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学行草书,从什么样子的帖子入手比较好

 闲情偶的 2019-12-14

最近一直有人问,初学行草书,从什么帖子入手。这是大家特别爱问的一个问题,今天我就做一个统一的回答,以后再有人问,我就直接发文章链接就好了,既详细、又省事。


一、在学习行草书之前,先弄清楚行草书的作用和特点

无论行草书,发展伊始都是源自于公文、信件,因而字字独立,方便阅读。而行草书的形成,也恰恰是汉字由象形文字转向符号文字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尤其是草书,最为明显、彻底,在战国至两汉时期形成的草法体系,几乎完全沿用至今,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书写效率。

 

马圈湾汉简中的草书,大部分的草法沿用至今

除了简化文字以外,书者还加快了书写速度,这其实就是加强了书写当中的节奏,也是行草书这类动态书体的难度所在,因为行草书的节奏比起篆、隶、楷更快,更复杂。

图一王羲之行草书《丧乱帖》的“奔”字,分三次写成,上面的“大”一次,下面的“卉”(“奔”字不从“卉”,为了表述方便暂且这么说)字分两次写就,而旁边的楷书则是分八次写就,且第一个字的书写速度从笔画质感上看明显要快很多,那么这二者的书写效率,以及通过这种速度能表达出的情感与视觉感受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行草书的一笔相当于楷书的几笔,这也使得行草的一笔要比楷书、隶书的一笔复杂得多


二、行草书技法训练的着重点和选帖的关系

从第一段的讲解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行草书训练的重点,有如下几条:

1. 写法,也就是行、草书独特固定写法的熟练应用;

2. 节奏,加强快速书写、以及在快速书写中灵活调节相对速度的能力;

3. 连贯,能够写出各种复杂提按、转折合并在一起的线条,形成字内、章法的连贯。

根据上面这三个训练重点我们可以总结出选帖的这样三个标准:

字法严谨:初学行草书的时候,不要选择这样两类帖子,第一类是字法不严谨,或者是书写过于潦草不易辨识的,如传为张旭所书的《古诗四帖》,很多字草法有问题,再就是一些简牍、残纸,多为文化水平较低的小吏所为,不堪奉为圭臬;第二类就是大草一类,由于原作者对草法熟稔,挥洒时变形极多,有时一个字像是两个字,有时几个字像一个字,初学者很容易照猫画虎,不明就里。

 《古诗四帖》中草法明显错误的“灵”

节奏感鲜明:行草书的节奏感尤为重要,很多看起来节奏感不是特别强的字帖,容易被临成楷书的连贯书写,这种问题在诸如《集字圣教序》的碑刻中,表现得极为明显,所以我并不建议初学行草书直接写碑刻,从墨色变化丰富细腻的墨迹开始更佳。

 一位网友临的《圣教序》几乎像是匀速行笔

连贯性强:行草书对于连贯性的要求极高,初学行草书很多人选择从看起来不是特别连贯的《智永千字文》或者《大字阴符经》过度,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行草书的连贯性,但它们毕竟不是行草书,行草书就是要尝试连贯书写,打破原本一笔一断的书写习惯,所以选帖的时候,不要选择那种太偏向行楷的作品。诸如赵孟頫的一些字字独立的抄经作品,陆柬之的《文赋》,我认为这种帖子作为过渡,写一写,了解一下,浅尝即止,多写写连贯性较强的手札一类作品更容易让我们了解行草书,如果非常喜欢《文赋》这类风格的东西,可以回过头来再钻研,这时的眼界不同,写起来就放得开,不然一开始弄的太规矩,会越写越拘谨。


三、摹本和写本的问题

二王是行草书取法的最高标准之一,但取法二王的墨迹,有一个问题不得不直视,就是摹本的弱点。现存的二王法书极大一部分都是双钩本,简单地说,就是用笔勾勒轮廓,填墨。纵然制作再精,也是两边都钩过,难以表达出正常书写中,由于毛笔中侧转换形成的笔画两面质感不同的状态,这对我们理解行草书,尤其是弧转笔画,造成一定困难。

图一王羲之《丧乱帖》中似乎无论怎样按压毛笔,笔画两面始终光滑,整齐,而图二《伯遠帖》(真迹写本)和图三《书谱》(真迹写本)复杂弧转处往往有一面光一面毛出现,这其实就是真迹和摹本的差别,很多人太过纠结于“中锋”即来于此,这和王羲之的水平无关,和毛笔的特性有关

四、关于鲜明的特点及其他

很多书家书法风格的形成,往往伴随着特征性笔画,比如颜真卿的“钩”和“捺”、米芾的“折”和“蟹爪钩”、黄庭坚的“律动”等等。这些特点既造就了书家本身,也约束了后来者。往往初学者对这些鲜明的特点都投入了极大的热忱,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终有一天能够熟练应用,自此便如掌握了武林至高秘笈一样,屡试不爽,每每一笔出则可获无数赞叹与带着小星星的目光。

往往这也让我们忽视了形成这些风格的本质的理解——都是调锋动作。一个书家调锋动作往往是多样性的,而我们仅仅捡着一两种特征笔画去学,学了之后猛用,越用越熟,越熟越用,逐渐就形成了固化,也越来越难扔,也会越写越俗,越工艺化。所以刚开始学习行草书,我不建议过分纠结于某些特殊的点画形态到底写的一样不一样,而是能否还原出原作者的调锋动作,用他的调锋动作指导自己的连贯书写,只要懂了动作原理,就会产生无数变化。

最后插一句,买墨迹,一定要不惜重金,对质量要求一定要高,我们对于字帖的很多误解都是由于字帖太差所形成。


五、推荐几个行草书入门的帖子

行书部分:

1. 所有有关王羲之的字帖,都可以写一段时间“写本”再来写,要对自然书写有一定认识但二王的营养不可或缺,可以掺进其它帖子同时学习,作为营养补充;

2. 所有碑刻也同上理;

3. 智永《千字文》、赵孟頫《胆巴碑》、褚遂良《阴符经》可以作为过渡,但如果不是特别喜欢,了解了基本用笔方式和连贯书写的特征即可,不必深挖,写多了反而不好。

4. 陆柬之的《文赋》、赵孟頫的《洛神赋》、杨凝式《韭花贴》这一类作品,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性不够,但单字基本都是行书的感觉,可以作为初学范本,但也不要一直盯着写,要参杂一些手札,连通字与字之间的气脉。

5. 宋四家和赵孟頫的手札,可以作为临写对象,对初学者来说,赵孟頫最简单,米芾最难,因为米芾写字很快,意外效果多。还有一些范本不错,但不太受关注;

①传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这件作品极为精彩,但好的印本不多,字数也少,而且习气不重,可以用来参杂着字字独立的那种帖子写,和什么都挺搭。

②李建中的《土母帖》这类作品,很厚重,可以作为练笔,习气也不重。

③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这些日本名家的作品,实际也很好,可以拿来没事写写。

④宋代皇帝的字都不错,习气也不重,尤其是高宗给岳飞写的手敕。

⑤喜欢写大字的可以关注一下唐玄宗《鶺鴒颂》,那件作品大气厚重。

6. 关于颜真卿的行书,我看得多,写的不多,至于怎么深挖,等我研究了再讲,这里就不乱说了。

草书部分:

1. 第一、第二条同行书,草书里面插一嘴,《游目帖》、《秋月帖》、《都下帖》是临本,但《游目帖》好的印本几乎没有,市面上的都五毛特效,但是这三个帖子难度不大,水准也不是很高,想来是临本的缘故,推荐买台湾的故宫法书新编。

2. 大草最好放在小草之后去写。

3. 智永、赵孟頫等的草书千字文,可以作为基础的识草和笔法训练,也不能写太久,不够连贯。

4. 推荐一个无上经典入门法帖《书谱》,这个帖子集所有优点于一身,对于初学者来说,几乎没缺点。

5. 草书的始祖,章草可以多写写,宋克、赵孟頫、黄象,都有章草作品传世,唐人写经的章草也很厚重,但是总感觉缺点啥,传为隋代的《出师颂》其实也是草书写经体的路子。《平复帖》气息十分高古,但是比较难写,需要找个老师先解释一遍草法。

6. 最后说一句,宋四家中,米芾的小草极为精彩,直承晋人,写《大观帖》、《十七帖》之前应该写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