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感受传统文化和民族韵味的熏染与洗礼 对于很多人来说,外销画还是个比较陌生的名词。从18世纪开始,在当时唯一的通商口岸广州,出现了一批民间画匠,采用西方绘画技术和材料绘制了一批画作,成为西方人了解这个神秘东方的重要媒介,这些画被后人称为“外销画”。如今,这些庋藏于西方各国的外销画经过领读文化整理团队的挖掘梳理,为今天的国内读者打开了一扇感受先人生活的窗口。昨日记者采访了《街头巷尾:十九世纪中国人的市井生活》整理团队。 卖零绸子图:其人在各处买来各色零绸,至集庙之中,就地铺包袱上摆各色材料,每块可做何使用,其价若干,随口便讲,令人好买。 大河报记者:这些外销画是如何走进整理团队视野的? 领读文化:大概在清朝乾隆年间,当时有很多传教士和外国的经商船队来到中国。他们对东方这个神秘的国度非常好奇,想象着这个满地黄金流着牛奶的神秘国度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在中国呆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准备回家,为了让自己国家的人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就把这些中国的市井风貌画当作伴手礼带回去。我们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大英博物馆的这套图,被它的精美绝伦所折服。它特别符合领读文化正在做的一套主题为“在别人的眼中看自己的文明”图文书的策划思路和要求,因而有了这本书。 卖蝈蝈图:中国冬夏俱有蜗蝈。冬有三种:黑紫色者名为山蜗蝈,乃山中向阳处生者;青色是嫩的;绿色者难得,乃系用蜗蝈子在暖处养成,人力为之,其价甚昂也。 大河报记者:这些图画挑选了140多幅,挑选的标准是什么? 领读文化:我们选择的140余幅外销画都是十九世纪中国人真实的生活状态。这里面有些场景是我们小时候见过的,还有一些会听家里的长辈讲过。虽然它们离今天有一些距离但还不算太久远,我们能通过一些渠道去接近它们、了解它们。这些图画其实资料是很散的,拿到资料后团队里的每个人看了一遍又一遍,才大致捋出了这三条线:“行业·生计”篇里都是小商小贩、小手艺人的日常经营;“民风·民俗”篇里是一些民俗活动,正是这些写实的描绘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浓浓的生活图景,生动、有趣;“玩物·杂耍”篇包括一些当时孩童的游戏、先人的闲趣生活,它们集中再现了中国人的非凡智慧。 打蛋雀图:有诸鸟名:灰色是“梧桐”,黄色是“蜡嘴”,又名“蜡嘴粉红”,能教打蛋,用骨做成如往上掷二三丈高,其鸟用嘴接住,有连打三个者,甚妙也。 大河报记者:现在有些人感觉只有生存,没有“生活”,但从书里描绘的十九世纪的中国市井来看,物质不充裕的生活也能丰富多彩,这对当下有没有一种启发? 领读文化:市井生活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最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真实最质朴的一面,让现在的人能体会到当时的风貌、生活是什么样子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忙碌的同时,焦虑、迷茫也如影随形,有时我们甚至忘记了生活本身的乐趣和意义所在。我们希望能通过这样一些曾经的或已消失了的、充满烟火气息带着温度的生活情景重新唤醒这个社会对生活的渴望。身虽不能至,但我们可以心向往之。 善于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之美,不要让忙碌和焦虑占据我们生活的全部,不要让金钱和欲望成为我们一切动力的全部,应该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生存本身。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体味丰富有趣的生活,享受高品质的生活,有些时候需要慢下来经营和感受生活。这是这组画作传达给我们团队的信息,我们也希望将这信息传达给读者。 吞刀图:此图旁释文与图意不相吻合,疑抄释文者有错乱,因释文的原图已缺,故无法释抄。 大河报记者:从图画中,能感受到一些场景并没有因为时代更迭而丢失。能谈谈这些图画背后蕴含的中国人的生活理念和精神追求吗? 领读文化:中国人的生活理念、智慧和精神是一种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的文化,数千年来虽有各种或大或小的变化却从不曾断裂。国人的勤劳、朴实、平和、圆熟、匠心,以至狡黠、保守都在这组纪实性的外销画作中体现。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画作里的部分场景已消失不见或正在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但其中所蕴涵的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精神都将以新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永不消亡。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传统文化和民族韵味的熏染与洗礼。 打糖锣图:其人小本营生,所卖者糖、枣、豆食,零星碎小玩物,以为哄幼孩之悦者也。 大河报记者:这些画作中,最打动整理团队的是哪一幅画? 领读文化:最感动的是一幅“取字纸之图”。据《平阳府志》记载的仓颉造字,“文字既成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可以说文字的诞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古人对于汉字的崇拜、对于知识与文化的重视是非常令人感动的,所以“字纸”在中国历来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据《燕京旧俗志》载:“污贱字纸,即系污蔑孔圣,罪恶极重,倘敢不惜字纸,几乎与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科罪。”古人敬惜字纸有一套虔诚的仪式,过去专门有一种职业是“拾字纸的”,他们背着竹篓、拿着火钳,挨家挨户到人们家里收取字纸,然后送到字纸炉焚烧,整个过程与敬神无异。这个风俗很有意思,可现在已经消失了。 其实在这本书里,每幅图都是一个故事、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侧写,每幅图画挖掘下去都非常有意思,希望读者可以在欣赏之余,也有兴趣去了解和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 卖鞋垫毡垫图:冬令多有四乡人来京做此生业,沿街吆呼:“鞋垫”!“毡垫”!“耳朵帽”!可混一冬衣食也。 大河报记者:外销画现在是怎样一种现状?是否已经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中? 领读文化:外销画作为一种特殊时期了解“中国趣味”的纪实性绘画作品,其实早已进入了美术、历史、民俗甚至社会学研究者的视野,国内外有不少的学者专家都在做相关的研究,尤其以外销画的发源地广东地区为多。至于外销画画作本身目前早已成为各大博物馆、收藏家所追捧的热品。 箍桶图:其人挑担沿街吆呼:“箍桶来!”有铺家,住户水屋木盆木桶散漏,必叫此人收拾,用竹蔑子箍好,价值若干也。 《街头巷尾:十九世纪中国人的市井生活》 作者:领读文化 整理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该书整理自一组绘于十九世纪的中国外销画,作者已不可考。书中共选择了140多幅描绘当时社会生活场景及各行业人物的图画,全书分为“玩物·杂耍”“民风·民俗”“行业·生计”三部分,以鲜活生动、真实质朴的画面和简单易懂的文字说明再现了十九世纪中国人的日常市井生活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