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要靠士兵,什么样的兵才是最好的兵?风哥的新书《血性——发现中国式剽悍》里,写了很多古代剽悍名将,限于篇幅定位,这一段关于士兵的没上,今天在自媒体发出来,算是个补充。 以下正文。 比起高大魁梧的东北、西北人,这里人的身体还不够强壮;比起野蛮亡命的西南少数民族,这里人的性格还不够凶悍。但这里的人,有一个最大特点,用当地话叫做:只有穷侬,没有怂侬。“怂”的意思是脓包、软蛋、认输之意。 “穷”意味着朴实、好管教,“不怂”意味着剽悍、不怕死——从军队的角度,就是最好的兵。 明朝中后期,朝廷视这里的兵为“无敌”,一遇有战事就频繁征调,以至于这里的壮丁几乎全被招光,户口只剩下原先的一半! 这个小县城,叫做义乌。 一、天下最强的兵在哪里?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肆掠东南。正规军——卫所军不堪一击到令人哭笑不得的地步,朝廷只好病急乱投医,征调全国有战斗力的地方武装杀往江浙前线:京营神枪手、涿州铁棍手、保定箭手、辽东虎头枪手、河间府义尖儿手、河南毛葫芦兵、汉中矿徒兵以及广西狼兵和湘西土兵等等。 这里面,名气最大的广西狼兵。 明朝的广西狼兵是指壮族地区的土司兵。抗倭前线,田州岑氏的土司兵在其女首领瓦氏夫人带领下,立过不少战功。但狼兵的最大问题在于:军纪太差。明人记载:“所至骚扰,鸡犬不宁。闻瓦氏兵至,皆闭门逃出,殆与倭寇之过无异焉。”关于广西狼兵的被神话,风哥此前写过,不再赘述。 打造一支同时拥有战斗力和纪律的铁军,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梦想。但他此前招募的士兵,都是懦弱怕死,一旦血战就撒丫子。 图:反映戚家军的《荡寇风云》剧照,遗憾片子没用心,很多细节失真。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九月,戚继光终于在浙中义乌找到了无敌的兵。正是凭借从义乌招来的4000名农民和矿徒,戚继光打造出一支天下无敌的王牌军队。 二、义乌的拳头 一方水土一方人,义乌虽然地处浙江,但民风剽悍,和软绵绵的杭州人、绍兴人、宁波人无法相比。《金华市志》中有载:“民间流行着‘义乌拳头,金华甜头,兰溪喷头,武义芋头’之俗谚”。义乌人的强悍自古有之。 今天的义乌是闻名全国的小商品城,南来北往的生意人满街皆是,争吵斗殴难免,但几乎没人敢惹当地人,因为义乌人打架太猛了,上来就眼睛一瞪:“一抛拐猛几侬倒!”意思是:一巴掌扇死你! 四百年前,义乌发生一场震惊浙江的大械斗。 嘉靖三十七年,邻近的数千名永康县和处州县的矿徒,前来义乌抢矿。义乌拳头岂能示弱,在民众中素有威望的陈大成聚起族人和邻近乡人,三千名义乌子弟用能找到的一切武器行动起来,同仇敌忾,和素以强悍著称的邻县矿徒开始了一场长达数月的大械斗。 图:电视剧里义乌人械斗的剧照 后来连义乌知县赵大河也惊动了,这位在当地很得民心的县令也是火爆性子,“妈的个X,敢到我的地盘来撒野!”立马摞起袖子亲自督军,指挥义乌之民“平贼”,械斗打得激烈无比死伤惨重,“暴骨盈野”,最后义乌人胜利把外地人赶走了。 图:械斗的输赢,自古至今是部落和村子强悍与否的标志 当时这件事闹的很大,震动全浙。戚继光眼睛一亮:义乌人同仇敌忾、剽悍又看轻自己性命,这不就是我要寻找的最强士兵吗? 三、东村痛子,西村哭夫 戚继光用这群义乌兵打遍倭寇无敌手后,义乌从此就成了戚继光的兵源大本营了。截止到隆庆五年(1572),戚继光一共前后四次到义乌招兵,共约两万人。而到了明朝中后期,朝廷视义乌兵为无敌,一遇有战事就频繁征调,导致义乌县的壮丁“死于锋镝者不可计算。” 据《义乌县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义乌有人户28972,丁口143932,至万历十九年(1591),仅有人户15610,丁口71497,减户减丁一半之多! 戚继光第一次招走4000名义乌兵开赴前线时,当地的父老乡亲夹道相送充满自豪,可朝廷屡屡招走义乌兵时,义乌的百姓却难免“东村痛子,西村哭夫。”(戚继光语) 义乌只是个方圆不过百里的小城,哪里有招之不竭的壮丁?战争为义乌带来了无上的光荣,也带来了巨大的死亡。义乌的青壮年几乎都出去当兵了,历年来出去的几万义乌子弟回乡的不到三成。地方上只剩下老弱妇孺,“八口之家,能耕者不过二人。”以至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义乌知县周士英向朝廷痛心疾首地请求罢招义乌兵,“以拯一方之倒悬。” 图:守长城义乌后裔回乡认亲祭祖 因为长年南征北战,义乌兵在全国各处生根开花。北至长城脚下、南至福建都有“义乌村”的遗址,义乌人的后裔遍布边陲。 图:守长城义乌后裔回乡认亲祭祖 只知报国,不知有家,义乌兵实在是那个时代最强悍最可爱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