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t-da游戏 弗洛伊德观察到一个情景:一名两岁左右的小孩,在妈妈离开房间后,开始把手中的玩具丢出去又拉回来,同时嘴里嘟哝着”fort”、”da”音;弗洛伊德把这个游戏命名为fort-da游戏,中文叫“去--来”游戏。 弗洛伊德看到,玩具丢出去的时候,孩子陷入不高兴、失落,然后又重新把玩具拉回来。弗洛伊德提出一个思考:游戏就是为了获得快乐,即“快乐原则”;这个现象是与之相背的,孩子为什么不停的继续这个游戏呢? 后来弗洛伊德认为,这其实与快乐原则并不违背。因为,一个系统的缺失,可能同时对于另一个系统来说是满足。玩具的丢掉,其实是为了能拉回来。这是对母亲突然不见又重新回来的补偿:母亲不见了导致他处于被动,获得一种消极体验;这种体验通过游戏来重复,他获得了主动性,这种体验转嫁到了玩具身上。 躲猫猫 弗洛伊德还发现,孩子们还有另一种奇怪的行为。他们有时会突然把自己藏起来,让大人找不到;这时孩子会感到紧张、害怕还有兴奋、刺激!一系列复杂的感觉统统在等待被找到、没有被找到、以及被找到的过程中变化和存在,在他们的想象中和现实中交替着。后来孩子要么被找到,要么等不及跑出去抱住父母。 躲起来的孩子无疑的兴奋刺激的,尤其在他们被找到的一瞬间甚至会尖叫起来。躲起来,其实是为了被找到。可是,如果长时间没有被找到,甚至大人根本没有发现自己不在了。那这场游戏更像是一个悲剧。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自虐的基本形式之一;先是制造了被抛弃的状态,暗自苦食着其中的痛苦,但这可以获得“被找到”以后的满足和幸福。 走迷宫 小时候,孩子们人手一个的玩具就是迷宫了;一个方形的盒子里有一个复杂的地形,通过摇晃使一个弹珠通过层层迷一样的路,经历无数次失败的痛苦,最终到达迷宫的中心,获得满足。这让我们苦苦寻找的,迷宫中心的秘密是什么? 说到这,我想到今年的神剧《西部世界》。
西部世界由福特和阿诺德创建,是一个巨型的以西部世界为主题的成人乐园,提供给游客暴力、性的满足。西部世界的接待员都是机器人,每个接待员都有设定好的剧情,这是属于他们的命运。 接待员被设置成不仅有与人类一样的外形,还有自身的情感,拥有痛苦、羞耻等等人类的感觉,这能带给游客最真实的体验。福特认为:不再去想,去忘记,是消除痛苦最好的办法。接待员们每天被游客杀死、强暴、虐待,然后被修复,记忆被清除,一切归零。第二天清晨,接待员们醒来时,有着迎接新生活的美好心情,却不自知,他们正在重复着同样的生活。 机器人更新换代,阿诺德最早加入的功能对他们的影响愈发明显:冥思;接待员们曾经被消除的记忆开始闪回,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现在的新生活似乎是以前经历的重复。随着冥思功能的强发展,接待员们开始拒绝这个让他们痛苦的世界,不再按照设定好的命运生活了。 西部世界中有一个迷宫,游客黑衣人声称这个世界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迷宫的中心。与此同时,接待员农家少女多萝西总是听到一个不知何处来的声音:找到我。 黑衣人追杀多萝西,想要找到迷宫的秘密。一路上,多萝西不断回忆起以前发生的事,这让她痛苦不堪,但这也恰恰让她明白自己从何而来。在找回这些让她痛苦的记忆后,多萝西在冥思中看到了一个坐在对面的自己,对她自己说“找到我”,最终她发现这个声音的来源是:自己的内心深处--多萝西要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到此,多萝西也就发现了迷宫深处的秘密:自我的意识。 Part-II 命 运 躲猫猫其实就是fort-da游戏:玩具丢出去又拉回来,小孩子躲起来又重新出现; 弗洛伊德发现,fort-da游戏其实在人们成年后也没有停止。我们无意识的会重复早年创伤,不断耗竭自己去创造类似的经历,再次感受与过去一样的痛苦体验。他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强迫性重复。 在游戏中,孩子寻求的是:玩具是会被拉回来的,我是会被找到的。 在生活中,我们寻求的是:我是安全的,我是被爱的,我是没有被抛弃的。但我们真正得到的却是:爱是痛苦的。 不自知中,我们看似每天迎接新生活,其实是在连续不断的强迫性重复中消耗了一生,如同《西部世界》中的机器人一样,逃不过设定好的命运。研究显示,童年遭受过虐待的孩子,41%成年后会有自虐行为。强奸受害者更可能再次被强奸。早年被虐待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被虐待。受害人变成施害人的概率也更高。 现实中常见的比如:遭受背叛,遇人不淑、经历失败,不被理解等等,可能都是一种重复...还有更多的,是你所不知道的,却又是你亲手策划的、正在经历的、此时此刻你如同机器人一般的生活。有时,你正在进行的强迫性重复甚至不是你一个人的,是你的家族甚至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创伤!精神分析中叫代际创伤,这是一个家族的命运。 痛 苦 强迫性重复就像一个迷宫游戏。 强迫性重复让人们在痛苦中轮回,受创伤的人总想逃离痛苦之地。可是,弹珠是逃不出迷宫的,越是想逃去外面,越是无法结束。这个游戏唯一的救赎是弹珠走到迷宫的中心,然后结束这个游戏。 正是逃离成就了轮回之苦,可是面对何其困难! 一方面,当人们不再置身于熟悉的创伤中时,就会无所适从。产生恐惧、空虚、焦虑等内心发“空”的感受,让离开举步维艰 另一方面,受伤的人总是处于应激状态下,久而久之习得了一整套消极的模式来面对生活。比如:往往会采用攻击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先抛弃对方来防御自己被抛弃的风险。 在各种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也时常表现的非常矛盾:既依恋对方又害怕对方走近,既讨好顺从又十分愤怒。在被过往的经验塑造的行为模式中,我们熟悉已有的伤口的味道,往往无法发展新的应对策略,一有风吹草动即刻逃入旧有的模式中。 《西部世界》中福特用了35年等待,等待机器人意识的觉醒。福特说:“想要从这里逃走,恐怕你还要经历更多的痛苦。” 正如福特在阿诺德死去的痛苦中得到的领悟,他说:“让机器人觉醒的,是痛苦。是意识到世界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的那种痛苦。”觉悟源自于苦难。 在痛苦中轮回,就是被无意识占据。苦难的深渊需要你终身一跃,不是苦难造就了你,而是你去向苦难的勇气成就了你强大的自我意识。 意识起于上帝沉默时。 团 体 团体,就是一个西部世界,一切真实与虚假都在这里上演。在生活中的强迫性重复,在这里也会重现。相同的是,你痛苦的感受。不同的是,你不用付出高昂的现实代价。
人们太善于自欺欺人,太善于在经历痛苦的一天后无奈睡去,在第二天清晨假装重新开始。装睡比醒来更容易,不需要花力气。 然而,团体不会让你撒谎。比如在生活中,你讨好、回避冲突,很难自知,更难听到相关的反馈。但你的讨好最终会在团体中呈现,你可能会否认,可能会不堪,可能会羞耻,但最终团体接纳的不是你的讨好,团体会接纳你的痛苦,因为真实的你出现了。
强迫性重复虽然会带来短暂的掌控感甚至是愉悦感,但最终是持久的无助感和失控感,无力摆脱重复的命运。 团体会给你力量。初入团体,你会怀疑和试探,这也你有机会去尝试、学习、模仿,以此获得新的应对模式。组员间形成一个个安全紧密的联结,彼此之间交织形成互相支持的网,团体将给予比单独一个人所能给予的更大的安全感。这样安全的依恋关系支持了团体中的每一个人去探索自己的生命历程,走向创伤的源头,去看自己从何而来。 而在彼此分享生命的同时,互相成为对方生命历程的见证者,这又将形成更安全更深刻的关系,为更进一步的自我探索提供了可能。最终你会发现:其实不是团体给予你力量,你就是团体力量的一部分。 安全的依恋关系让你有勇气走向自己,去细细的触摸曾经各种痛苦和复杂的感受,这些感受被语言承载着走出心中禁锢的牢笼。要离开痛苦,首先要承认自己是痛苦的;感到痛苦,才有改变的意愿;这样才有机会去面对、处理、哀悼、放下。 Part-III 门 票 薛伟:“想要改变的意愿来自于对自身痛苦的感受。” 对这句话,现在终于有些明白了,可是明白并不等于懂得。有趣的是,“知道”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道,亲历才是。正如对一个没有吃过巧克力的人来说,巧克力这三个字无法带来一丁点亲自吃下巧克力的体验一样。 现在,是你做决定的时刻了: 这有一张进入西部世界的门票,你要纵身一跃吗? ▽ 薛 伟 - - 邹 政 动 力 性 团 体 全 国 招 募 我们在全国7个城市进行招募 团体在每个体验城市进行15天 这15天将在一年中分3次进行 每次5天 每个体验城市仅招收24人 这24人,分为两个组 每组12人,轮流进行体验 无观察员 封闭、保密、深度 带 领 者
薛 伟 “听说心理研习社”发起人 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督导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督导 东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督导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文化与心理治疗学组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首批心理督导师 上海人事心理学会秘书长
邹 政 “听说心理研习社”专家咨询师 东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督导 上海外国语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督导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文化与心理治疗学组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督导师 中德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中方教师 费 用 全国统一价格 16800元/15天/人 活动价 15800元/15天/人 (不接受单独5天的报名) 费用需在2016年12月31日之前缴纳 可先预付2800元订金, 在开组前60天之前付完剩余款项 可享受活动价:15800元 ( 预付订金后,如有违约,恕不退还。) 时间;地点 备注: 7个城市中济南已满; 上海第1组已满,这是发布的是第2组的时间; 其余城市名额不多,抢票请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