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平台

 龙眼世界 2017-09-19



​    曾几何时,中央电视台做了一个“你幸福吗”的随机访谈节目,遭遇好些网友吐槽。我认为网友之所以不爽,可能源于“生硬、简单、和直接”的做法。平心而论,人民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心自有公论,谁也无法否认。但处在转型时期众所周知的社会存在严重分配不公,也是不容置疑和理应消除的,譬如公职人员和企业员工,同档次的退休待遇可谓天上人间。在此背景下,你问非公职人员“你幸福吗”,可能你不问,他自装糊涂得过且过,你一问反倒觉得在痛处撒盐或揭人伤疤,故而欠爽。因为人之幸福不幸福,不是外在的东西可衡量的,它是个人对欲望满足程度的基本感受。人之欲望不同,幸福感也就不同。

马斯洛终极一生研究人生的需求,继《动机与人格》中提出需求五层次论之后,在《Z理论》增加了第六个需求层次,构成三个层次的理论体系:


Z理论        自我超越的需要【如,高峰体验、灵性成长】

​ y理论          自我实现的需要【如,发挥潜能,实现理想】
​                     尊重的需要【如,受到尊重与肯定】
​                     社会需要【如,爱情、友谊、归属等】

X理论       
安全需要【如,对保护、秩序、稳定的需要】
​                    生理需要【身体对食物、温度、性的需要】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社会越来越走向富裕之时,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幸福感反而降低了呢?
​   
马斯洛的人生需求层次看,人生需求层次亦即人生幸福的阶梯或平台,当人们身处适当平台,往下比较而不仰望或不企望上一个平台时,他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所以他感受到的是幸福;否则感受不到幸福的滋味。这就是社会层次相对低的人幸福感反而高,社会层次相对高的人幸福感反而低的道理。这也是为什么愈是不发达地区幸福感指数愈是高的道理所在。而现在越多的人感觉不到幸福,有可能是异想天开和畸形发展所致。所谓异想天开,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想要的”幸福平台老高,而本身又力不能及,故与幸福感有一定距离。而畸形发展,则是路径偏离了方向---没有顺应马斯洛从物质到精神,直至最高境界“灵性成长”的层次顺方向往纵向“长高”,而是意识仍然停留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上,仅在“生理需求”单个层面逆方向无限扩充体积往横向“长胖”,故与幸福感南辕北辙。
​     
根据马斯洛人生最低需求层面是物质性的,最高需求层面是精神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跨越物质之上才能获得更多幸福,或者对物质依赖性越少,对精神需求越来,幸福也就越多。据此判断,社会上有两个年龄层次的人获得的幸福感最多:一个是源于“有知”的老人,一个是缘于“无知”的小孩。老人因亲身体验而有知“功名利禄”多为虚(需)要,而“诗酒田园”更为实要(用)。故所热切期望的就是能带来精神快乐和身体健康的事物。如所所爆满的老年大学,声势浩大的暴走团,自娱自乐的公园演唱组合,周游世界的“夕阳红”旅行团,叹为观止的广场地面书法,如火如荼的广场舞,更是荣登全运会的大雅之堂。健康的活着---腿能行走,不瘫痪在床,嘴能吃饭,不要侍候,就是老年人的幸福价值观,幸福就这么简单。而小孩则是对身外之物的“豪华”和“价值”没有体验和感受,故无奢求无奢望,只是率性而为---沉浸在美丽自然、同伴玩耍和童话世界之中快乐成长。我的外孙女很长一段时间的玩法,竟然是喜爱舞动塑料薄膜,欣赏其发出沙沙的响声,和不厌其烦拨弄矿泉水瓶听其响声。后来有一台遥控小汽车,她宁可别人遥控自己跟着汽车跑,也不愿自己操作遥控器看汽车跑,如今还是习惯喝凉开水。

童年的美好,在于无忧无虑,精神自由。而复归童年是许多成年人的憧憬和梦想,但这只是急于追求幸福的一种美丽的幻想而已,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之不通的。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轻车从简,甩掉那些与心灵自由主题关联不甚紧密的段落和句子,从而搭建过简单生活的平台,实现让心灵自在和自由的幸福目标,而这需要舍弃的勇气和获得的智慧。
​                      
​                        
2017919日于平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