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孤独? 有人说,孤独就是“森林里有一群鸟,它们是灰色的,其中有一只,它也是灰色的。” 身处熙攘人群中的时候,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察过这种离群的孤独感,它让人感到不自在,彷徨失措,只想尽快逃离。我们害怕孤独,因为没人教会我们面对自我的方法。 而台湾有一位老者,用他从容的人生哲学悠然告诉我们:人生来孤独,孤独是一种福气。 他是蒋勋,林青霞“唯一的偶像”,融会贯通文学、艺术、美学之大家,“台湾风流人物”。多年来,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在台湾有着巨大的威信和影响力。 青少年时期的蒋勋意识到华人社会里紧密的家族关系,家庭的捆绑,开始想要逃离,所以他开始思考“孤独”两个字。他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创造了孤独美学,通过对六种“孤独”的描述,蒋勋最终得出“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的结论。 因此,我们为你邀请这样一个洒脱、从容又阅历丰富的老者,在试图透彻的理解孤独之美后,把《孤独六讲》讲给你听。 ▼ 孤独让你有机会面对自己 在蒋勋看来,孤独是一种境界,是一个能让我们好好面对自己的机会。因为在快节奏富媒体的时代里,人们已经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只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里的话丢出去,却无法和自己对谈。 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我们在思考中所进行的活动,我们对某件事或是某种时刻的感受,我们是否仔细的琢磨过原因呢? 其实我们都缺乏对自己的了解,我们以为知道自己的好恶就算是了解自己了,但是仅仅是知道自己的好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知道我们的好恶的来源。 为什么我会这么想?为什么我会这样?当我们能解答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才能称得上了解自我,而只有在了解自我之后,才能知道自我当中存在什么问题,自我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 寂寞让人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孤独,其实并不是,大概只是寂寞。 寂寞与孤独的表现形式虽然都一样——一种离群的感觉,然而无论从心理感受,还是从人对离群的反应来看,都截然不同。 寂寞,等于向外寻求回应而不能,就觉得这个世界再没能回应。孤独,等于不向外寻求回应而反观自身,向内寻求回应而圆满。 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 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这个“独”,李白也用过,在《月下独酌》里,他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一种很自豪的孤独,他不需要有人陪他喝酒,唯有孤独才是圆满的。又好比你面对汪洋大海或是登山到了顶峰,会产生一种“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感觉,没有任何事情会打扰,那是一种很圆满的状态。 当人不再惧怕直面孤单,而是坦然地安于孤单,那么他也就懂得了尊重孤单,学会了将孤单视为生活之友,而当他在善意地感受孤单的同时,他已然成长为享受孤独的思想者。 就像一个老者在嘈杂的房间的一角静静地写字、画画、凝视着鱼缸中的鱼,心无杂念,旁若无人,那是一种将散轶于外部事物之中的眼光引回内心世界的专心致志,那是一份心境和平的自给自足、清明安和而无所外求的怡然自得。 如果是一个寂寞的人,他怎么可能觉得快乐?他总是觉得没人理解自己,没人看到自己,没人关心自己,自己因没有关注似乎不曾存在,因而内心悲凉。他们悲凉的原因是因为,他忘了当这个世界没有别的人的时候,至少还有一个自己存在。 所以蒋勋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孤独就是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直面自己的灵魂,如何过从容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