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幽门螺杆菌与胃病

 jtq感恩一切 2017-09-19

新媒体管家

幽门螺杆菌是人类至今唯一一种已知的胃部细菌,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其定为Ⅰ类致癌物。

幽门螺杆菌是定植于胃黏膜上皮表面的一种微需氧菌,医学界对该菌与胃部疾病关系的认知较为缓慢。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首次从人胃黏膜中分离出这种细菌,并证明该细菌感染会导致胃炎与消化性溃疡。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可检测到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可使胃黏膜炎症消退;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95%以上,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打破了近80年来胃酸一直被认为是胃溃疡主要病因等人们对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的错误认识,使以前难以治愈的慢性消化道疾病,变成一种采用短疗程的抗生素和抑酸剂就可治愈的疾病。

幽门螺杆菌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了世界范围内一半以上的人口。“口-口”“粪-口”是其主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打喷嚏等途径传染,亦可通过污染的内镜传播,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所以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大多无症状,感染者最终均会发展成胃炎,15%至20%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约1%会发展成胃癌。其主要症状多为餐后嗳气、恶心、腹胀、腹部不适的胃肠疾病症状,病程较为缓慢,易反复发作,有时口臭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

幽门螺杆菌是怎样致病的呢?正常情况下,胃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屏障,如胃壁的腺体能分泌大量盐酸,盐酸能杀灭胃内细菌,从而抵御经口而入的千百种微生物的侵袭;胃黏膜能分泌黏液,有效阻止胃内消化酶和盐酸对胃侵蚀。幽门螺杆菌几乎是能破坏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凶,它进入胃后,借助菌体一侧的鞭毛提供动力穿过黏液层,到达上皮表面后,产生粘附素,牢牢地与上皮细胞连接在一起,避免随食物一起被胃排空。定植后的幽门螺杆菌可产生多种毒素和有毒性作用的酶,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使机体产生炎症和免疫反应,进一步损伤黏膜屏障,最终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形成。

人类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机体难以自发性清除。因为幽门螺杆菌主要寄生在粘液层下面,胃上皮细胞表面,注射用药,对它无任何作用,经口局部又因为胃酸环境,粘液层的屏障及胃的不断排空作用,药效大打折扣。幽门螺杆菌菌株对所用的抗生素耐药及患者依从性差,未按要求完成疗程、不定时服药、减少量等均可导致根除治疗失败,所以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才能彻底清除传染源,彻底治愈反复发作的老胃病并防止恶变。

 教你如何男性养生 

跟老师学习男性健康知识,让你有拥有健康的好身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