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星关区取名始末

 jigucun 2017-09-19
      撤地设市在即,撤市建区已定。近日,国务院下发国函[2011]130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毕节地区设立地级毕节市;原县级毕节市的行政区域为七星关区。从此,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关于七星关的历史沿革及地理位置,徐发贵先生的《从历史中走来的七星关区》和周遵鹏先生的《七星关史略》都有较为全面的介绍,笔者不再重复,总的说来,七星关和毕节相比,前者成名更早,文化底蕴更深厚。

  撤地设市,无可厚非,然而,撤销县级毕节市,设立七星关区,议论颇多,因此,笔者有义务和责任将取名七星关区的经过公诸于众,让七星关区从历史中走来,并希望其一路高歌猛进,同毕节试验区一道走向辉煌。

  首先,关于撤地设市建区的程序,取名原则和条件。

  从2010年8月以来,地委、行署有关领导召集地、市民政部门及有关文化人士(本人也滥竽充数)举行会议,直奔主题就是给撤销县级毕节市后为其定区名。取名的程序是由市民政局牵头,经市委、市政府广泛征求意见后报地区民政局,又由地区民政局上报地委、行署,经地委、行署领导审定后上报省民政厅和省人民政府,再由省政府上报国家民政部,然后报经国务院批复。在层层上报过程中,各级领导召集会议多次,反复征求各方意见,并不辞辛劳下贵阳上北京,多方协调,多次争取……七星关区,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

  关于取名的原则和条件:1、国务院只做减法不做加法。也就是说,撤毕节市不能建两个行政区域,建地级毕节市后,原毕节市不能沿用,不能称县,只能称“区”;2、不能用著名人士或高级领导人的名字命名;3、名字不能与外省的市、县、区名相重复;4、文化底蕴深厚,有象征意义。基于上述几点,区名着实难取。所以,直到现在人们议论或比较满意的碧阳、天河、翠屏、灵峰、文笔、文峰、百花山、北镇关、常禧、七星等区名因与外省名字重复或文化底蕴不深厚而没有用上,只能是遗憾了。

  通过综合对比、兼顾各方意见和建议,最终选定七星关、灵峰等五个区名报经地委、行署领导审定,并明确谁人提出的区名,由谁搜集、整理、撰写有关资料(七星关的资料由本人和肖家仲先生撰写)。谁也没有料到“她”居然创造了历史,开辟了新的时代。

  其次,为何取名七星关区?言归正传,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七星关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2、名传古今。七星关位于本区杨家湾境内,与赫章隔七星河相望,鸡犬相闻。七星关与遵义的“娄山关”,盘县的“胜景关”并称贵州“三大名关”。

  3、文化底蕴深厚。三国时孔明在此祭点七星灯乞求上苍佑其早日平定南方统一中原恢复汉室;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颖川侯征南大将军傅友德率30万大军平定西南,在七星关一带与元军和芒部土司大战数月,夺取七星关要隘,后命周必贤为守御千户所指挥,扼守七星关。次年便修七星关城……

  4、红色文化厚重。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在贺龙、肖克将军的率领下,在七星关与杨正荣、朱益斋等国民党地下武装进行殊死战斗,击溃了地下武装的多次进攻……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夏曦在此渡河溺水牺牲,至今,七星河畔尚有夏曦纪念碑为证。

  5、冠名“七星关”,大气磅礴、雄壮有力。

  6、“七星”与“齐心”谐音,象征着全区百万各族人民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齐心协力强区升位推进历史新跨越,打造“贵州金三角,再创毕节试验区”中心试验田辉煌,让七星关区冲出贵州走向世界走向灿烂的明天。

  并非画蛇添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文化人士”议论纷纷,说“七星关”字数偏多,大多用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曰有“七星”即可,不应加“关”,也有人说七星关边远,闭塞,荒凉……实际上,字数并不多,黑龙江、张家界、三门峡、六盘水、燕子口、长春堡……不也是三个字么?说她边远闭塞,那是我们的认识离七星关较远,知之甚少;而有“七星”不加“关”则显得通俗、小气,过于正统了。当然,七星关区这一名称也并非恰到好处,因四个字皆为平声字,用普通话读起来不能朗朗上口,抑扬顿挫。

  对于七星关,关心甚好,空论宜少,发展更妙。


来源/毕节日报    作者/张贵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