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家谱里发现古代地名(苏州,南通)

 秦王888 2017-09-19

海门市的姓

施都来看看我们的发源地

姑苏施氏亦风流 

施氏起源于姬姓,据郑樵《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尾,字施父,子孙以祖字为氏,因而得姓。上海图书馆藏民国(湖州)《施氏宗谱》载,施氏第6世耀英(女),适孔氏叔梁纥,为孔子嫡母(正妻);7世施之常为孔子高徒,后世封临濮侯。26世施延兄弟于东汉,末避战乱迁居浙江吴兴,子孙成为望族,并散居全国,故施姓的郡望为吴兴。 
现在施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6%,在众多的姓氏中大致排在第105位。苏州是施姓的集中分布地之一,人数约据苏州众姓氏的第51位(邻近的上海地区因施氏在崇明人丁兴旺,故按人数排在第19位,约有十三、四万人),历史上苏州施氏曾在城乡建造过8只宗祠。 

姑苏施氏何处来 
苏州图书馆所藏崇明《施氏世谱》(编成于清雍正九年,即1731年)有一段话称,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有“为司户者”从秀州(今嘉兴)迁至“姑苏长洲彭华乡第一都”(按彭华乡在今阊门外至浒墅关一带),崇明一支是宋末从苏州迁居过去的。 
然而,具有施氏总谱性质的(湖州)《施氏宗谱》,对施氏迁居苏州的记载却不尽相同。这套家谱中,最早迁居苏州的施氏是第54世施振之。他字粹民,封迪功郎,其曾祖安仁(第51世),与北宋末、南宋初施全的祖父敦仁为嫡亲弟兄。这样算来,施振之迁居苏州的时间应该在南宋初。以后施氏又有多支迁居苏州城乡。 
也有资料认为,最迟到唐代中期,苏州已经有施姓分布,如经学家施士匄(734—802)。阊门外大、小施家弄的方位与家谱的记载也是相符的。但根据韩愈写的施士匄墓志铭,施士匄只是吴人,而古代“吴”的概念很广,也就是说,施士匄不一定是苏州人。 
北宋元佑六年(1091年),苏州出了个进士叫施远,施远祖上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迁来,目前未见资料。南宋中期,又有温州人施秉寓居吴江,并考中兴定四年(1220年)进士。 
另外,南宋咸淳(1265-1274)年间,湖州(一作婺州)著名诸生施锷被冤杀,百姓在观前街建庙以祀,庙所在的弄堂也因此被称为施相公弄(在今市新华书店西侧),旧时每逢农历八月十六施相公生日,郡中及附近府县施氏多派代表前往庙内祭祀。该庙原藏有家谱,解放初由看庙人陈氏之侄带至香港,今已丢失,故施相公是否有子孙及是否定居苏州已不得而知。 
关于施相公的传说,《清嘉录》有明确记载,说是施相公叫施锷,宋代秀才,在山里拾到一个蛋,孵出一条蛇。蛇长大后,躲在施相公的竹筒里。一天,施相公参加省试,蛇私自爬出纳凉,众人见施相公住宅里有金甲神,惊呼有妖怪,就拿着刀剑来进攻,结果没有一个能取胜。事情传到官府,官府命令总兵杀死它,结果也不能取胜。施相公考完试,知道这件事情后说,这是我的蛇,不用担心。喝了一下,蛇果然就缩小身体,重新爬进竹筒里去了。官府听到这一情况后,大惊失色,说,施相公竟有这样的能耐,那他还有什么不能做的,于是禀告皇帝,把施相公杀了。蛇怒气冲冲为施相公索命,伤害了几十人,官府无法对付,只能奏请封施相公为护国镇海侯。因为施相公生前喜欢吃馒头,祭祀他的时候,就做了大馒头,那条蛇则蜿蜒游到馒头上面,一同死了。后来许多地方都建了施相公庙,用盘龙馒头祭祀施相公,也成苏州风俗。 
元、明、清时期,崇明施氏多支迁居苏州,如一支施氏迁居葑门外郭巷,时间大约在元末明初;明末有施美玉迁居太湖边的香山(今属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清康熙年间又有进士施何牧寓居“郡城东南之顾氏园”(在今苏大老区)。 
另外,浙江其他地方的施氏也有不少迁居苏州的,如明代中期桐乡县乌镇施玘(字景德)葬于虎疁(今浒墅关镇),子孙遂定居于此。 
据《国朝献征录》记载,安徽亳州也有施氏于南宋时迁至苏州,子孙至明中期有施文显(字焕伯)为成化乙酉(1465)举人,官至河南信阳知州。 
综合起来看,苏州施氏定居时间应该在北宋前后。后局势动荡,施氏族人四散分居,再加上外地施氏的迁入,到明清时期,苏州城乡施氏的分支,著名的有府城支、东山支、浒墅关支、相城支、郭巷支、吴江震泽支等。这些施族虽说祖籍不尽相同,但他们都以施之常为祖先,故可统称为姑苏施氏。 

东山支——明代苏州首位状元 
根据民国(湖州)《施氏宗谱》,湖州施氏先后有三支迁居东山。一支是第56世施新年,按辈分推算,迁居时间应该在南宋中后期,谱称“洞庭派”;第二支是66世施理,居“洞庭施巷”,时间大致在明朝中期;第三支是69世施朝德,谱中直接写居“吴县东山”四字,时间估计在明朝后期。 
另外,(湖州)《施氏宗谱》中还出现了一个“太湖派”,由第54世贞之和56世福年迁居形成。以目前的施氏分布情况看,这个太湖派也很可能在东山境内。 
明朝起,东山施氏开始兴旺,其中施盘(1417--1440,字宗铭)为明正统四年(1439)状元,时年23岁,为明代苏州府第一位状元,也是明代开国后全国登状元榜最年轻的一位,授翰林院修撰,惜次年即病逝,以弟弟之子施凤(字鸣阳)为嗣。 
施盘为人警敏善应对,自幼随父经商淮上,从师读书于大姓罗铎家。有张都宪来访,试以上联:“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施盘对曰:“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有一次随父亲到扬州,在船头送客时不小心掉进河里,众人急忙把他拉上船,他立即吟诗说:“脚踏船头船便开,天公为我洗尘埃。诸君莫笑衣衫湿,才向龙门跳出来。” 
成年后,施盘更是文采风流,常咏《蝴蝶》诗说:“莫怪风前多落魄,三春应作探花郎”;乡试中举后,他作诗赠别好友刘昌,其中有“红云紫雾三千里,黄卷青灯十二时”之句。 
施盘故居现尚存明代大厅一座,但已归雕刻楼宾馆。 
明朝后期,东山施氏又出了个举人施大政,他字中行,天启年间参与修编神宗、光宗两朝实录,官至府通判。袁崇焕抚辽东,请为参军、守备,以退敌之功升为都司,成为袁崇焕的“左右手”。后引疾归,隐山中,著有《书旨阐明》、《学古编》、《剑花集》等。 
清顺治四年(1647年),东山人施凤翼(字子翔)考中进士,后官浙江上虞知县。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东山施昭庭(字云瞻)又中进士,后官江西万载知县。万载地域险僻,三万多客民住在该县,已有几十年历史,被称为“棚民”。当时有许多台湾来的盗贼散居山中,经常扰民。施昭庭让县民联络棚民,侦察匪贼内部情况,并集中兵力打败匪贼,地方因此得以安宁。后来巡抚调集大兵,将捕杀棚民,被施昭庭救下,他又奏请核对户口,编保甲,将棚民有效管理起来。因管理有方,施昭庭后来升任知州。 
到了现代,东山施氏又出了位烈士施福森(1918—1941)。施福森又名施予,号冰清,1937年考入上海戏曲学校,同年参加革命队伍,被派至常州一带进行**宣传。第三年入盐城**军政大学五分校和鲁迅艺术学校学习。1941年7月日本侵略军在建湖县扫荡,施福森不幸遇难。他家东山的老宅念勤堂是明代建筑,又称楠木厅,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代东山施氏名人有中国农科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施福恢、国家建设部高级工程师施迪初等。 
东山施氏原先编有家谱,民国《吴县志》有记载,但现已毁灭,因此以上人物世次和来源已无法确定。 
根据2002年版《东山镇志》,2000年东山有人口52270人,其中施姓1016人,为该镇第16大姓。全镇有不少因施姓得名或带“施”字的地名,如施巷河头、施家弄(以上属市镇),施全街(属晨光村),施家山、施巷村(以上属东山村),施家平盘(属星光村)等。 

浒墅关支——文化世家影响远 
浒墅关明清时期主要有两支施氏,都以从文影响深远。 
一支迁自浙江桐乡县乌镇。明代中期乌镇人施玘(字景德)死后葬于浒墅关,文征明为之写墓志铭,子孙遂为浒墅关人。其中施玘之子施霖(字廷相,号白冶)是嘉靖丁酉(1537年)举人,官崇阳、遂昌县令,颇有政绩,70岁时浒墅关榷使为他在第宅前建鸣凤坊(在今苏大生物技术学院一带),死后葬青芝山。崇明《施氏世谱》中有从施霖的祖上到施霖若干代子孙的记载,其中施霖生有5子,有孙14人,重孙29人,玄孙55人。


道光《浒墅关志》记载,施霖之孙泽绵字子长,挺秀逸群,攻苦有志,小试辄冠,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年)当地员外周之璵以其贤良方正推荐于朝,成为候补州守,后来明朝灭亡而罢。56岁卒,学者私谥“孝洁先生”。后世施瑛字汉瑞,康熙乙酉(1705年)副榜,曾任安徽蒙城训导。施瑛玄孙一鸿熟谙乡邦掌故,安贫守道终其身,编有浒墅关《施氏族谱》,可惜该谱也已毁灭。 
这支施氏另有一人叫施阶,字衡瞻(一作“恒占”),少攻制举,驰誉文坛,顺治十三年(1656年)以岁贡入京,康熙十年(1637年)起也担任蒙城训导11年,成效明显,后迁杭州前卫经历,劳绩显著,致仕后在镇西南阳山筑旅庵,隐居以终。 
浒墅关另一支施氏来自无锡。据《归愚年谱》记载,清初浒关人施灿(字星羽)为著名诗人沈德潜的老师。道光《浒墅关志》云,施灿字星羽,先世无锡人,县诸生,性至孝,重朴学,轻词华,著有《养正录》一卷,纂《四书大全节要》,未成而逝。 
另据《浒墅关志》记载,直到该书成书的道光年间(1821-1850年),施姓还是浒墅关镇著姓,施氏子孙大多读书从文,堪称文化世家。施氏家族还曾在该镇鸣凤坊建造过宗祠。但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浒墅关施氏和当地另一个著姓宓氏一起遭到沉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现在浒墅关镇施氏多为太平天国以后再迁入者,因支系杂乱,更无法一一考证。 
  
相城支——阳澄湖畔传书香 
在今阳澄湖镇境内,因民国属相城区(比今天的相城区范围小得多),故称相城施氏,主要居住在杨家浜(今属堰浜村)和施家兜(今属官泾村)。系东山施氏分支,在崇明《施氏世谱》中有施盘弟施杲的九世孙至十七世孙的名字记载,并注明“以上支俱在相城施家兜”。 
相城施氏也是文化家族,曾出过4名举人。据《相城小志》记载,杨家浜施锡朋(字宾我)为清顺治乙未(1655年)举人;施家兜施源(字君实,号蒙泉)从小聪明伶俐,6岁在集市上看见县官的调教榜,回家后竟能背出来,后中乾隆甲午(1774年)举人,任安徽黟县知县,后补舒城知县,所到之处都有惠政,为人坦白真诚,不讲违心语,后因病告归,与夏宽等人创立福利机构“永泽善堂”。施源子施九苞(字六扶,一作六符),性静默,力学不辍,中嘉庆丙子(1816年)举人。另一名举人是道光戊子(1828年)中举的施震福(字朗生),但因未予列传,故不知居住何村。 
此外,《相城小志》上还记载有20名施姓秀才,并有不少施姓者被列入人物传,如明末施家兜人施汝霖(字商雨),很有气节,一名姓金的人屈节于清朝政府,施汝霖写了对联责骂他。金某的门生陈某诬告他,结果施汝霖被杖毙;杨家浜人施守基,字贯伯,与沈德潜、当地举人陈景韩等人交往,沈德潜还为他的书房提写“古处是敦”四个大字,可见其雅度。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相城施氏也有不少人被害,如杨家浜人施国溥,字轮香,咸丰庚申,太平军数十人到杨家浜,时年33岁的施国溥让父母、村民躲起来,带着堂侄如奎持短械出击,结果都被杀死、碎尸。 
杨家浜施氏同样编有家谱,但解放后也已毁灭。民国时期,杨家浜施兆麟(又名施则行,字济众)是《吴县志》的采访员和《相城小志》的编纂者。后来他曾与郭巷镇施宝楠谋编《苏州施氏总谱》,惜未成即逝,以致在杨家浜、郭巷、东山施氏家谱均告失传的情况下,没有关于苏州城乡施氏的其他详细资料供参考。 
根据最近出版的《阳澄湖镇志》,截至2000年底,阳澄湖镇总人口20258人,其中施姓337人,为该镇第23大姓。 

郭巷支——施全侄曾孙之后 
郭巷施氏曾自称是因刺杀秦桧而被害的施全的子孙,但根据(湖州)《施氏宗谱》载,崇明施氏实为施全之侄曾孙施国祥(字天瑞,第56世)的后裔。施国祥由嘉兴迁居崇明,推算时间大约在南宋中期。元末明初前后,一支子孙迁居郭巷。 

 ============================================


南通钟秀乡(民国前称之为城三东乡,东十里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