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2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我国共有本科专业一共有506个,也就是说本科专业的总体数量是固定的,但是对于高校而言,校内专业会根据招生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或减少,在每年3月份各高校都会公布本校的新增专业。 高校新增专业主要是基于以下3个方面的考虑: 1、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高校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提供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质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提供方,必须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当社会对于某类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增加时,就会增加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反之减少。 2、满足学生学业需求 “春江水暖鸭先知”,学生和家长总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出迅速反应,专业的录取分数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对专业的追捧程度,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高校中各 专业的供求关系,为了满足更多的学生能够学习更喜欢的专业,高校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热门”专业。 3、完善高校现有学科体系 为避免不具备条件的高校为了招生而成立新的热门专业,高校新增专业审批工作执行相对严格。因此每年公布的新增专业都是在具备办学条件下而增加,是对现有学科体系的有益补充。 对于高中生而言,如何对待新增专业? 对于新增专业的认识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个方面,新增专业是基本专业还是特设专业? 新《目录》最大的特点是把专业分为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两大部分。对于高校新增基本专业,由于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遇到的竞争对手较多,应谨慎报考;对于高校新增特设专业,是根据高校办学特色和未来发展需求而设立的,这样的专业具有较大的社会需求,且同其他学校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可将此类专业作为报考的选项。 第二个方面,新增专业是否具有优质的师资? 新增专业的师资力量大部分都来自同一院系的相邻或相近专业,因此新增专业的相邻或相近专业的师资力量是新增专业的主要师资来源,在衡量新增专业的师资力量,高中生应重点考察这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