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钟书《窗》赏析(三篇)万树相等

 巴陵闲人2020 2017-09-19

             钱钟书《窗》赏析(三篇) <wbr>万树相等

                   如何解读《窗》

                                      万树相

    钱钟书的《窗》,是一篇意趣盎然的说理散文。但因取譬丰富,信息量大,对中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和困难。面对这样一篇哲理散文,怎样才能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即可。
    一、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对于屋子来说,窗和门都是屋子不可或缺的重要构件。因此,作者在写窗阐释窗的哲理时处处拿它与门比较,突出和强调了窗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在阅读时,首先弄清窗和门有哪些不同,在书上勾画下来。可以理清本文的结构思路:引题——“春天是要镶嵌在窗子里看的”。论证主体——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门是一种需要,因为门带给人许多“疑惧的希冀“,“开门关门由不得人做主”;又因为“窗多少是一种奢侈,所以开窗关窗是要看情形斟酌增减的”。以门衬窗,烘托对比。结尾——深化 由窗是屋子的眼睛,联想到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层层推进:“窗子许我们看出去,也许别人看进来”,因此就有窗帘,就有关窗和闭眼,因为有很多景象睁着眼和开着窗子是看不到的,需要静谧,需要做梦。这样经过梳理思路,就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筛选精要,抓住主旨 因为这是一篇说理散文,有着议论的说理论证特点,有观点有结论,还有支撑观点、引出结论的事例。我们先剔除那些事例和引用,找出表达作者观点和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文章的精要,自然把握了文章的主旨。需要说明的是,这个阅读环节是与上一个阅读环节同步进行的,不可机械割裂。
    三、体味情趣,探究理趣。文章虽然是说理性散文,但通篇充满了情趣和理趣。我们读书,还要读出文章的情趣和理趣来。
    例句1:“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画配了框子,画就显得精致。窗子是景物画的框,。窗子里的春天就得到了强调和突出,在视觉上变得精致典雅,更艺术化。比喻再形象贴切不过了。作者用这个比喻更是为了突出窗子在生活中的作用。
    例句2:“不过,这种胜利,有如女子对于男子的胜利,表面上看来好像是让步─—人开了窗让风和日光进来占领,谁知道来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开窗子是一种人对自然的胜利”,看上去是风和日光占领了屋子,实际上是屋子和主人占领了风和日光。这个比喻很是幽默,读罢使人哑然失笑,人与自然是这样,人与人又何尝不是这样?联想开去,又觉得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人生策略,简直是太妙了。这个譬喻充满情趣,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透视着作者的人生智慧。 
    例句3:“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人需要窗子来透气、采光、揽胜,但也不想让窗子妨碍了灵魂的自由,吵闹了心灵的默想,于是就很自然地关上了窗子。这是承上文开关窗子“原是要看情形斟酌增减的,上文是从开窗子的角度说的,此处是从关窗子的角度说的。可谓论证严密,无懈可击。”

    例句4:“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结尾一段又拓展了意境:把关窗和闭眼联系在一起,借二者的相似性来证明关上窗子的必要性。可谓联想巧妙,比喻妥贴。也许在作者眼里,窗子象人的眼睛一样有灵性有情意。这句在结构上呼应了开头一句:“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意蕴上可谓回味悠长,“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意味悠长的调侃,蕴涵着人生哲理。

 

  窥探《窗》的秘密——钱钟书散文《窗》之主题内蕴解读

                                        陶秋玲

    大家作文,往往注重对生命的感性体验,从人的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到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风花雪月,无不令他们充满兴趣地去关注,赏评体验。在《窗》这篇随笔中,钱钟书以其善于观察感知的双眼,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引,勾连古今中外,娓娓道来,表达出他对窗户这一生活常见物的诸多人生感悟。文章通过门与窗的一系列的比较,表达了作者对于窗户这一意象的理性思考。在作者的眼里,窗户象征着占有、接纳和享受,是人类基于物质层面后的更高的精神需求,它启悟人回归自我,审视人生。窗户这一生活常见物也因此获得了意义上的升华。本文试从窗主题意义的角度进行解读。

    一、窗之基本含义——开放接纳,沟通自然

    文章开篇向我们展示了窗户的基本功用。“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在世俗人的眼中,窗户最重要的作用是人与自然沟通的媒介,它以一种开放的心怀,被动地接纳着所有外界投射过来自然景观。不过是人类观察外面世界的工具之一,一种具备实用价值的工具。钱钟书认为“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在文中,钱钟书引经据典,随手拈来陶渊明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和“夏月闲虚,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之人”,阐释了窗户这一基本功用由来已久。它解决的是人类生存需求中的最基本、最原始的需求——与自然沟通,和外界交流。

    二、窗之精神内蕴——占有享受,启悟心灵

    每个作家都在寻找一种方式进入世界。我们对世界人生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这个世界的某件东西开始的。在《窗》这篇文中,钱钟书写窗,但不仅仅停留于它的表层含义,更侧重写窗户带给人的启示,写自我对窗户的种种思考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的心态的探讨,对看似平常的窗户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

    首先,钱钟书认为窗与门相比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门解决的是基本的进出的需求,但窗户作为屋子的一种装饰,它更倾向于解决人的精神需求。它把春天、阳光、美景都汇聚于我们的目光之下。“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因为窗子,“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添了意义,不只是避风雨、过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陈设,挂着书画,是我们从早到晚思想、工作、娱乐、演出人生悲喜剧的场子”。从这一层面来讲,窗户解决的是人精神需求的问题。

    其次,窗户代表了对入侵者的占领和享受。作者在文中将门与窗进行一系列的对比,“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门是一种极具开放性的物象,但窗户更倾向于向内,具备一种内视角。为了印证这一观点,作者略带调侃写道“一个钻窗子进来的人,不管是偷东西还是偷情,早已决心来替你做个暂时的主人,顾不到你的欢迎和拒绝了”,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并由此联想缨赛的诗剧《用少女做的是什么梦》中的妙句“父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上的丈夫,但是理想的爱人总是从窗子出来的”,令人忍俊不禁,拍案叫好;也由此联想到“学问的捷径,在乎书背后的引得,若从前面正文看起,反见得迂远了”。由普普通通的一扇窗,却能引发他关于人生的种种深刻而独到感悟,并以这样一种幽默调侃、漫不经心的语气写来,不得不佩服钱钟书的睿智幽默和见解深刻。

    此外,在文中,钱钟书还把“人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阴,换空气,光阴和空气会来找到我们”看成是“人对于自然的胜利”。常人看到的是一种表面的让步——“人开了窗让风和日光进来占领”,智者看到的却是“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从这个角度来看,窗户在精神层面代表了对入侵者的占领和享受。

    三、窗之人生启悟——回归自我,审视人生

    钱钟书是一位题材与风格都很独特的作家,他的作品往往侧重对日常琐事的叙写,注重对日常生活意义的发掘,于日常生活最平淡处,最常见的现象中,发现诗意或引出哲思。在《窗》的文末,钱钟书由“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想到了人生——“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

    这篇随笔选自《写在人生边上》,最早于1941年初出版。1941年,中国已经历劫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此时大半个中国都在日寇铁蹄践踏之下。面对灾乱,性格的冲淡并不能完全使他超然物外。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的时代发出的感叹,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生活、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在这篇看似豁达通透的随笔中,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战争的阴影和作者内心潜藏的悲苦。在谈到门与窗的区别时,作者这样写道“这当然只是在常态下的分别,到了战争等变态时期屋子本身都保不住,还讲什么门和窗”隐约透露了现实环境的恶劣。文章的结尾一改之前的从容冲淡,沉浸在一种沉郁和悲伤之中,“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如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予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闭了眼向梦里寻,于是你起来先关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尽管作者努力克制自己的情感,但字里行间仍能感受到战争的阴影以及由此带来对人精神上的创伤。

    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冲淡平和性格的冲突,使得钱钟书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中。当他无力改变现实的时候,他也从窗这一物象获得了启迪——“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当他关上通向残酷外界的这扇心灵之窗时,他沉溺于他新特而寂寞的小小世界,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较佳的写作状态。

 

               钱钟书《窗》简析 小卓

    第一段:先说屋外的春天与窗内的春天的区别,屋外的春天太“贱”,贱,常指“贱货、贱骨头、低贱、贱价”之类,含有“轻浮、没骨气、地位低、便宜”之意。这里钱先生却用来写春光,用的是何意呢?他说:“到处是阳光”,“到处”二字写尽春光的俗滥,与“便宜”之意类似;“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又一俗滥之物,而又写尽春光的散漫,与“没骨气”之意相似;“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写尽鸟声的贫瘠,与“轻浮”之意类似。然而,屋内的春天却可以享受明亮的阳光、有生气的风、清新婉转的鸟语。这完全归功于屋子有窗。试想,漆黑斗室,满心压抑,忽然从窗口射进几点光亮;酷暑盛夏,人倚南窗,忽然窗边吹进几丝凉风;清晨早起,拉开窗帘,忽然窗外传来清脆鸟鸣,谁能不燃起生活的热情?谁能不顿觉神清气爽?那时,阳光、风、鸟语,都成为绝妙的精神盛宴了吧。因为得来意外,得之不易,平常看似普通的事物也显得珍贵起来,人大概就是这样,常常以为身边的事物都是理所当然应该存在的,不懂珍惜。所以钱先生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这大概也是人为什么喜欢照相的理由吧。

    第二段:承接第一段的“赏春”一事,阐释门和窗的区别:“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进而得出:“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接着作者从窗子对于屋内的人和对于屋外的人的不同意义方面举例论证了这一观点,作者举中国古典文学中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诗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以及《晋书·陶潜传》中“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的句子来论证窗子对于屋内人的意义。“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窗”本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辛弃疾有“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这里钱钟书用陶渊明的诗句,使枯燥的说理文增添了厚重的古典意蕴,同时将窗子对于屋内人的意义说得透彻明白。论述窗子对于屋外的人的意义时,渊博的钱钟书更是难掩自己的幽默。列举了缪塞的诗剧《少女做的是什么梦》中的看法:“父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上的丈夫,但是理想的爱人,总是从窗子出进的。”刚才还一本正经地讲道理,这里忽然加进了如此诙谐的例证,倘不是思维灵动、学贯中西垫底,怕是很难进去与出来的如此从容洒脱的。做学问、做人往往如此,厚积薄发,举重若轻,不故作高深,真情投入却又不必太认真,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快乐吧。

    第三段:在第二段论述的基础上,作者指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窗多少是一种奢侈。”接着证明论点前半部分:“所以,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有了窗,“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添了意义,不只是避风雨、过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陈设,挂着书画,是我们从早到晚思想、工作、娱乐、演出人生悲喜剧的场子。”想想现在家居装修越来越追求时尚,家居饰品越来越讲究艺术品位,众多宅男宅女在家呆得不亦乐乎,就很容易理解钱先生所写并非虚谈了。随后,作者依然将门和窗对比,证明论点后半部分:“门的开关是由不得你的……窗子算得奢侈品,奢侈品原是在人看情形斟酌增减的。”

    第四段:文中提出:“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作者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式,把窗子之于房屋的价值等同于眼睛之于人的价值。古今中外例子罗列,渊博中不乏幽默。“歌德讨厌戴眼镜”又见钱先生举重若轻之从容。

 

注:文章转载为高一年级学生期末语文复习所用,谨表谢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