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鉴篇讲座

 昵称27494174 2017-09-19

位分等与职位分等

阎步克

中国传统官阶制度里,蕴藏着传统社会很多的政治奥秘。我在古代官僚品位制研

究上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从“品位分等和职位分等”的角度出发,对30

000年官阶制的

发展提出了一个五段的分析模式。

一、中国古代的官阶制度

大家可能都知道,中国古代出现过各种不同类型的官阶,最粗略地说来,在帝国

开端,也就是秦汉,实行的是禄秩制度,用若干石的禄秩来标志官僚的等级,比如刺史

是六百石,郡守是二千石。在汉代史料中,二千石长吏几乎成了郡守的代称。曹魏末年

出现了九品官品。在南北朝时九品官品变得更细致了,一品到九品都分为正、从十八

级,四品以下又有上下阶之分,有正四品上,正四品下,正五品上,正五品下,从六品

上,从六品下。而且在南北朝还出现了“流内

”和“流外

”之分,这也是一个品位性的区

分。在唐代,流内的九品就是官,流外的九品就是胥吏。宋、明、清一般就使用九品十八

等,上下阶就废除了。

历代的官品情况大致就是这样,看上去也不怎么复杂。以往研究中国古代官阶,

大致的思路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从行政规律的角度。比如汉代实行刺史监察制度,刺

史的重要责任就是监察地方郡守,郡守是二千石长官,刺史是六百石的监察官,这种

等级安排相当合理。因为假如刺史的官阶高于郡守,他就成了郡守的长官了,就不再

是监察官员。所以顾炎武对这个制度有一个评价,叫“小大相制,内外相维

”。

“小大相

制”,“内外相维”刺史居内,他代表朝廷

以一个比较小的刺史去制约比较高的郡守;,

监督地方。但如政治现实发生了变化,等级制也会因此而变。到了汉末和曹魏时,州逐

渐由监察区变成了行政区,这样刺史逐渐变成郡守的行政长官,双方的关系由监察关

系变成了行政统属关系,等级安排就必然也发生变化:曹魏的刺史是四品官,郡守是五

品官,双方的等级调了个个儿。从这样的角度去观察传统官阶制的,就属于行政规律的

角度。还有一个,我称为等级特权角度,就是传统社会如何按等级向官僚分配特权的。

在这方面也可以举一些例子。汉代官僚的特权,例如对六百石以上的官,有个制度叫

“有罪先请”。什么是有罪先请呢?就是说六百石以上的官僚犯了罪,司法部门不能立刻

立案,而要先向皇帝请示,由他特批。这就是一种法律特权,中高级官员的一种法律特

权。又比如二千石以上的官可任子弟一人出任郎官,这是一种选官上的特权,做官的优

先权。再比如隋唐法律有“官当”制度,就是拿官来抵罪,五品以上的官,一个官可以当

徒刑2年,

1/12页

九品以上的官可以当徒刑1年。本来文官的职位是一种行政服务工作,但在传

统中国变成了个人特权的来源,由此显示了官僚在传统中国是一个特权阶级。

最近几年的研究中我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就是品位和职位的视角,从品位、职位

的角度,重新解析三千年中国官阶体系。下面,我就简单谈谈这个观察方法。

我去年出版了《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

002年

版),采用新方法来分析官僚等级制,这是受了现代文官制度的一些启发。现代文官制

把文官的等级制分成两种:一种等级制是品位分类的,还有一种等级制是职位分类的。

在品位分类下,等级就是官员的个人的品级,标志的是个人的地位、资格、报酬,在这种

情况下,官阶和职位是分离的,就会有官大职小,职大官小,甚至有官无职,有职无官这

种情况。但职位分类就不存在跟人走的等级。我曾举过两种等级的例子,有一种等级是

跟人走的,有一种等级是不跟人走的。在职位分类下,这个职位是什么级,个人就是什

么级,等级是随职而定的。下面我举一个例子:军衔制――虽然军衔不是文官制度,但

却可以暂时用来说明品位分类的例子――比如少将、中校、大尉,这些都是军衔,它是

跟人走的,是个人的品级;而像军长、师长、团长、营长却是军职。同样当团长,军衔高低

可能就不同,某个人职位调动了,职务变化了,他的军衔可能并不随之变化,那么官大

职小,职大官小的情况就会出现了;假如这个人暂时没有职务,但有军衔,这就是有官

无职。我国在很多年中实行的行政级别制,也是一种品位分类的制度。在这种情况下,

存在着跟人走的位阶,这个级别不是职务的等级而是个人的等级。

这两种等级在性质和倾向性上可以说是各有优劣,品位分类的特点是“以人为中

心”,因为它是针对人来分等,就是说针对官员的资位,他的资格地位来分等。它的优点

是什么呢?是能够灵活地根据能力和资格来安排,处理能力、功绩、资格这几个要素。比

如有这么一位老同志,他能力不是太强,可他兢兢业业工作了好多年,这时候给他较高

的个人级别,但让他做比较低的职位,这样就比较好地解决了资历、能力之间的矛盾。

而且品位分类可以赋予官员稳定感和安全感,不会因为职位变动就丧失了原先的级

别,他调到另一个地方去,级别不变,待遇不变,他就不会感到为难。

职位分类就不同了。职位分类是“以事为中心

”的,根据行政事务、行政责任和行政

权力把各个职位分成等级高下。职位分类的特点是注重科学和效率,保证同工同酬,任

2/12页

人担任这个职位都给这么多钱。但是在品位分类就不是这样了,比如刚才我提到了,

同样是做县长,可能有13级干部、15级干部、16级干部,做同样的工作给的报酬不一样,

这就是同工不同酬。

而且学者的研究显示,品位分类比较简单,在人类历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职位分类

是一种很现代化的文官等级制,上个世纪初在美国最先出现,逐渐为世界各国所效仿,

因为它富于现代性,注重科学,注重效率。美国的GS18级文官等级制,就是职位分类的

典型。

学者的研究显示,实行哪一种等级制和这个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美

国率先实行的职位分类制度,被认为与美国注重平等、注重科学、注重效率的政治文化

精神有密切关系。作为一个对比,英国文官制度是比较早的,它就是一种品位制度。有

的学者把英国文官等级制称为“绅治型

”或“贵族型

”。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不同,欧洲

大陆有过封建贵族的时代,所以它的历史包袱相对比较沉重,旧东西也多一些,所以学

者就认为英国的文官等级制出身和考选都不相同,低等级的人员很难晋升到高等级

去,身份不能流通,男女的待遇也不平等,有点像封建时代的贵族制。这个问题很好理

解,越是传统的社会越重视身份。身份是什么呢?身份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地位。当然从

20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的文官制度开始向职位分类靠拢。我国现在的人事改革,从20

世纪80年代末一直到现在,包括定岗定编等等工作,事实上也是在由品位分类向职位

分类转型。但我们也都知道,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也留下了很多历史包袱,

所以在很多地方形式上是职位分类,事实上品位的意味还是非常之强的。

刚才谈的是现代文官制,如果用品位和职位这一新鲜视角观察中国古代,我想就

能看到很多前所未知的东西。我采用了品位分等和职位分等这样两个说法,这两种等

级制有什么区别呢?就是是否存在跟人走的位阶。我刚才谈到了汉代禄秩,

比如,“若干

石”的禄秩可能就具有职位分等的特点,级别从属于职位。后面我会谈到唐代有一种散

阶,就是独立于职位而从属于个人的品位。所以历代官阶制的变化,看起来好像只是等

级和名称的变化而已,最初叫若干石,后来叫九品,好像只是称呼变了,或者是级数变

了,其实并不仅仅是这样。传统官阶变迁中存在着更多的曲折,更多的奥秘。而且刚才

谈到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分别和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相关,有不同的倾向性,在中国

历史上也是这样。为什么有些王朝给官僚提供了很优厚的品位待遇,存在着非常复杂

的品位序列,

3/12页

可是另一些王朝就不是这样,品位序列不怎么发达,皇帝对官僚主要按职

位给待遇,干活才给钱?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由此,我们就可以通过官阶制这个角

度,观察30

000年中国政治在性格上的变迁。

官僚可能有两种倾向,一种我们可以称为服务倾向,另一种可以称为自利倾向。就

是官僚在服务倾向之下,一般存在着一个比较强硬的皇权,它对官僚施加很严厉的管

理,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就成为一个富有效能的行政工具了,而朝廷对官僚的个人权益

在这时往往漠不关心,比较倾向按职位给待遇,实行职位分等的官阶制。可是有的时

候,我们看到官僚日益地牟取私利,贪赃枉法,朝廷越来越管不了他们,他们的自主性

越来越大,特权越来越多,官僚阶层开始封闭化了,世袭化了,甚至采取世卿制度,或者

父死子继,或者门荫、恩荫等等,这样的制度如果发展到极点,官僚就会贵族化,在欧洲

历史上也有过贵族化的官僚。在这种情况下,品位性的官阶安排就会发达起来,出现非

常优厚的品位待遇,出现各种各样的品位序列,用来保护官僚的权益。

换句话说,假如某个朝代的官阶制呈现品位分等,我觉得它和官僚的特权化与贵

族化倾向有密切关系;如果某个朝代的官阶制呈现职位分等,这和官僚的服务倾向,并

且存在着一个铁腕皇权、存在着充分贯彻的法制,有某种关系。我们就可以从这个角度

出发,全面地审视中国古代30

000年的官阶制变迁,看一看从中能发现什么东西。

二、历代官阶制的变迁

首先来看先秦的爵级。中国的官员等级制,在周王朝初具规模。当然周王朝实行贵

族政治,世卿世禄,大小贵族在政治上占据最高位置。当时使用公、卿、大夫、士这些爵

称,来标志官员等级高低。为什么说爵级公、卿、大夫、士是一种品位呢?爵级是独立于

职位的,它是个人的社会身份。在《周礼》中就能看到这种情况,这部古书对某个官职要

由什么爵级的人来担任都是有规定的,如大家宰这种官,由卿一级的贵族来担任,小宰

和司会由中大夫一级的贵族来担任,烹人由下士担任。这意味着什么呢?官职构成了一

个序列,爵级构成了一个序列――爵位之外还有一个个人品位的序列。所以我们说,周

代爵级就是一种品位性的官阶。

刚才谈到,人类历史上较早的官阶制一般都是品位分等,因为品位分等比较简单。

中国历史没有例外,也是从品位分等开始的。在周代,公卿大夫士之下还有一些无爵的

胥吏,被称为府、史、胥、徒,称为皂、舆、隶、僚,或官师小吏。本来,低级文官和高级文官

只是等级上的区别,但在周代,低级胥吏和

4/12页

有爵的公卿大夫士却成了一种身份性的差

别,二者间有一道身份性的鸿沟,这就变成品位性的制度。

周代的爵级是一种品位性的安排,还体现于下面一点:大量待遇都和爵级挂钩,而

不是和职位挂钩。比如说卿大夫士到庶人乘坐的车子是不一样的,使用的礼品也是不

一样的,卿执羔,大夫用雁,士用野鸡,庶人用野鸭子,工商就拿鸡作礼品,都是有等级

区别的。甚至人死了的叫法都不一样,天子死了叫崩,诸侯叫薨,大夫叫卒,士称为不

禄,庶人才叫死,都是有等级区别的。祭祀祖先,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

庙。古人吃饭时候用的餐具――鼎和簋,也是按照爵级来区分的,在墓葬中我们可以看

到这种列鼎制度。按照古代礼书的规定,天子吃饭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

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19

990年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土了一套列鼎,是七鼎六簋,

这是一个国君的墓葬,和诸侯七鼎六簋正好相合。另外在陕西宝鸡茹家庄M1号墓出土

的五鼎四簋,根据列鼎的数量,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个大夫的墓。从吃饭用的餐具我们

可以看到,是严格按照身份高低来区分的。大量的礼遇不是和职位挂钩,而是和爵级挂

钩,这也说明爵级是一种品位。

刚才我们判断,某个朝代的官阶制呈现品位分等,我们推断这和官员的贵族化倾

向有关,那么看了周代,这个说法就得到了第一次印证,周代实行贵族政治,而当时的

官员等级制确实就是一种品位制度。

战国发生了剧烈的政治转型,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一种新式官僚开始逐

渐崛起,秦汉时他们被称为“文法吏”。周代贵族一般是直接占有土地和人民,大夫有封

邑,《孟子》中提到的百乘之家、千乘之家,说的是有的大夫出得起一百辆兵车、一千辆

兵车,所以大夫拥有的土地、人民是非常之多的,简直像国中之国似的。但战国就不一

样了,出现了用粮食作俸禄的情况,俸禄来自国家税收。实行了俸禄制度之后,官员就

不再直接支配封邑中的土地、人民了。换句话说,以前他对土地、人民有领主之权,现在

他只是国家的文官了。

尤其是在燕国和秦国,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直接拿俸禄的额度,比如说

百石、二百石、千石来作官阶的尺度,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

秦汉也是这样,用俸禄的多少直接作等级的名称。汉代的禄秩大约有十八九个等

级,丞相号称是万石之官,下面有中二千石、二千石、千石,最后一直到百石,百石之下

还有斗石、佐史,俸禄就更低了。汉代禄秩有个突出特点,禄秩是从属于职位的,它标志

的是职位高低,而不是个人的品位高

5/12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