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教学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养成的系统方法

 小桥流水u9t8jc 2017-09-19


文/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  张怀浩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通讯技术(以下简称ICT)已经逐渐使得世界扁平化、多元化了,尤其是在当今“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的ICT逐步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ICT能够变革学习方式,它可以把教师的“一言堂”转变为学生的“稷下学社”;ICT能够改变学习关系,它可以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多元;ICT能够拓展学习时空,它可以把“课桌”随时搬到任何学生想学习、愿意学习的场所;ICT可以用来营造学习环境、提供学习工具、丰富学习资源。


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中小学教师应该主动适应新的教学供给方式,逐步探索新的教育教学范式,学会如何去获取、梳理、评价并创造性地运用信息与资源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通常表现在运用技术时的意识与态度,使用的方式与方法上,通常采用教师自报告、课堂观察、能力测量的方法来衡量,常见的方式有大规模问卷调查、案例研究、评估测试。


1.国外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在欧盟,一项于2010年针对欧盟成员国开展的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普遍对运用ICT技术开展教学抱有信心,并且认为ICT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从使用情况来看:平均有超过80%的中小学教师能够运用ICT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备课环节,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运用ICT工具搜索数字资源、制作课件,以及准备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86%的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ICT组织学习活动,这个比例在初中和高中分别为81%和84%,在课堂之外,教师不倾向运用ICT,60%到85%的学生表示教师几乎没有使用ICT工具与家长和学生沟通,也很少给学生布置并评价数字化作业;从使用频率来看,教师们普遍一个月只运用ICT开展几次教育教学活动。当然也有例外,像丹麦、挪威、立陶宛等国家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用ICT的频率普遍较高;随着学段的升高,教师在课堂中运用ICT的频率也会升高;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教师很少参加与ICT相关的教师培训,大多采取自学。


2013年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开展的教师教学国际调查项目(TALIS)对34个国家或地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教育教学中,平均有37%的教师运用ICT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或者学习项目;其中运用最多的国家为丹麦,有73.9%的教师在课内外组织学生运用ICT进行学习,其次是挪威(73.8%)、阿联酋的阿布扎比酋长国(72.1%)、澳大利亚(66.8%)、智利(59.4%);运用最少的为日本(9.9%),其次为芬兰(18.2%);冰岛(18.7%)、马拉西亚(19.2%)、塞尔维亚(23.1%);美国、新加坡、韩国分别为45.9%、30%、27.6%。在与ICT相关的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平均有18.9%的教师认为需要提高在教学中运用ICT的能力;其中,马来西亚的教师占比最多,有37.6%教师认为要提高ICT与教学的整合能力,其次是意大利(35.9%)、冰岛(28.6%)、巴西(27.5%)、格鲁吉亚(25.5%);占比最少的是英国,仅有7.7%的教师认为需要提高教学中应用ICT的能力,其次是美国(8.1%)、葡萄牙(9.2%)、加拿大(9.3%)、阿联酋的阿布扎比酋长国(9.5%));芬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占比分别为17.5%、25.9%、24.9%、11.8%。


2.国内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我国较少参加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国际调查,但是近年来也有个别城市参加了诸如TALIS之类的国际调查。比如,上海曾于2015年参加了TALIS2013 的调查,结果表明上海仅有15.2%的教师运用ICT组织学生的学习或者项目活动,不到国际均值的一半。在国内,通常采用问卷调查、能力测评、教育信息化工作调研或督导的方式对教师信息素养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及推进。


从中小学教师应用ICT的态度与意愿上来看,2009年开展的一项随机调查显示:教师普遍认同ICT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和价值,对ICT能够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认同度也较高;同时,教师认为在教育中运用ICT具有一定的成本,部分教师认为这样做会耗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会增加学习与工作的成本,最重要的是加大了课堂管理的难度。尽管如此,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整合ICT的意愿还是比较高的。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ICT的情况来看,一项2008年在全国开展的抽样调查表明:教师ICT的应用频率偏低,经常在教育教学中使用ICT的教师只有11.4%,有时使用的占44.2%,较少或不使用的占44.4%。并且,教师较多使用的是比较初级的ICT应用,多为上网查资料,文字与数据的处理等,而对于博客、wiki以及一些与学生进行交流等对时间和专业能力要求较高的ICT则很少使用。此外,教师运用ICT明显在城乡和学段上存在差异,城市优于乡镇,小学优于中学。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平均水平并没有我们期望的那么好,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对此,有的专家认为,这是因为传统教育的阵地仍然没有失守,不少学校仍然坚守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依旧如工业时代那般;有的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学校的基础设施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及ICT的应用,受限的宽带、有限的教与学工具、寥寥无几的学习资源怎么可能会滋养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有的专家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教师的专业发展内驱力不足,即使提供了足够的工具与资源,再也没有比保持现状更加省时又省力了。


ICT不是具有变革一切的潜力吗?那么,为什么教师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接受并使用ICT,并在教学中大胆地尝试、积极地探索呢?


1.两点共识


一方面,ICT并不是一个黑箱。首先,要明确的是ICT与教育整合的过程并不是一个黑箱处理的过程。ICT之所以具备变革学习方式的潜力,是因为新技术本身具备革命性,而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教育者应该首先具备与之匹配的理念、知识与能力;ICT之所有具备改变学习关系的潜力,是因为它具备链接一切的能力,而“打通”关系的主体应该不仅仅是教师,还有学生和家长,主要取决于学习的内容与方式;ICT之所以具备变革学习时空的潜力,是因为它具备创建虚拟学习环境的能力,而创建环境的主体应该是学校或者教师本人,主要源于教育教学的需求。因此,ICT在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改变的是人,如果只是影响了个别校长和教师,使他们接受了新理念、使用了新技术,那么变革怎么会发生呢?


另一方面,教育是一个涉及社会、学校、课堂等不同场域,关乎教育行政决策者、校长、教师、学生与家长等多个群体,需要多方资源有机整合并形成相对闭环的生态系统。从宏观层面来看,教育关乎国家的未来,国家、省市的行政决策者通过政策制定、项目支持等方式来干预教育;从中观层面来看,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校长与教师依据教学要求、根据学生需求及学校具体的软硬件情况设计学习方案,选择资源与工具来支持、评价学生的学习;从微观层面来看,课堂是师生创建学习环境,营造学习氛围,分享学习内容,进行知识建构,发展能力,形成态度与价值观的时空场。


2.影响因素


如果某种技术可以被顺利地融入到现有的教育教学之中,而无需做任何改变,那么这种技术便不太可能引发重大的变革,也不会有益于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比如教育电视,对课堂教学就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当ICT进入到教育教学系统中,尤其在当前“互联网 ”的时代下,整个教育系统都应该随之调整,而不仅仅只有教师迎接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如图1所示,只有当整个教育系统各个层面、所有环节作出恰当的调整,与ICT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够影响整个教育系统,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首先,待运用的ICT是否在社会与技术发展上具备良好的基础,教育领域中应用的ICT往往都是成熟的,是经过其他领域,尤其是商业领域的检验的;其次,国家、省市乃至区县教育系统是否期望并切切实实地鼓励、支持这类在教学中创新运用ICT的做法,是否具有明确的政策与经济支持;第三,学校是否具备尝试、接受并运用ICT的传统或文化氛围,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水平如何,教师在教学与技术整合方面的是否具备积极的态度,持有相应的教育理念、知识与能力;第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师生是否有主动运用ICT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否具备运用ICT进行协作与合作的倾向与意愿;最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本质上是使学生能够适应并胜任社会与技术的发展。


图1 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养成的影响因素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养成方法


由此看来,教师信息素养养成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单方面靠行政命令、校长或教师的一方之力是无法完成的,其系统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教师数字素养养成的系统路径


1. 国家与地方


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的教育行政人员一方面应该在制订教育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到ICT的潜力,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由政府、企业、非营利性组织等资助的项目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在政策方面,与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最为相关的政策是教育部于2005年发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试行)》和于2014年发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特别是后者,其面向应用,关注差异,针对我国中小学信息化的不同水平、 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使不同水平的教师可以从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方面发展信息素养。


在项目支持方面,我国先后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初级、中级培训项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初级、中级考试,尤其是近两年来,教育部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为抓手,专门为教师提供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或移动教学环境四种不同情境下27个主题的数字素养提高渠道。除此之外,由中国移动、英特尔等国内外公司提供的“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等项目为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学校与教师


学校不仅需要为师生营造创新的校园文化,还应该为师生接触并使用ICT提供机会与支持,同时还需要注意引导教师运用ICT的态度、动机与价值观。


当任何新事物,尤其是具备变革潜力的ICT进入到校园时,将会引起校园整体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呈现在课堂教学中,也会体现在师生关系、教务管理,甚至是后勤管理上。如果学校不具备接纳新事物、包容与创新的文化氛围,任何改变都会遭到抵触,任何变动都会举步维艰。


据有关调查显示,教师无法获取或者缺乏技术支持是阻碍教与学中整合ICT的主要因素之一。只有当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每个学生都具备人手一台移动设备时,教师才能够组织学生开展移动学习;只有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平等地在课堂内外进行网络学习时,教师才能够考虑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把部分学习内容网络化、拓展到课堂外。并且,必须予以教师足够的技术支持和资源支持,期望每个教师都成为技术专家和资源专家,就好像期望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宇航员一样的不切实际。


从当前的诸多调查来看,大部分校长、教师对于ICT能够支持、助力或者改变教学持肯定态度,但是如果只是持“看热闹”的心态,等待别人做好以后再来“复制”,那么新的ICT在教育教学中出现并改变教育教学的概率就会非常小。ICT是一类不经过亲身体验,很难影响使用者本人及其周边教学生态的一类技术——只有当ICT被我们接受和使用,才会在不经意间改变着教师个体,融入到教学中。


3.学习活动


ICT是一种人类用来改变生活、改变世界的工具,并且当它应用于现实世界真实情境时,它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倡导教师开展以学生中心的学习活动,多采用项目学习、协作学习,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与合作引入到学习中;同时应支持教师在课堂内外应用ICT组织、管理并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尤其鼓励教师在课堂之外多运用ICT工具的沟通与协调作用,为学生提供“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机会。


4.学习者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习者的终身发展,是为了使学习者能够适应、胜任社会的发展。这里的学习者不仅仅是指校园里面的中小学生,还指教育系统里面的每一个成员。在教学中应用ICT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家长、校长、教育行政管理者等,每个人都在使用ICT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学生通过ICT工具接触真实问题,发展核心素养,使自己能够更加胜任未来社会的发展;教师能够通过ICT的运用,使教学能够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同时也使自己跟得上潮流的发展;校长能够根据“互联网 ”赋予学校新的使命,发展并运用信息化领导力,为师生的发展提供软硬件资源上的保障;教育行政者一方面应该依据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要走进学校了解需求,做好策划与规划,为教育改变世界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与促进。


结语


当前,我国自上而下都非常重视ICT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无论是在政策制定上,还是项目支持上,抑或是学校的软硬件建设上,都予以了大力支持。我们的教师应该抓住这些机遇,挑战自我,充分运用其他影响因素带来的“红利”,根据当前的教育教学需求,结合自己的能力水平,主动尝试并使用新的ICT,努力理解其背后的新理念,在积极参加与ICT相关的专业发展项目或者培训的同时,将其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借此逐步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17年1AB合刊“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学”专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