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有去无回的昭王南巡

 郑培杰7c3eshez 2017-09-19
治世之后,应该迎来一个盛世,但成康之治后,周朝却出现了一个难以启齿的家丑,什么家丑,昭王南巡不归。堂堂的周天子南巡,怎么就有去无回?
昭王是周康王的嫡长子。按照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报告,康王在位25年,于公元前996年去世,公元前995年,康王之子昭王姬瑕即位。周昭王在位19年。关于昭王,最令人关注的是他的死,而他的死似乎是周王朝的一大疮疤。中国人有句俗话,说家丑不外扬。因此,关于昭王死于非命这么一件大事,《史记》、《左传》用“昭王南巡狩不返”、“昭王南征而不复”(《左传·僖公四年》)一语带过,零星的只言片语的记载,勾起我们的猜想,它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疮疤呢?
我们再来看看《竹书记年》,竹书纪年说:
周昭王十四年夏四月,恒星不见。
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遇大兕,(s#,寺,雌性的犀牛)。
周昭王十九年,天大噎,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周昭王十九年、天空发全非常昏暗的奇异现象,野鸡、兔子都为之惊恐。这一年周昭王在汉水一带丧失了六师主力。)
周昭王末年,夜有五色光贯紫微。其年,王南巡不返。(周昭王末年,一天夜间有五种颇色的光线穿过紫微垣,这一年,昭王向南巡没有返回。)
中国古代为了区分天文星象,将星空划分成三垣二十八宿。三垣分别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中居中,位于北天中央位置,所以称中宫。古人认为紫微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所以多以皇家贵胄命名,如:天皇大帝、太子、太尊。那么讲这些有什么意思呢?因为在中国古代,紫微垣代表帝王的生活的宫廷,因此,要预测帝王家事就要察这个天区,这个天区内星象变化预示皇帝内院有变化,如果区域内有流星就预示内宫有丧,而这个区域内星象异常就表示内宫不宁。其他两个星垣,太微垣位居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北斗之南。太微就是政府的意思,因而星名也多以官职命名,如三公、九卿等,而观察这个天区与预测政府的变异有关。天市垣紫微垣之下的东南方向,是天上的市集,这个
天区象征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所以,多以市井商贾命名,如斗、斛、肆、楼等。史书记载,昭王末年,紫微垣异常,那么王宫内一定公出事,结果,昭王南巡不归。但《竹书纪年》也没有说昭王为什么没回,只是给了我们一些恶劣天气和星象的纪录,这些记载半遮半掩,给人以神秘之感,更让我们觉得扑朔迷离,更让我们想知道他为什么不归。
昭王南巡,为什么不归呢?
首先我来看看他为什么南巡?西周时有“巡狩”和“述职”制度。“天子到诸侯那里去视察叫巡狩,即巡所守也。就是巡视各诸侯国镇守疆土的情况。诸侯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向天子报告他履行职务的情况。关于昭王南巡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楚国人扩张,协同其他的方国部落进犯周朝疆土。第二种说法是为了江南的铜矿资源。这时候江南的扬越各部趁机控制了江南铜矿资源,掌握了铜绿山基地。周昭王愤怒至极,在成周集结大军,以楚国不纳贡为由,决定亲征江南,征伐楚荆。
两种说法哪一种是事实?没有足够的史料,我们推测,第一种说法,楚人扩张是很有可能的,问题是楚人不会在自己很弱而周国最强大的时候来挑战周天子,这个时候,周已经不是小邦周了,而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内部团结,正在希望时期,好像早上7、8点钟的太阳,周昭王时代的楚国,国力微弱,论爵位只是个子爵,论地位只是个附庸类型的小国,其军队按周制充其量也就是一军(二千五百人),所以,当时的楚国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绝对不是率领六师南征的周天子的对手。楚人这个时候是不会找荐打架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够级别。但是楚人倒是很有可能侵犯周边的小国,这是不允许的。因此,周天子御驾亲征。第二种说法是为了长江以南的铜矿,这个也有可能,但没有明确的史料能说明周朝初年,楚人势力已经控制了长江以南,因此,不大可能与楚人发生冲突,而有可能是后来隶属楚国管辖的地方势力或楚人征服的其方国部落。
那么,既然周朝初年如此强大,周昭王御驾亲征,怎么能不归呢?
《左传》记载,在齐桓公伐楚时,为了使师出有名,将数百年前周昭王南征死于楚地的事端了出来,由齐国的大夫管仲去责问楚国。“昭王南征而不复,寡君是问。”意即:从前周昭王南征时死在你们楚国的范围之内,是以我受我们齐国君主的委托来向你们楚国责问这件事情。楚国大夫屈完回答:“昭王南征而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对于这件事,如果一定要追究的话,那就去问问江汉之畔致使昭王之死的江岸吧!跟楚国没关系。从《左传》的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确信,周昭王死于楚地是有依据的,并且周昭王的死与汉水有关。但这个关联的具体又是什么样的呢?从资料的碎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昭王姬瑕讨伐南蛮,是打了胜仗的,而且好像所向披靡。打了胜仗的姬瑕却死于非命,而且周朝秘不发丧。很神秘。
周人羞于提及,经过春秋笔法润饰正史讳莫如深,我们只能从相关的史料的碎片中,去拼图,设法还原那段历史。北宋时期,在湖北安陆一带出土了六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称为“安州六器”,安州六器透露了周昭王南巡的相关信息。这样,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的拼图使我们可以拼凑一个大致的线索。
昭王十六年,周昭王南巡,也许是为了控制江南铜矿资源,也许是因为楚国不纳贡为由,因此,昭王决定亲征江南,征伐楚荆。为了保证进军的顺利,他任命一个姓南宫的为统帅,一个叫中的为先锋。中带领军队联络汉阳的姬姓诸侯,为大军开路,并在邓国和曾国为昭王准备行宫。一路上得到了汉北各姬姓诸侯的支持,军队人马更加壮大。很快深入江汉腹地。原来臣服于楚荆的大部族、小方国纷纷归顺。中的先头部队到达长江边。后军随后赶到,王师攻占了鄂部驻地,大军沿汉水东岸南下,到达长江边后,昭王留下一支人马在江北守卫渡口,自己亲率大军渡江南下。扬越的鄂部知道昭王不是来打酱油的,王师很厉害,那不是闹着玩的,便匆忙躲了起来,将主力退到南面的大山中,丢下铜绿山铜矿。昭王到占领铜绿山。然后昭王渡江北上,在唐国(今湖北随州西北)大会汉阳诸侯,论功行赏,给先锋中很多马匹和铜材,元帅南宫也得到了很多赏赐。后来,中用昭王赏赐的铜材铸造了一批青铜礼器,并在上面刻上了文字,记载此次战争和他所得到的赏赐,昭王给贵族们分发一些铜材,然后将大量铜材运回。这些铜材多被用来铸造青铜器,其中就包括上述的安州六器。
昭王占领铜绿山后,留下了少数王师镇守铜绿山,自己率领大部队返回。然而,鄂部一听周军已经撤走,马上就从大山里钻了出来,又夺回了铜绿山。昭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再次出兵亲征。
二年后,昭王十九年,昭王率大臣祭(zh3i)公等,以戍卫镐京的西六师再攻楚荆,从各铜器的铭文分析,昭王伐楚是动员了大量的人力,规模也大,有许多贵族都跟随昭王。开始时形势是很好的。周王进军的路线是从唐国(今湖北随州北面)出发,经过厉国、曾国向南顺利推进。为了壮大声势,昭王还派出使臣到长江中游的大小邦国,争取支持。昭王本人则率师沿江而上,直抵夔国边境(今湖北秭归)。然而,当回师汉水时,周军却遭到了楚荆部队的强烈抵抗,又遭遇了异常天气。及济于汉,船人恶之,乃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解,王及祭公俱没水而崩。其右辛游靡长臂且多力,拯得王。国人讳之。王室于是乎大微。昭王抵达汉水边,强迫当地船夫运送周军渡河。汉水边的土著人痛恨周人的骚扰便暗中破坏,给了昭王一艘用胶粘合的大船,结果船行至河心时解体,昭王不识水性,便淹死在了水里,同时丧命的还有祭公等人,其他不幸坐上胶船的周军也纷纷落水。楚荆军队见势出击,全歼群龙无首、陷入混乱的西六师于汉水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昭王丧六师于汉水”。
关于姬瑕的死,还有一种说法,《吕氏春秋·音初》:“周昭王亲将征荆,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涉汉,梁败。……”按照这种种说法,似乎是周昭王死于桥梁垮塌。相传,周人在汉水上架设浮桥,但不知何故,桥梁垮塌,昭王落水,昭王有个侍卫官辛余靡很会游泳,他见昭王落水便去相救,上岸后发现昭王早就死了。
再有姬瑕丧生鳄鱼等的说法,总之,姬瑕死于非命。
由于羞于提及,因此,正史中关于昭王正面的内容不多,但1970年在周原出土的《史墙盘》,却出人意料地给了姬瑕肯定的评价。《史墙盘》的作器人墙世代为周王室的史官。铭文提到姬瑕时说:“弘鲁昭王,广批荆楚,唯狩南行”。对昭王南征作了完全肯定的评价。周昭王本想效仿武王、周公,建功立业,但小河沟里翻船,能冲破风浪、跨越险滩,却在小问题、小环节上出现纰漏,致使前功尽弃、功亏一篑。人们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作小河沟里翻船。拿了一手好牌,最后却输得一塌糊涂翻船,值得深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