊氛围。


来到终南山的贴吧才发现,现实中的隐士(或者愿意成为隐士的人)多得吓你一跳——

隐士们只是单纯地想逃避人世吗?

现实生活中的隐士情况各有不同

大多有如下归隐的原因:

一是功成名就,寻找心灵的寄托和修身养性;二是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挫折、困境,躲避到山间以获得暂时的清净;三是看透尘世的文人雅士,追求放归山野的人生境界。

      其实,隐士文化也是中国文化传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最早的知名隐士大概当属上古时期的巢父,因他住在树上而得名。传说帝尧以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不肯接受,又让给许由,许由亦不肯受。在儒道释传统里,都有退隐的一面,佛道两家自不用说,儒家虽讲究入世,但孔子也说过,“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在古代,士人隐居,多是因为社会黑暗动乱,个人的社会价值无法实现,便愤然远离世俗,归隐田园山林。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浔阳三隐”以及陶渊明,皆是如此。其实,也有不少士人名为归隐,实则待价而沽,隐居隆中的诸葛亮就是一个典型。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就更绝了,该公虽隐居山中,但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

至于终南山,自古便是隐士扎堆之地,真真假假,鱼龙混杂。在古代,隐居也是一条沽名钓誉的好途径。如唐代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来果然以高官被聘。他的朋友、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卢藏用送别朋友时,指着终南山说:“此中大有嘉处。”

不过,今天退隐终南山,恐怕没有古代的种种名利收益了,个人选择的味道更浓一些。远离现代都市生活的喧嚣,甘当一名隐士,更多是回归一种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的物质享受吗?停一下脚步,会发现世界上还有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退隐山林,虽不积极,却也是一种难得的淡泊。


对他们来说

幸福不是主流社会的成功与财富

而是悠然见南山的欣喜

能够毅然追寻自己心灵的富足

也不失为人生无悔的选择吧


本期作者:王广燕 、周南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