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格拉底:宁可与整个世界不一致,也不愿与自己不一致

 HNYZL 2017-09-19

大家好,观复博物馆是马未都先生创办的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请关注我们的头条号,我们不定期为粉丝赠送观复博物馆的文创产品。

虚极子按: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恶的代言人,其方法是先不由自主地为善代言

门徒犹大为了一点儿小钱,不惜出卖自己的老师,同时也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他以背叛的一吻,将耶稣交给前来抓捕的打手,将自己交给了魔鬼撒旦。

苏格拉底:宁可与整个世界不一致,也不愿与自己不一致

▲ 【德】汉斯·赫尔茨(Hans Hirtz,卡尔斯鲁厄基督受难绘画大师)《耶稣被捕》,1440年,胡桃木板混合技法,66.2 x 46.2 cm

瓦尔拉夫·里夏茨博物馆,德国科隆

一片混战中,犹大(上图左上角那个满头红发的人)抽身而去,依旧念念不忘攥着他的钱袋。门徒彼得恼羞成怒,挥刀直指叛徒犹大的背影,怎奈对方人多势众,这一刀下去只砍在大祭司仆人马勒古的右耳上。慈悲为怀的耶稣捏着马勒古血淋淋的耳朵(如下图),言道:“彼得,事已至此,你又何必为难于他。”说罢,耶稣把耳朵重新粘在伤者脸上,治愈了他。

苏格拉底:宁可与整个世界不一致,也不愿与自己不一致

▲ 无名氏《耶稣被捕》,1503-1504年,羊皮彩绘

国立威尔士图书馆,英国阿伯里斯特威斯

如果说身为臣仆的马勒古只是个胁从作恶之人的话,那么他让人不由得联想到被20世纪著名女哲学家阿伦特定义为“平庸之恶”的那个纳粹——艾希曼。

出身于德国汉诺威的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青春时代曾在马堡大学追随过海德格尔,弗莱堡大学旁听过胡塞尔的课,最后在海德堡大学的大哲雅斯贝尔斯的指导下,于1928年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关于奥古斯丁“爱”的概念之哲学阐释》(Der Liebesbegriff bei Augustin. Versuch einer philosophischen Interpretation)。在精神王国里转益多师的阿伦特,后来由于纳粹上台迫害犹太人,不得不在这了无生趣的行星上辗转多国

苏格拉底:宁可与整个世界不一致,也不愿与自己不一致

▲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

德国2006年发行的邮票

1961年,阿伦特在以色列参加了对纳粹战犯艾希曼的审判。当她见到这个“玻璃亭中的男子”时,她之前对纳粹的形貌预设全部被颠覆了:艾希曼不但没有杀人狂魔的狰狞,也没有半点儿纳粹自我标榜的超人智慧和身材,阿伦特看到的只是一个呆滞木讷,甚至有点儿犹豫畏缩的“保温杯大叔”

苏格拉底:宁可与整个世界不一致,也不愿与自己不一致

▲ 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1906-1962)在耶路撒冷的法庭上(1961年)

但当她听到当年身为奥斯维辛集中营长官的艾希曼为自己主持过的屠杀犹太人的“最终方案”所作的辩解时——“那只是在执行命令,不掺杂丝毫个人意图,服从命令是官员的品德、士兵的天职”,阿伦特毫不犹豫地提出了著名的概念“平庸之恶”。

苏格拉底:宁可与整个世界不一致,也不愿与自己不一致

▲ 当然,阿伦特明显忽略了艾希曼当年的“神采奕奕”

阿伦特将罪恶分为两种:一种是极权暴君本身的“极端之恶”,另一种是被统治者或参与者的“平庸之恶”。第二种比第一种更喜推诿:犯下平庸之恶的人相信这是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犯罪时他们被洗了脑,放弃了个人判断的权利,他们只是在坚定不移地无条件执行上级下达的命令而已,因而事后是可以免责的。

但不论哪种“恶”,都是可笑的。作恶者在鄙视链上永远处于白痴的下游。阿伦特指出艾希曼这类作恶者的平庸性,本意并非在于为其开脱,而是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体制之恶。试想,在某些盛行集体操的国度,连独立人格都难以保全,遑论判别善恶的思想。但即便如此,超越族群认同和狭隘复仇心理的阿伦特还是得罪了整个犹太世界。

阿伦特发现,这场针对个人的司法审判早已在某种隐蔽的政治意图下置换为群情激愤的道德公诉大会。依旧少年心性的阿伦特把青春的延长线画在了眼角上,她直言不讳地批判公诉人不应让艾希曼这个“个人”为整个第三帝国的邪恶行径背锅。于是,作为纳粹受害者和二战胜利方的整个犹太族群被引爆了。他们从道德高地上向阿伦特倾泻下无穷的恶毒咒骂和人身威胁,仿佛后世基督徒憎恶犹大一般,仿佛阿伦特为之辩护的艾希曼不像马勒古反倒像犹大,仿佛阿伦特真地在为艾希曼作无罪辩护。总之,在这次审判中没人像耶稣那样,拾起这个犯下“平庸之恶”者的“良心之耳”,为他疗伤,治愈他道德的伤口

苏格拉底:宁可与整个世界不一致,也不愿与自己不一致

▲ 【法】菲利普·德·尚帕涅《试观此人》,1654年,木板油彩画

皇家港博物馆,法国Magny-les-Hameaux

当众人急迫索求的仅是站队、选边和阵营时,当众人只想围绕着“己是人非”这一永恒主题作激情表达时,哲学思考已变得多余,逻辑辨析已成为冗赘。众人和沉陷于“平庸之恶”的小人物艾希曼一样,为了通过和身边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获得某种假想的生存安全,都顺时应势地放弃了思考,转而沉湎于“平庸之善”。

面对这帮“平庸之善”者,阿伦特祭出了苏格拉底的那句箴言:宁可与整个世界不一致,也不愿与自己不一致

面对这位特立独行的思考者,众人也祭出了他们的人生信条:我们生就了一副比哲人还要聪明的头脑,足以保证我们度过这愚蠢的一生

下期预告:什么样的钱不能投房地产

我们每天发表历史艺术文物相关文章及马未都录制的视频,同时发送馆藏品照片,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到朋友圈和朋友们一起分享吧!谢谢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