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阳病经证 (二)伤寒表实证 1.麻黄汤证 35条原文:太阳病,1头痛2发热,3身疼4腰痛,5骨节疼痛,6恶风7无汗而8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3两 桂枝2两 炙甘草1两 杏仁70个 【提要】太阳伤寒的证治。 解析: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寒为阴邪,其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痛,骨节疼痛。肺主气,毛窍闭塞(无汗),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伤寒八症”或“麻黄八症”病机: 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经气不利,肺气失宣。 【方义】麻黄为主药,微苦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辛甘温,解肌祛风,助麻黄发汗。杏仁宣肺降气,助麻黄平喘。炙甘草甘微温,一则调和诸药,二则可缓麻桂之性,防过汗伤正。 本方服药后需温覆使微汗出。防止过汗伤正,不需啜粥。 【辨治要点】 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周身疼痛、脉浮紧。 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 【研究进展】 应用于呼吸道系统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之外,还用于如无汗证、类风湿关节炎、缓慢型心律失常、肾病综合征腹水等。 51条原文: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条原文: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37条原文: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6条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提要】麻黄汤在外感病中的灵活应用。 解析: 51条--当有表实可汗之症,如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脉不紧,仅脉浮,也可用麻黄汤。 52条--太阳伤寒证有感邪较重,卫闭营郁,发热甚高者,脉象必见浮数,而未必便是浮紧。浮数之脉象,必与发热恶风寒、头痛、无汗并见,方可麻黄汤证。 37条--讨论太阳病十日以上的三种转归: 其一:脉象由浮而有力转变为浮细,即脉象趋于和缓,是表证已愈的佳象。患者正气尚未完全恢复,所以精神疲倦、安舒嗜卧。 其二:病人出现胸满胁痛,胸胁为少阳经脉之分野,说明太阳证罢,少阳证起,治应与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其三:以脉代证,指明脉症未发生其他变化,表证仍在,故不论时日久暂,仍可与麻黄汤发汗解表。 36条--论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的证治。 对阳明病则戒之以“不可下”,说明病证以伤寒为主,阳明病次之。肺主宣降,肺气上逆则喘,肺气壅滞则胸满,皆因风寒袭表,不惟皮毛受邪,且内和于肺使然。 46条原文: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47条原文: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55条原文: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提要】论太阳伤寒证衄血的不同成因与转归。 解析: 46条--论太阳伤寒日久的证治及服麻黄汤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太阳伤寒表实证虽经八九日之久,但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等表证仍在,是病邪尚未发生变化,仍属太阳伤寒表实证。仍用麻黄汤发汗解表。重要意义:强调外感病传变与否不必拘泥于时日,而以脉症为凭。服药已微除,即表证稍减而未愈,同时出现发烦、目瞑、甚者衄血等,是由于表闭阳郁,且病情迁延日久,阳郁尤甚,服麻黄汤后药虽中病,然只能稍挫病势,并可随阳气郁闭之轻重不同而出现两种反应: 1.阳气郁闭较轻者,服药后正气得药力相助驱邪外出,然正邪交争剧烈,可出现心烦目瞑等症,待正胜邪却,则汗出病解; 2.阳气郁闭较重者,药后正邪交争更为激烈,除发烦目瞑外,由于阳郁太甚,不得汗解,反内迫营血,致阳络损伤而出现鼻衄,由于衄血也可以使郁闭之阳得以外泄,故衄乃解的转归。 此处汗不得解,衄乃解,即前人所称“红汗”。 47条--论伤寒表实证可自衄作解。太阳伤寒,由于表邪外束,玄府郁闭,若不得汗解,邪无出路,郁于经络,重者可损伤阳络而衄血。由于汗血同源,衄后邪随衄出而解,故有衄后自愈的机转。 55条--论伤寒表实失汗致衄仍须汗解。太阳伤寒,本应汗解,当汗而失汗,则表邪闭郁,邪无出路,损伤阳络而致衄。若衄后表不解,可能衄血不多,达不到载邪外出目的,故仍麻黄汤发汗。 2.麻黄汤禁例 83条原文: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84条原文: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85条原文: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86条原文: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87条原文: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 88条原文: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方本阙。 89条原文: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提要】辛温发汗的禁例。 解析: 83条--论阴虚咽燥者禁用发汗。咽喉乃肺胃之门户,三阴经所循之处。若咽喉干燥,则为阴液不足之象,尤其是肺肾阴亏。因阴液不足,发汗无源,强行发汗,不仅伤阴,更助阳热,以致阴伤热炽,变证蜂起,不可不戒。 84条--论淋家禁用发汗。久患淋病之人,多属湿热下注,久则伤阴,虽有太阳表证,也不可用辛温发汗。若误发其汗,不仅助膀胱湿热,耗肾中之阴,且阴伤热炽,迫血妄行,损伤阴络,可发生尿血。 85条--论疮家气血两虚者禁用发汗。久患疮疡之人,因脓血流失而致气血两伤。疮家复感外邪而致身疼痛者,不可发汗。因汗血同源,发汗必伤营血,疮家已有气血两虚,复加发汗,则营血更伤。营血伤不能濡养筋脉,则导致筋脉强直,肢体拘挛的变证。 86条--论衄家阴血不足禁用辛温发汗。素患鼻衄之人,阴血亏虚者居多。若强发其汗,势必更加损伤阴血。血不濡养筋脉,则额两旁陷中之脉紧急;血虚不能上注于目,则目直视而睛不能转动;血虚不养心,神不守舍,则不得眠。 87条--论亡血家气血虚弱,禁用发汗。平素经常失血之人,其阴血必虚,且气无所附而阳气也不足。亡血家气血俱虚,即使患有伤寒表证,也不可妄用辛温发汗。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若强行发汗,必致气血更虚。血伤无以濡养筋脉,气伤阳虚无力温煦肌肤,故寒慄而振。 88条--论平素多汗禁用发汗。汗乃心之液,系阳气蒸化津液而成。平素常多汗出,不论自汗盗汗,均有阴血阳气之伤。若再与发汗,不仅伤阳,也必损阴,以致阴阳两虚。心失所养,心神浮越,故恍惚而心乱。汗家重发汗,阴津受伤,阴中滞涩,故小便后阴疼,治用禹余粮丸。 89条--论中焦虚寒者禁用发汗。误用发汗,使脾胃已虚之阳更伤,必然导致胃中冷。胃寒气逆者,可见呕吐,若平日有蛔虫寄生者,吐蛔。 以上7条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禁例及机理。峻汗必伤气血阴阳,故虚人外感不可用。火旺阳亢、风热外感者也不可用发汗。
49条原文: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衰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条原文: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提要】再论辛温发汗的禁例。 解析: 49条--论误下后里虚,尺中脉微者不可发汗。太阳伤寒初起未发热时,脉多浮紧,已发热时,脉多浮数,宜麻黄汤发汗。此时若误用攻下,则徒伤里气,不唯表证难除,甚则发生变证。表证误下,患者身重心悸、尺中脉微,表明正气已伤。由于清阳之气不能充身,加之表邪困阻,故身重;阳虚心神不能 自主,故心悸;尺以候里,微为阳虚之主脉,更为里阳虚之佐证,故言此里虚。 表证误下致里阳虚,而表证仍在者,为夹虚伤寒,不可在汗,若发虚人之汗,必正气更伤,徒生变证。其“自汗出”意在当补其虚,待正气来复,气血充沛,津液自和,则往往自汗出愈。 50条--论尺中脉迟营血不足者,禁用发汗。由于寒邪束表,营阴郁滞,必有身疼痛之症,故言“法当身疼痛”。尺脉候里,迟涩不利为营血不足之象,此属里虚兼表,故不可强发汗。由于血汗同源,发汗则可使营血更伤。本条以脉浮紧当汗,以尺中迟者禁汗对举,意在示人麻黄汤之用,当以表实而里不虚者为辨证要点。麻黄汤为峻汗之剂,虚人用之,每易伤阳损阴,致生变证。 启发: 麻黄汤证,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之外,还有如无汗证、类风湿关节炎、缓慢型心律失常、肾病综合征腹水等。 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周身疼痛、脉浮紧。 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手法治疗:形意内功推拿调理,对于以上所述病症,重点点按翳风、中府、风池、风府,及肺经所在穴位,意在宣肺平喘,发汗解表。简单,疗效显著。 形意内功推拿“以指代针、以气为药”,调和气机的升降沉浮,不仅可有效调理颈、肩、腰、腿等外科病症,更擅长调治感冒、咳嗽、肺炎、肠炎胃病、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帕金森、脑瘫和中风偏瘫等内科疑难杂症。 将颤、震、滚等高端推拿手法运用在具有远红外线及超声波脉冲波能够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玄黄砭石上,达到热敷温补、活血正骨、祛邪扶正的调理疗效。该调理手法简称“玄砭扶正推拿手法”。该手法在任金辉师父指导下由谢贤群加以整理提出,继承了形意内功推拿手法,加强扶正效果。该手法擅长调补先天肾阴肾阳,调理各种痛症、骨关节病、常见内科杂病、阳气虚患者、小儿常见病、中老年常见病。 形意内功推拿·桂林培训和调理基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