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寻白居易(18)宣城独咏窗中岫

 君子养源 2017-09-19

追寻白居易(18)宣城独咏窗中岫

4月29日2:50,慢腾腾的列车像一头老牛气喘嘘嘘的终于挪到了宣城。灰暗的灯光,影影绰绰的车站,若隐若现的街道,朦朦胧胧的建筑,再加上似睡非睡的情绪,使人想到当年的宣城“高考移民”白居易,穿越历史的迷雾,回到贞元十五年(799年),。

初春,春寒料峭。宣州城外的官道上,走来了身着布衣、风尘仆仆的青年白居易。他身形消瘦,满脸疲惫,来到城楼下,抬头看看崔嵬的城楼上硕大的“宣州”二字,便迈步向城内走去。 

和兵连祸结的故里新郑不同,宣城一派繁华景像。街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楼宇房舍倚陵阳山而建,高低错落,鳞次栉比,街市上“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车水马龙,好不热闹。白居易穿街过巷,来到叔父白季康(时任宣州溧水县令)府上。

在叔父季康的引介下,白居易很快就带着大哥幼文的书信和自己的诗作,拜见了以御史中丞观察宣歙池三州的崔衍。崔衍很赏识他的才华,对他很器重,于是白居易便寓居于宣城。崔衍早年与幼文有旧,对其胞弟居易的诗名早有耳闻。他读罢白居易的诗稿,便欣然同意让他参加当年宣州的乡贡考试。 

白居易在宣城住下,准备应试,每天“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温书诵诗的闲暇,攀登敬亭山,游览宛溪,泛舟南漪湖,一则观赏湖光山色,再则追踪谢、李遗迹。他还深入民间,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写有《南湖春早》、《南湖晚秋》等诗篇。期间,他与同在宣城的杨虞卿结为至交。杨虞卿(?—835),字师皋,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元和五年登进士第,又中博学宏词科,授校书郎,擢监察御史。牛僧孺、 李宗闵辅政,引为弘文馆学士、给事中,号为党魁。历工部侍郎、京兆尹,贬虔州司户卒。《全唐诗》仅存诗一首,《过小妓英英墓》:

        萧晨骑马出皇都,闻说埋冤在路隅。

        别我已为泉下土,思君犹似掌中珠。

        四弦品柱声初绝,三尺孤坟草已枯。

        兰质蕙心何所在,焉知过者是狂夫。 

转眼到了乡贡考试的日子,试题是《射中正鹄赋》和《窗中列远岫诗》,诗题出自谢脁《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中的名句“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白居易在洁白的宣纸上留下了这样的诗篇: 

    天静秋山好,窗开晓翠通。

    遥怜峰窈窕,不隔竹朦胧。

    万点当虚室,千重叠远空。

    列檐攒秀气,缘隙助清风。

    碧爱新晴后,明宜反照中。 

    宣城郡斋在,望与古时同。 

    这首诗造语玲珑、意境悠远,很得崔衍赏识。后来有人将它与盛唐诗人祖咏的名作《终南望余雪》称为科场诗作里的“双璧”。凭着出色的才华,白居易顺利地通过了乡贡考试,被破格选为宣州“乡贡”,获得了去长安参加省试的资格。贞元十六年二月(800年),白居易参加了由中书舍人高郢主持的进士考试,高中第四名,同时及第的郑愈等十七人中,二十九岁的白居易年龄最小,所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贞元十六年秋,春风得意的白居易又来到宣城,专程拜谢崔衍的贡举之恩,在《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崔中丞》中,白居易写道:身忝乡人荐,名因国士谁。提携增善价,拂试长妍姿……白居易还游览了宣城附近的一些地方,曾在采石(当时属宣州)留有《吊李白墓》一诗。

一年后,白居易为安葬客死宣城的堂兄白逸再一次来到宣城,并作有《祭乌江十五兄文》,当年秋即返回洛阳家中。贞元十六年初,老诗人顾况曾漫游宣城,遗憾的是两人未在宣城重逢,否则诗城宣城又将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到长安,白居易接连参加了拔萃科考试和“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的制举考试(唐制,天子亲自考试名为制举),都奏凯而归,入为翰林学士。“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 

    宣城是白居易一生的重要转折地,所以他步入仕途以后,仍对宣城念念不忘。这种深厚的眷恋之情,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表现:郎署回翔何水部,江湖留滞谢宣城(《和梦得》);履道凄凉新第宅,宣城零落旧笙歌(《与梦得偶同到敦诗宅,感而题壁》);宣城独咏窗中岫,柳恽单题汀上蘋(《送刘郎中赴任苏州》)。 

    多年后,白居易以宣城贡品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红线毯》、《紫毫笔》,收在他的《新乐府》中: 

    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於蓝,织作披 香殿上毯。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路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红线毯》) 

    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毫虽轻,功甚重,管勒工名充岁贡,君兮臣兮勿轻用。勿轻用,将何如?原赐东西府御史,愿颁左右台起居。搦管趋入黄金阙,抽毫立在白玉除。臣有奸邪正衙奏,君有动言直笔书。起居郎,侍御史,尔知紫毫不易致。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慎勿空将弹失仪,慎勿空将录制词。(《紫毫笔》) 

    即使是从上面两首讽谕诗中,我们仍然不难读出诗人对宣城物产的赞美之情和对宣城百姓的深情厚意。对自己一生仕途的扬帆之地——宣城,白居易始终怀着一份特殊的情愫。 

在离开宣城三十九年后,当早已名满天下的白居易收到当时的宣歙观察使崔龟从从敬亭山下寄来的诗稿后,仍一往情深地吟道:

  谢玄晖殁吟声寝,郡阁寥寥笔砚闲。

  无复新诗题壁上,虚教远岫列窗间。

  忽惊歌雪今朝至,必恐文星昨夜还。

  再喜宣城章句动,飞觞遥贺敬亭山(《宣州崔大夫阁老忽以近诗数十首见

   示吟讽之下…寄赠郡斋》)。

   车子又动了起来,电杆、车站、街道、灯光……宣城在我们的视野中慢慢模糊,宣城的白居易也慢慢地从我们的思绪中由清晰到模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