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官进爵”是古代官员仕途最大的追求,官做得越大,手里握有的权力也就越大,但是想要获得爵位,却是一件很难办的事,很少有人在生前封爵,因为爵位是名誉的最高奖赏,当然生前封不了爵位,那么死后可以封爵吗?有人说死了不就是一了百了,活着都没有获得爵位,死了哪有爵位呢,其实不然,在古代是可以追封爵位的,想想曹操死后,儿子曹丕称帝,硬是给父亲追谥了一个魏武帝,连皇帝都能追封,那爵位更不用说。古代死后赠官、赠爵的很多,比如后唐庄宗李存瑁追赠李嗣昭为太尉、陇西郡王。但是这种赠爵是在死后多年才追赠的,很少有死后立即赠官赠爵的。只有一个时代比较特殊,北宋前期有专门的死后例行赠官、赠爵的制度,到底为何北宋前期会出现立即赠官、赠爵的现象呢?今天我就具体讨论一下,并分析一下这赠官制度背后的原因。 从中国历史上看,北宋算是在中国各个朝代中领土面积比较小的,而且北宋是武将陈桥驿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的,由于赵匡胤武将出身,在他建立国家后,更知道武将权力过大带来的后果,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乍看是将权力归于自己,但是五代十国纷乱的局面带来的后果是,仍然有很多地方势力武将握有兵权,虽然表面上归顺于北宋,但是权力并没有集中到朝廷手中,为此如果用暴力手段肯定是无法夺取兵权的,怎样才能既不用武力,才能很好地削弱地方武将权力,为此就产生了北宋初期的赠官制度。 赠官制度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后代做官,为祖上有过功勋的人向皇帝求赠一个官名,这种也是中国宗族制度下,光宗耀祖的最好证明。另一种是官员由于自身官职大小在任上去世,或者某种大的功绩行为,比如战死沙场,为国捐躯,或者出使异国这种死亡后,被赠官。今天主要讨论后面这种赠官制度,这种制度也最能体现出北宋赠官的特点。 北宋初期的赠官群体以及赠官制度
从《宋史。职官志》的记载中,可以很明确的看出北宋初年的赠官制度,赠官分为三个档次赠三官、赠二官、赠一官,这个赠三官不是赠升三级的意思,而是赠两个官位一个爵位。比如赵元份赠太师、尚书令、郓王,太师和尚书令是他生前的本官阶,而郓王是赠给他的爵位。但是从北宋初期大体的赠官制度中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本官阶较高者,大家需要知道一点并不是所有官僚都有赠官资格的,本官阶是尚书以及尚书以上者才可以赠官,比如雍熙三年,扈蒙在工部尚书任上死后赠右仆射。这一类比较普遍,景祐元年(1034年)二月,相州观察使李维卒,赠右仆射。这个是李维曾做过刑部尚书,皇帝特赠,不知大家看出区别没,他死时并不是尚书,这种按照规定是不能赠官的,但他的最高官阶是刑部尚书,皇帝也特意赠他右仆射。宋代有“四品无赠官”之说,所以想要赠官必须在四品之上。 使相在后来一般赠一官,但是在宋太祖、宋太宗时期,由于北宋前期比较特殊的削弱相权的政治目的,像王审琦、石守信都赠了两官,一个本官阶,一个爵位。到了仁宗时期,如果曾经担任过宰相、枢密使者再任使相才可以赠两官。一般使相只赠一官,而且大多数都为中书令,大家需要明确一点使相和宰相是有区别的,在北宋初期使相是一个特殊的官阶,到了后来的元丰改制后,使相就是开府仪同三司。明显使相没宰相权力大。 说了官阶较高者之中的文官,节度使、留后、观察使以上官的武官也可以赠官,当然北宋由于北宋特殊的起家经历,对武官的赠官显得更为严格,对于节度使、留后可以赠一官,但是观察使赠官却要多方考核,有些本来是文官,后来做了观察使成为武官,这种是不能赠官的,一般的官军观察使和大部分的武官观察使都会赠官,而且有些观察使因为功勋卓越,可以赠两官,如太宗时期李汉超、郭进。都是由观察使赠两官,这两官一般为节度使和检校官。 第二类,担任皇帝的高级别庶姓统治者也可以赠官,比如上文提到的宰相、枢密使,可以赠两官。比如赵普赠尚书令、真定郡王。但是也有特例就是刚才提到的并非在任上去世的,天圣元年闰九月冯拯卒,赠太师、中书令,他是曾经任宰相而赠两官的,说到底这也再次证明了皇权是凌驾于制度之上的。参知政事和枢密副使赠一官。军队的统军、上将军以上也赠一官。 第三类,皇亲国戚等特殊身份者。关于皇亲国戚等宗室的赠官,一般都会赠爵,但是关系比较远的宗室也有可能连个官都不赠。这也符合血缘关系下的人情之理。皇帝近亲,比如庆历四年荆王赵元俨去世,赠天策上将军、徐州、兖州牧,爵位是燕王。赵元俨是宋仁宗的叔叔,这当然必须按高规格来赠了。除了亲王之外皇室里有赠两官的,也有一官一爵的,也有赠一官的,但是普遍来说赠两官颇为普遍,毕竟皇帝往自己祖坟贴金的事,当然要体面、高贵一些,也能提高宗族的社会地位。除了皇亲国戚,宦官也有可能赠官,比如宦官里任都知或者副都知者,也可以赠一官或者两官。赠一官和赠两官的区别是,带节度观察留后的宦官以及带观察使偶得现任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可以赠两官。赠官官职一般为司徒和节度使。但是只要在任内被贬官的没有赠官。 从北宋初期的赠官制度可以看出,北宋前期对文官赠官制度颇为宽松,但对于武官赠官制度要求很严,这主要是由于北宋政治上的“重文抑武”的思想,高阶武官却存在一定的优待现象,这并不是北宋武官的重视,而是通过给高阶武官一定的赠官之名,赎买其实际的权力,看似是升了很多级,其实大多是空名头,而实际军队控制权,却已经被削弱或者被收回。赠官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对高级统治阶层的一种很好地控制手段,一来可以给予虚名,让其顺从自己的统治,二来稀释实权,让统治阶层不至于出现权力过大的权臣而危害皇帝的统治。让皇权更加集中,而权臣也在这个变相的升职把戏中各取所需,兢兢业业。 当然赠官并不仅仅是皇帝控制高层统治者的一种方法,赠官还有其他妙用,赠官之名可以暗示皇帝统治的政治风向,赠官何以会成为一种政治风向呢?首先赠官者都是皇帝的拥护者,尤其是在政治斗争中。皇帝赠官可以看出一种政治态势,也能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在政治斗争中,尤其是关乎到皇位继承问题时,皇位争夺失败的一方,即使在朝中做过多么高的官,都不会被赠官。但是比如在皇位继承斗争中牺牲的忠于皇权的一派,即使成为皇权斗争下的牺牲者,在后来获得皇位的皇子也会追加赠官,比如在宋真宗时期,刘太后垂帘听政,当时一批反对者被刘太后贬谪,有的人甚至被杀,到了仁宗亲政后,他对为自己皇位斗争中死去的忠臣,追加了赠典。 还有一种赠官是为了起到社会示范作用,教化百姓。 咸平六年十二月,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田锡卒,皇帝特赠工部侍郎,而且布告天下,褒扬他不顾其身,惟国家是忧的优秀品格,鼓励更多的官员直言进谏;神宗时期为了鼓励百姓积极开拓西北边防,对范祥赠官,范祥正是西北边陲开疆拓土的先驱,通过这种示范性的鼓励,能够让百姓积极地投入到国家政策方针上,也算是一种鼓励民生的手段。 总结一下,北宋初期赠官主要是对三类人进行赠官,一类是皇帝宗室为了巩固血缘关系,提高宗族社会地位,对宗室的赠官,一般都会封爵,第二类是非亲官僚赠官,这类主要是能让这些高级官僚更好地服从皇帝的管理,而且也有很大程度上的防止官僚手握大权,第三类是基层官员或者战死沙场的将领,这一部分赠官一来是对他们功勋的嘉奖,二来是能够起到社会示范教化百姓,总的来说北宋初期的赠官制度,对于文官较为友好,对于武官苛刻,这也是北宋重文抑武的体现,但是我个人认为这种方针抑制了武将建功立业的积极性,须知道北方有强大的辽和西夏,不重视军事而一味地让文官去管理军事,管理国家,肯定是不行的。北宋的赠官稀释了相权和军权,而且对宗室的赠官最大,提高了宗室的社会地位,皇权更加强化,但是通过赠官这种方法也使得很多官职有名无实,社会机构冗杂而效率低下。北宋解决了内部的权力之忧,但是这种制度对于反抗外敌入侵,有着极大的弊端,面对外敌入侵,文官往往指挥能力低下,这也导致北宋面对外敌入侵时,无法抵抗,一击即溃,说到底这种赠官制度只是皇权集中下的一种收权的把戏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