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业打假人走到尽头?

 白鹤亮翅lxb 2017-09-19
茶己网 12-01 17:37

邪典怪才昆汀·塔伦蒂诺拍过一部电影《无耻混蛋》,讲述了二战期间,一群犯了罪的美国士兵原本要被处以死刑,但被允许戴罪立功——深入已被纳粹占领的法国去执行一项危险任务。

那么,你认为这群士兵是反法西斯英雄,还是无耻混蛋?别急着说你的答案,因为这种二元对立的矛盾综合体,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真实存在,譬如说,在今年曾经搞得芳村茶市鸡犬不宁的——职业打假人。

情侣间的小套路,还不知道?
广告
图片

英雄还是恶棍?公益还是私利?当我们对职业打假人的审视尚未得出压倒性的结论之时,又一个爆炸性新闻出现:

11月1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送审稿)》全文,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关注度最大的为征求意见稿第二条:“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条例保护。但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以牟利为目的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不适用本条例。”

这意味着新条例施行后,职业打假人将不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为此,小编将之前对芳村茶市职业打假人事件为你进行回顾,欢迎你在了解职业打假人与茶界的事件原委后,在文末留言处,表达你的观点!

1、回顾广州芳村打假事件

从2015年年底开始至2016年年中,广州芳村茶叶市场的茶叶商家大面积遭遇“职业打假人”,坊间传闻芳村有“上千家”茶叶商户被起诉销售“三无产品”或“保质期过期产品”,索赔金额不菲……

这种情况的持续发酵,让全国最大的普洱茶批发市场——芳村沦为一个“假茶贩售基地”。

之前茶己网层发表一篇:新闻 | 从茶叶包装赔偿案中该学到什么?,讲述了一下对于“打假事件”的现象与看法。感兴趣的茶友可以去游览下。

对此今天小编还要讲述一件关于茶叶生产日期的事件,前段时间也是争论的沸沸扬扬的。

2、被职业打假人盯上的中期普洱茶

中期普洱茶:

所谓中期普洱茶,其实是2005年~2007年左右,市场上对存储年份介于5年~10年的,原料优秀、仓储条件合格的普洱茶的一个概称,这个概念一开始的含义其实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进入适饮期的普洱茶。

当然,对于中期普洱茶的年限起止,专家、学者、茶企、茶商、茶人都有着不同的标准。5~10年,10~20年的普洱茶,都有可能被他们称为中期普洱茶。

从某种层面来说,中期普洱茶已经成为了排在号级茶、印级茶这两种历史等级茶品之后的第三层级年份茶品。在这种基础上,将之称为市场流通追炒的中流砥柱,也不为过。

从市场的反应来看,一般原料品质优秀、仓储条件合格、有一定品牌的中期普洱茶,在市场的价格区间介于上千元/饼至30000元/饼。

但,正是因为中期普洱茶在市场的名头亮、流通率高,这不,很快就被职业打假人盯上了!

据各处茶友圈子的消息显示,职业打假人团队通过电商或商铺渠道,大量多次购进市面在售的中期普洱茶。

然后以产品包装标注了保质期36个月,产品购买时间已超过保质期为由进行投诉、举报和诉讼,要求获得相应经济赔偿。

读到这里,相信对普洱茶稍有了解的茶友都忍不住笑了。是的,职业打假人团队这稍显拙劣的伎俩,这次可算是用错了地方,一言不合就搞了个大乌龙啊

3、中期普洱茶打假乌龙解读

对普洱茶历史不那么熟悉的同学可能要问了,那为什么这些中期普洱茶产品上会标注“保质期36个月”呢?

我们知道,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国家相关法规、标准规定也是在不断地实践中进行修正和完善的,对于普洱茶尤其如此。

对于大约上世纪80年代~2008年期间生产的这批中期普洱茶产品,相关的普洱茶生产厂家是依据当时的相关标准和规定来进行商品标注的。

查阅2004年颁布的NY/T 779—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普洱茶》显示,普洱茶产品应在包装上标明保质期至少在2年以上(含2年)

现在你知道这些中期普洱茶产品包装上标注的“保质期36个月”是怎么来的了吧!不过上述关于普洱茶的标准都已经被废止,因为从2008年开始,已经有了新的国家标准进行替代。

2008年,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GB/T 22111—2008普洱茶国标《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正式明确了普洱茶产品在符合标准的贮存条件下,适宜长期保存。

符合本标准的贮存条件

1.应有足够的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仓库或场地。原料、辅料、半成品应分开放置,不得混放。

2.产品应贮存在清洁、通风、避光、干燥、无异味的库房内,仓库周围无异味气体污染。

3.禁止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贮、混放。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后浪拍前浪,懂了吧?

也就是说,在满足这三项条件下的普洱茶才能符合长期存放的条件。在这种条件下,可以不以“36个月”的保质期为局囿(当然,现在已经没有这个保质期的规定)。

否则,在不达标的仓储环境中长期存放很有可能使普洱茶产生非良性转化,更严重的可能导致霉变!在这种条件下,即使茶没有过36个月的保质期,都有可能会不适宜饮用。

如果真有茶叶商户将这种不合格的中期普洱茶拿出来进行销售,被诉也是应该。

不过职业打假人若是无端诉讼那些品质合格、仓储条件合格、后期转化合格的中期普洱茶产品,那确实是有“无事生非、敲诈勒索”的嫌疑,并且也不会得到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

4、茶行业相关负责人怎样看待茶界打假?

针对此次职业打假人对中期普洱茶的打假行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朱仲海表示:

“我们不反对打假,作为行业流通协会,我们反而是提倡打假维权的,以帮助确保每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的质量安全、放心、可靠及保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由于普洱茶的特殊属性,有很多收藏的中期普洱茶产品还在市场上流通。若非业内人士,很有可能不了解我们行业的这一特殊情况以及国家的新标准,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职业打假人乱打假和混淆执法部门执法情况的发生。”

“目前,我们也在积极向国家反映这个情况。在保护消费者基本权益的情况下,在标准的过渡期要给个妥善的解决办法,也为企业的生产规避一些风险。”

“我们的执法部门,应该进一步地了解我们国家的新标准;企业也应该积极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5、职业打假人也分为三类,是否区别对待?

根据微信公众号“天下网商”的报道:针对职业打假人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在不久前召开了一次学者讨论会。

参与此次讨论会的学者认为,现在的职业打假人是个统称,应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有公益性质的打假人,他们的行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有促进作用。很多普通消费者想维权但不知道如何维权,所以就会有这样的公益律师和公益组织,这种职业打假人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

第二类职业打假人以营利为目的。这种职业打假人要分情况看,其中有些人是把打假作为自己的职业,这种行为主体就不是民事主体。

第三类职业打假人其实是职业勒索人。他们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去法院拿到赔偿,而是用影响大公司的商誉作为要挟,让这些公司聘请他们作各种顾问,每年让企业交保护费。

所以要把职业打假人区分开,第一类肯定是受保护的;第二类要区分来看,是不是职业行为,职业行为中到底有没有公益的成分;第三类不仅不要保护,而是应该坚决打击禁止。

看完这篇文章,对于取消对以牟利为目的的职业打假人的权益保护一事,你是支持,还是反对?或是还有其他想法和观点,可在本文留言区留言表达!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