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牢骚满腹,不如奋力向前!

 秦岭之尖 2017-09-20

壹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面对困难挫折,有人激流勇进、谈笑风生,有人沉浸痛苦,牢骚不断。

牢骚是什么?是心中的一种怨气。为什么怨气丛生呢?归根到底是自己无能,却还抱怨命运无常,现实欺我。

贰 

曾国藩正是在看到弟弟们的这种心态,所以给远在家乡的弟弟们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家书。家书的背景源于弟弟们在求取功名时遇到诸多不顺,常有怨言。曾国藩这封家书可以说非常及时,落榜失意的弟弟们确实需要这种过来人的引导、规劝。

在给诸弟的家书中写道:

温弟天分,本甲于诸弟, 惟牢骚太多,性情太懒,前在京华,不好看书,又不作文,余即心甚忧之。近闻还家后, 亦复牢骚如常,或数月不搦管为文。吾家之无人继起,诸弟犹可稍宽其责,温弟则实自弃,不昨尽诿其咎于命运。吾尝见朋友不中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如吴(木云)台凌荻舟之流,指不胜屈。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

大意是说,温弟的天分都强于你们,惟独平日牢骚太多,太过懒散,以前在北京就不喜欢看书写文章。听说回到老家后,还是经常发牢骚,有时连续几个月笔都不拿。我们家之所以不能诗书传家,各位弟弟的责任较轻,温弟实在是自暴自弃,不能把责任说成是命运的安排。

我常常看见朋友中牢骚太多的人,到后来人变得抑郁难为。因为无故而埋怨上天,则上天必不答应,无故而怨恨别人,则别人必不服。人要有自我约束能力,多检查自己的不足,每当要发牢骚时,必须进行自我反省。“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省: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

叁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苏东坡也曾说:“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肆 

还有一个人,可以说所挟持者甚大,其志甚远。这就是罗泽南。

曾国荃的老师罗泽南从不怨天尤人。

罗泽南少时家里可谓家徒四壁,在十几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又去世了。此后的十年里,他的兄嫂、祖父和三个儿子在内的9位亲人都相继趋势。妻子悲伤过度,两眼失明,疾病缠身。罗泽南自己也多有疾病,腰背酸痛不休,由于家贫,又不能买药给自己治病。

家中的悲惨遭遇,罗泽南自然心痛万分。他在《殇侄殇子哀辞》一文中写下:“恍恍惚惚,迷迷离离,是血是泪,终莫能辨。呜呼痛哉,呜呼痛哉!”然而,罗泽南并没有怨天尤人,他坚持一面教书谋生,一面夜以继日地苦读,最终收获了成功。

曾国藩称赞罗泽南是“不忧门庭之多故”,“而忧所学不能拔俗而入圣”。面对不幸,罗泽南选择的不是埋怨上天的不公,而是积极向上,发奋刻苦,自强不息。上天不负有心人,罗泽南的努力使他赢得了包括曾国藩在内的广大读书人的尊重。也正因为罗泽南的不俗,因此曾国藩虽然远在京城,却一再叮嘱弟弟曾国华、曾国荃前去拜罗泽南为师。

咸丰三年(1853年),罗泽南与曾国藩共同募兵成立湘军。后人称其为“湘军之父”。他的部下大多是湖南的书生。不久,太平军围攻南昌,他初涉沙场,带领刚刚组建的湘军与太平军恶战,虽战死多人,但是解了南昌之围。后来罗泽南又率领湘军浇灭了太平军千余人,得胜归来,湘军的威名开始远播,罗泽南也成为湘军名将。

伍 

假设罗泽南在家庭的不幸面前,沉浸于不幸,进而怨天尤人,那么他也就不会奋力向前,更无法得到日后的成就。因此,牢骚满腹,不如奋力向前,这是罗泽南、曾国藩的人生哲学,也是曾国藩告诉弟弟和子侄们的成功哲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