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淳熙丙申至日, 予过维扬。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 夜雪初霁, 荠麦弥望。 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 入其城, 则四顾萧条, 寒水自碧, 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 暮色渐起, 戍角悲吟。 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 予怀怆然, 感慨今昔, 因自度此曲。 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 千岩老人以为有 “黍离” 之悲也。 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一样的凄凉悲怆感。 散译 淮左名都, 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 竹西佳处, 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 解鞍少驻初程。 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 过春风十里。 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 尽荠麦青青。 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 自胡马窥江去后, 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 废池乔木, 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 犹厌言兵。 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 渐黄昏, 清角吹寒。 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已吹响, 都在空城。 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杜郎俊赏, 杜牧曾以优美的诗句把你赞赏, 算而今、 重到须惊。 倘若今天重游故地,也会为它的衰落惊愕不已。 纵豆蔻词工, 尽管他豆蔻词写的生动, 青楼梦好, 请楼之词千古流传, 难赋深情。 也难以在写出那样的名句。 二十四桥仍在, 二十四桥仍然存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水波中荡漾着月亮的倒影,却只剩寂静凝固在它的四周。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年复一年不知为谁而尽显风流呢! 解读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旧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 1.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2.至日:冬至。3.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4.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弥望:满眼。5.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6.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7.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8.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9.名都,著名的都会。10.解(xiè)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11.初程,初段行程。12.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13.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14.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15.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16.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17.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18.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19.青楼:妓院。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20.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21.红药: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 |
|
来自: 昵称11568413 > 《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