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治疗痛经

 寂寞的季节314 2017-09-19

    治疗痛经的穴位合谷穴三阴交中极穴太冲穴膻中穴肾俞穴太溪穴地机穴

    一般施灸

    合谷穴
     合谷穴
    合谷穴的位置: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在第1掌骨与第2掌骨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手执点燃的艾条,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镇静安神,通络活血,调气镇痛。

    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
    三阴交的位置: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3寸(4横指宽)、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时,在小腿内侧,骨踝突出处上方量出约4横指宽处的骨骼后侧边缘就是三阴交,按压时会稍微感觉疼痛。

    施灸方法:温和灸。取坐位,手执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约1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调理气血。

    中极穴
    中极穴
    中极穴的位置:中极穴位于身体的中心线上,在距离肚脐下方6横指宽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被施灸者平躺,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厘米,平行往复左右方向或反复旋转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益肾兴阳,通经止带。

    辨证加灸

    症状:经行不畅,经血紫暗,经净疼痛消失。

    太冲穴
    太冲穴
    太冲穴的位置:太冲穴位于脚背面,第1、2脚趾根部结合处后方的凹陷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0分钟。

    功效:活血通络。

    膻中穴
     膻中穴
    膻中穴的位置:膻中穴位于胸部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中线的交点处。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平躺,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0分钟。

    功效:活血通络,行气解郁。

    症状:隐隐作痛,喜揉按,经色淡,量薄,经期神色疲乏无力,腰部有酸胀感。

    肾俞穴
    肾俞穴
    肾俞穴的位置: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左右腰骨最高点连线与脊椎中线的交点附近为第4腰椎,向上数到第2腰椎下方的凹陷处,再向左右两侧各旁开2横指宽处就是肾俞穴。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或每周灸3~4次,每次灸15~30分钟。

    功效:调和气血,滋阴补肾。

    太溪穴
    太溪穴的准确位置图
    太溪穴的位置:太溪穴位于内脚踝骨突出部位正后方的凹陷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此穴可自行施灸,采用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或每周灸3~4次,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调和气血,滋阴补肾。

    症状:小腹绞痛并有冷感,得温痛减,痛连腰背,行而不畅。

    地机穴
    地机穴
    地机穴的位置:地机穴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左右腿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钟。

    功效:调气血,疏通经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