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豹奴帖》 澄清堂帖本解析

 樵夫草书 2017-09-19

王羲之 《豹奴帖》 ·澄清堂帖(局部)

王溪楠

释文:羲之顿首。昨得书问,所疾尚缀缀, 既不能眠食, 深忧虑。悬吾情,至不能不委。(嫂故)不差, 豹奴晚不归家, 随彼弟向州也。前书云:至三月间到之, 何能尽情忧。足下所惠。极为慰也, 不谓也。

说起“书圣”王羲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从东晋起始,后经唐宋,直至今日,他的书法作品上到皇亲国戚,下到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古今之习书者无不将其奉为圭臬。然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更多的是体现在其行书、章草甚至是正书上,这与历代帝王之偏爱方向、长期以来大众审美的惯性等诸多因素而导致的章草书体的没落似乎不无关系。事实上,王羲之擅长章草一事在《晋书》中就已有史料记载,而我们今日所能见到的王书,无论是摹本,还是刻本,《豹奴帖》是惟一一通章草尺牍,通过此帖,人们得以从中窥见王羲之书法更加多样化的面貌,虽然此刻本不免有不尽真实之处,但鉴于其独一性,其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也是不容小觑的。

此帖共六行七十字,在《汝帖》《宝晋斋帖》《二王帖》《玉烟堂帖》等著名刻帖中皆有收刻。在《宣和书谱》中曾有所记载,但流传到元代,仅剩下前两行。宋·许开《二王帖评释》中载:“前三行曾见,真迹是绢本,赵子昂、邓善之题为《眠食帖》。”这里说到此帖为绢本,然现传世的晋人真迹如《平复帖》或是唐摹本《孔侍中帖》《快雪时晴帖》《姨母帖》等皆为纸本,故元人所见此绢本并不一定是真迹,而是临本或摹本。帖中第三行的“豹奴”乃是桓嗣,桓温从子,“豹奴”是其字。《晋书》卷七四桓彝传中有桓嗣一条记:“嗣字恭祖。少有清誉,与豁子石秀并为桓氏子侄之冠。冲既代豁西镇,诏以嗣督荆州之三郡豫州之四郡军事、建威将军、江州刺史。莅事简约,修所住斋,应作版檐,嗣命以茅代之,版付船官。转西阳、襄城二郡太守,镇夏口。后领江夏相,卒官。追赠南中郎将,谥曰靖。子胤嗣。”

读此帖,有种古意跃然纸上。章草为隶书的草写,虽在字的笔画写法上采用连笔,但结字却是独立而互不牵连的,《豹奴帖》将此特点呈现得恰到好处,在用笔上毫无拘谨之态,笔画顿挫有力,连带自然,粗细对比有着浓厚的“隶意”,结字体势古朴,通篇节奏感极强,与传世的皇象《急就章》、索靖《月仪帖》相比,似更流露着一股潇洒、自然的气息。

体育专副刊部 李斌 收

邮 编 : 71006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