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的调剂你服不服

 我的书海601 2017-09-19

“如果我上不了北大,北大的教室里有一个位子会一直空着;如果我上不了清华,清华校园里有一块园子会永远荒芜。”看到这句话,你一定会哑然失笑,谁这么狂妄,简直是斗胆包天!你以为你是谁呀?

息怒息怒,稍安毋躁。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我上高中时老班的名言。

我上的高中是我们省的重点高中,那里聚集了全市最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最优秀的老师,当然还有最优秀的学生。从我跨进这所中学的第一天起,耳边就不断听到这句励志名言。初闻,跟你一样惊讶,慢慢地就信以为真了,因为学校的墙报栏上,张贴的永远是考上北大清华的师哥师姐的照片,仿佛我们上这所高中的目的只有一个,别无选择。

当然,说归说,大家心里都明白,每年能上北大清华的就那么十几个,大部分人的目标还是很现实,只要能上一本就行。

按我当年中考时的状况,高考时能上一本线都很悬乎,可是在老班的这句名言激励下,我的成绩一路狂奔,到最后临冲刺前,名次居然杀进了文科班的前十强。此时,我便把目标定在了人大的经济专业。可是在老妈眼里,我“太谦虚了”,因为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我就是一匹“黑马”,北大清华单等着我去冲刺了。

为了给我鼓劲,老妈还利用休息日,百忙中抽出宝贵的一天,专门陪我去北京“朝圣”,让我穿上文化衫,在北大和清华的标志性大门前,各照了一张像。妈妈的理论很奇特,照了这两张相,考试的时候就会增添几分把握。

然而我心里清楚自己的分量,名次虽然进了包围圈,但与北大清华还有一定的距离,因为年级前三名的成绩一直是遥遥领先,每次模拟考试,他们都高出我二、三十分,而后面我们几个人的成绩则是相差无几,名次也是上下浮动,按往年的经验,如果报人大的话倒是胜券稳操。可是,高考结束后,听说他们几个人都报了北大清华,我就动心了,他们敢报,我为什么不敢报,谁也不比谁差多少。古人说:“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予乃不能是?”再加上我妈妈也给我打气:“去年老张家的儿子上了清华,看把他们美的,老两口包了一辆车去报到;今年你要真能上了北大,开学时我和你爸就坐飞机去送你。”听听,我还能退缩吗?

于是,我把志愿定在了北大,谁都知道,与清华相比,北大的文科实力要强一些,专业门类也多一些,而两校的提档分数却不相上下。

可是,没想到,投档成绩一出来,我就找不着北了,我只比它高出1分,那感觉就仿佛是站在了悬崖边上,一不小心就会掉进万丈深渊。因为别的学校调档比例是1:1,而北大的比例是1:1.05。知道这一结果的那一刻,我就已经做好了复读的准备。

一天晚上,家里的电话响了,是个陌生的号码,我疑惑地抓起来,听到的竟然是一个异常亲切的声音:“请问是XX同学家吗?我是北京大学的。”

天哪,该不会听错吧?

“你非常想上北大吗?”

这还用问吗?我忙不叠地回应“当然当然”,声音都有点变调了。

“那好,根据你的分数,我们准备把你从经济类调剂到哲学专业,你同意吗?”

啊?哲学!我可从来没想过去学这个专业呀!我犹豫了。妈妈在旁边则说,“同意同意,只要能上北大就行,快答应啊!”

北大的老师挺善解人意:“你们商量一下再定吧,不过时间很紧,过一会儿你们给我回话。”

放下电话,我立刻陷入了妈妈的欢呼声中,“我儿子终于考上北大了!儿啊,还犹豫什么,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管它什么专业呢,先进了北大再说,进去后不满意,不是还可以换专业嘛!再说了,你也可以辅修第二专业呀!”

在妈妈期盼的目光中,我拿起了电话。

去北京报到的第一天,我就四处向人打听转专业的事,结果令我非常失望,虽然学校有转系的政策,但却有严格的规定,除了需要参加各种考评外,最关键的一条是,你想去的那个系具有扩容的空间。

开学后没几天,我们宿舍的几个哥们都熟了,互相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我们六个人中有五个都是调剂过来的,只有一个哥们说是自愿报的哲学,因为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就对宗教感兴趣。

转系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我只能呆在这里老老实实做学问。辅导员老师第一堂课就告诉我们,哲学系培养的是政治家和思想家,每年的保研率和考研率是最高的。他一遍又一遍地告诫我们,兴趣和爱好是可以培养的,一定要学一行爱一行。

我又想起了高中时老班的那句名言:“如果我上不了北大,北大的教室里有一个位子会一直空着。”我想,如果此时我要是退学的话,恐怕哲学系的这个位子真的要一直空着了。

吕老师提醒

1.名校,是万千考生仰望的灯塔,是无数家长精神的家园。名校之所以是名校,就是因为它竖立了我们这个社会中知识与成功的标杆,因此才被人们奉为一种价值标准和心灵归宿。

但是,名校的数量毕竟有限,如果大家都能上名校,那名校恐怕也就不成其为名校了。所以,最终我们绝大部分考生上的还是与自己分数匹配的一般院校。

然而有一部分考生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为了挤进名牌大学而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屈就于自己不喜爱、不擅长的专业。这种盲目地追求名牌大学的行为其实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能考进名牌大学当然是好事,但完全从牌子出发,不考虑专业因素,则是极不明智的。要知道,名校并不是成功的保证书。未来生活给一个人的最后审判,最终是依据你的能力而不是你的牌子。牌子是表面上的虚名,专业才是实质上的本领。任何单位在用人时都不会愚蠢到只问学校而不管专业和能力的地步。我们考进大学不是为了听到别人的几句恭维话,而是要为将来从事某项职业作准备。要多从未来着眼,不可为图慕虚名而葬送了自己的未来。

只要你是一个优秀的人,身上的衣服再光鲜,也只是一种陪衬。在人生的战场上,高考只是一场战斗,而你的一生,则是一场永无止息的战争。

2.以该考生的实力,除了北大清华,其他名牌大学他都可以从从容容地去挑选,可是当他看到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同学都报了北大清华以后,攀比心理便油然而升:他能报,我也能报!而且第一专业志愿填的还是北大最热门的经济学。尽管他踩着钢丝迈进了北大的校门,但却被调剂到了他认为“最差的哲学专业”。其实,人大的经济学专业一点也不比北大差,由于陡然滋生的攀比心理而与心仪已久的学校和专业擦肩而过实在是不明智的选择。

人生在世,明白自己需要什么,那只是本能;而明白自己不需要什么,这才是明智。无论追求什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俗话说: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他人的天堂,自己的地狱。人在旅途,如果总是一味地羡慕别人的风光,盲目地攀比别人的幸福,站着的羡慕坐着的,坐着的羡慕躺着的,而躺着的又羡慕睡着的,其结果往往会迷失了自己和自己的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