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终南山上的隐居者们

 梵谷慧文 2018-07-22

隐居

谁会喜欢隐居?

这个问题抛给古人,不外乎三个答案:潜心于修行的宗教人士,厌恶了仕途的官员,品性高洁的读书人。

若把这问题抛给现代人,答案可就五花八门了。相信隐居的念头,存在于很多人心里,但绝大部分人只是“想想”而已,没有几个人能鼓足勇气去实践。

不过这些叶公好龙型的“隐居爱好者”心里,对于这种生活还是充满了探究的渴望。想知道曾是古人精神传统的隐居,流传到现世已经变成了什么样子?那些住在深山茅棚里的现代人,到底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其中也包括我。

图片摄自《空谷幽兰》

寻访隐士的人

有一个叫比尔.波特的美国佛教徒,曾在八九十年代数次去往终南山,寻访现代中国隐士。

比尔波特与摄影师朋友山中遇僧人

在他去之前,也曾设想过隐士的生活:“在松下,在泉边,靠月光、芋头和大麻过活。日常生活只需要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明之时的片刻小憩。”

真正走访过隐士之后,才发现他们的生活与想象中还是很有距离的,起码没有想象中那么浪漫。

他通过眼见耳听,写下了一本《空谷幽兰》。书出版十来年后,他又一次去终南山回访,而且还拍了个纪录片,就叫《隐士》。

《隐士》纪录片片头

书和纪录片的风格都比较平淡平实,但也是对于现代隐居者生活的忠实纪录,算是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看完之后,就忍不住想来写篇文章与感兴趣的人分享一下。

隐士们为什么喜欢在终南山修行

曾经很喜欢一首住山诗: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这首诗其实就是形容隐士生活的,它的作者就是一名终南山隐士,只是年代久远,作者已无从考据。

听说世上有三大修行中心,终南山居首位。

图片来源:网络

或许还有人不知道,终南山到底在哪里?它在西安南面四十公里处,距西安差不多一小时车程。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的终南山,也有近5000人在山中修行。

为什么选择终南山?

首先,它知名度高。既是道教发源地,又是佛教圣地,历朝历代,有许多名人大咖在此修行。

比如隐而优则仕的姜子牙,田园生活爱好者陶渊明,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将生活过成诗的大诗人王维……一代高僧虚云法师也曾在终南山隐居修行过。

其次,它地理位置好。山体最高处海拔有两千六百多米,绝崖峭壁,林深雾迷,符合隐居者避人迹、吸天气之精华的需求。

图片来源:网络

在古代,终南山还有个别名,叫“终南捷径”。有些士大夫和读书人,借隐居之名,将姿态做足,名声传出后,朝廷会来请他们出仕。因为终南山离古都长安最近,所以“捷径”二字就有了双重意义。

再者,因为终南山住山历史悠久,所以一些传统维护得较好。比如隐居者搭建茅棚什么的,当地的林业局也不来干涉。山下的村民至今都有供养修行人的传统,提供他们必要的米粮等。

不过,据在山里修行的人说,他们会选终南山,是因为在这里修行的人多,有好的磁场。

住山的环境怎样

住在山里,自然环境自然是绝好的。

林涛松风、高山烟霞,晨起看浩荡云海,向晚赏壮观日落。

比尔波特寻访住山隐士,截图自纪录片

山里的雨是雨的真相,幕天席地,无遮无拦。外面大下雨,屋里下小雨,锅碗瓢盆都要拿来接漏雨。

山里的雪也是雪的真相。一夜之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没有人出来扫雪、铲雪,积雪没膝,出行极为不便。

图片来源:网络

终南山深处,有野兽出没,最多的是野猪,也有猛兽比如老虎的踪迹。比尔曾听到近在耳畔的熊吼,幸好没与它打上照面。

隐居者们住的房子,有些是山民弃置的土房或石屋,他们租来,稍加打扫修葺就住进去。

这些房子大都比较破败,好在修行人不在乎这些。还有些讲究点的,会种花养草给予美化一下环境。

图片来源:《空谷幽兰》

有些隐者为了避开闲人打扰,专挑悬崖绝壁处的破房子来住。

截图自纪录片《隐士》

有些隐者干脆找现成的山洞落脚。但是山洞有一点不好,太潮湿,对人体关节不好,蛇鼠虫蚁比较多,安全隐患大。

截图自纪录片《隐士》

纪录片里有个女居士很猛,连同两名义务帮忙的大学生一起,花两个月时间自己挖了个山洞来住。也是叹为观止。

除了个别云深不知处的终极隐士,大部分隐居者的居所都是可以打探到的,甚至还有邮递员来送件。他们的寄件地址通常是:XX县XX镇XX茅棚。

图片来源:《空谷幽兰》

听起来是不是觉得既出世又入世?

现在都是些什么人在终南山修行

二十多年前,比尔走访下来发现,在终南山隐居的人中,最多的是道教隐士、佛教隐士,还有小部分是知识分子隐士。

出家人在成为隐士之前,通常都要在寺庙里待上几年,在修行中找到入手处的时候,再到山里住茅棚,避开人群,潜心静修,等待开悟。

截图自纪录片《隐士》

有些隐居者是普通人,有佛缘或慧根,就自行出了家。不识字的农民出家后自己修行,读不了佛道典籍,就只是打坐修禅。

也有北大毕业的高干子弟,偶然与朋友一起来寺里参观,晚上就在寺庙过夜,梦见观世音菩萨出现给他传了法,结果第二天就留下来出了家。

很多上了年纪的修行者在山里一呆就是四五十年,外面世道发生了什么,浑然不知。

有位老和尚八九十岁了,在深山里修行了几十年,真的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比尔一直提到的“毛主席”是谁。

修行人以男性居多,但在比尔的书里,出现的的女性修行者也不少,大部分是比丘尼。

图片来源:《空谷幽兰》

书里有位叫圆照的比丘尼,16岁出家,毕业于北京佛学院,曾创建过四所佛学院,年纪大一点后来到终南山隐居修行。

她接受比尔采访时有八十八岁了,很有智慧,脑子也依旧清明。比尔向她求佛法修行的本质,她当时不置一词,过后却写了四个字寄给比尔:慈,悲,喜,舍。

截图自纪录片《隐士》

比尔寻访过的另一名叫传福的比丘尼,谈起她的修行都快哭了。她生性怕孤独,为了信仰来深山修行,却不太适应隐居生活。

她给隐居人的忠告是:如果你还很执着,如果你还没看破红尘,你就不能住山。山里生活很苦。

图片来源《空谷幽兰》

但是有位彻慧师太却从不觉得孤独,她就喜欢一个人住着。她说自己已经不能离开这座山,每次离开,都想马上回来。

除了出家人,也有小部分知识分子,为了写作或精研某项学问而隐居。

也有儒商,为了求得内心安宁与清明,一年中总有几个月,会离开扰攘红尘,来山里安住,每日打坐读书,不理世事。

比尔还遇见一位白胡子老头,说他以前是中医,后来年纪大了就住到了山里。两个白胡子老头坐在溪边聊家常的架势,颇有点白头宫女话玄宗的意境。

截图自纪录片《隐士》

问这些人为什么选择住在山里,基本上给出的理由都是:喜欢清静

可能很多人觉得,如果可以抛下尘世的责任与羁绊,我也很愿意去隐居,感受一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

可事实并非如此,太多人高估了自己耐受寂寞与清苦的能力。终南山也有很多尝试隐居的人,后来都因为耐不住这两样考验逃回了滚滚红尘。

对隐居来说,过于执着,或是过于理想化,都行不通,除了要以自然心、平常心来看待隐居,还得有一个坚定的信仰。

隐士们怎么养活自己

公认的一点是:隐居者们的生活很清苦。

他们基本上没有收入来源。每一个住山人都自己种菜,或是挖野菜。有条件的再种几棵果树或茶树。

米面油盐要下山去买。如无好的理由,他们都很少下山。有些人一个月下来一次买米粮,有些人一两年都不下来,会有供养人背上去。

他们通常吃得很少,大多数人一天只吃一顿,道家修行的人不饿就不吃。日常食物有煮青菜、稀饭、面条、烙饼。每个月吃不到十斤米。

过冬之前,他们会多买些土豆、红薯、白菜这些易于贮藏的食物。住山湿气重,就多吃生姜和花椒。

他们在山里捡枯枝或砍柴生火,一年只穿一两套衣服,生活费用极少,二十年前每月二三十元就可以过活,现在也不过两三百元。

需要用到钱的时候,有些隐居者家中会有亲人朋友不定期接济,有些人没钱了就下山去打工,等赚了些钱再回来隐居。

关于物质生活清苦这一块,其实都是我们这些局外人自以为,几乎所有的隐士都不以此为苦。因为他们觉得这就是修行必需,就是要摒弃外界种种诱惑,抛开身外物的诸多干扰,才能更好地集中精力修行参悟。

截图自《空谷幽兰》

隐居的人都在修什么

对出家人来说,佛家与道家,各有不同的修行方式。打坐、止语、念佛经、练气功都是法门其一。

纪录片里,有位道长还在山洞门口自己做了个木人桩,每天在那里练功。

截图自纪录片《隐士》

有位女居士每天4点半起床,然后打坐。6点钟时去外面走一走,回来上香、洗漱。8点钟做饭,吃完干农活,空下来就读经、画画,晚上11点就寝。

生活非常简单。

截图自纪录片《隐士》

这就是那位自己挖山洞来住的女居士

在《空谷幽兰》一书里,有一位修行人叫志诚。

他对修行的理解是:我们在得到人身以前,还有另外一副面孔——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用眼睛看不到它,只能用智慧去了解它。

隐居修行,是开悟的最好方式。

还有修行人说:隐居是为了守戒,守戒是为了清除障碍和执着,只有那个时候,禅定才能深入,通过禅定,才能开悟。

一位谢姓道长引用老子的话:要修静和不偏不倚,要自然,不强求,当你自然地行事的时候,你会得到你需要的东西。但是为了了解什么是自然的,你必须修静。

当然也有不同声音,有人觉得:只要你不受欲望的困扰,心不受妄想左右,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根本没有什么区别。重要的是要诚实,如果你不诚实,你永远也不会成就。

修行的人,各有各的领悟。

截图自纪录片《隐士》

终南山隐居生活的现状

从比尔.波特写《空谷幽兰》至今,已经十几年过去,终南山发生了很大变化。

政府开始搞旅游开发。现在的终南山已经不再是清静之地,声名传开后,很多人慕名而来,一到周末就堵车。

真正有心的访客,隐士们并不厌烦,有缘遇见就会接见。

游客们大多来游山玩水,也不会费太多体力去寻访隐者居所。

最讨厌的是某些驴友,大包小包上山来,贸然打扰隐居者,随意摘取他们种的果蔬,在附近大吃大喝后留下一堆垃圾离开。

隐士们喜欢离群索居,如果求不得清静,也就隐不下去了。5000多隐士里,有一部分人回了城,另一部分人去了更荒僻高远之处,以求躲开游客喧攘。

截图自纪录片《隐士》

俗常世界与精神世界,始终还是存在着矛盾的呀。

现代人对隐者的看法

其实现代社会,谈隐士已经有点不合时宜,现在的隐居者已经不似古时,境界参差不一。外界社会对这些人的看法也不一,褒贬兼有。

心怀某种理想主义,对精神世界有所追求的人,觉得隐居者有坚定的信仰,不愿被浮华世事诱惑,一心只想寻找内心的清明之境,是值得推崇的。

能够圆融地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觉得隐居者消极避世、不事生产,对社会没有贡献,还带坏了风气。

关于这点,需要就事论事、从事实情况出发去看待。

的确有部分人是消极避世。比如有年轻男孩毕业后找工作屡屡受挫,索性避入山中隐居,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宁可饿肚子也不肯回家,直到后来精神出问题,被家人强行带走。

其实这样的人,也没有办法真正修行,因为他内心并不平和,自然也无法认清生命的实相。

但是大部分人隐居,还是为了听从内心索引。

比如比尔书里有一位道士,早年他的哥哥忽然出家,托他赡养父母、照顾他两个孩子。这个做弟弟的也不食言,一直到侍奉双亲过身,抚养侄儿长大成人,俗世再无挂碍之后,他也出家了。像这样就不算不负责任,而是真的在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现代人,虽然住山,但将居所修得别有格调,wifi、手机不离身,与俗世也断不了联系。

这些人只是将山居做为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与宗教形式的隐修已有了天差地别,他们有点像诗人王维,将生活过成了艺术行为,也无可厚非。

生活,不应该只有一种模板,多元世界,应容纳多种价值观,成功不是活着惟一值得努力的方向。心有所托的人,能更好地扎根于生活,不会轻易被压力和焦虑绊倒。自心而发的快乐才是大快乐。

活跃在红尘也好,隐居在深山也罢,每个人只有把自己活好了、活踏实了,才是真的安住当下,然后用这份气定与神闲,去更好地影响他人。

不管怎样,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对他人的痛苦和追求有想象力的人,能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理念。

就像罗素说的:人生的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

比尔.波特

本文参考资料:

书籍:《空谷幽兰》

纪录片:《隐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