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院士讲科学》,该书由《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总策划,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我们常常用科学常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但这些约定俗成的常识、课本里呈现的知识,真的永远正确吗? 人类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本身就受到时间、空间、条件以及自身知识的局限性而影响对外部的判断,这种认知常常是不完善的。毫不夸张的说是永远都不完善的,不断发展的。 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 他的观点是:化学元素由原子构成,原子是一切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 原子论对19世纪初的科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但在今天看来,道尔顿的原子论也有局限性,就是“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但其实原子在物理状态中是可以分割的。 我们并不能据此说原子论就不是科学理论了,它只是代表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类对物质结构的一种认识。而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当时的科学常识被一次次的推翻和重建。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学术研究的时候,都不要迷信前人的结论。写入教科书中的科学理论也有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只是前人研究结果的总结,随时有可能被更新的发现弥补甚至推翻。 任何一门学科,随着技术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而以往的常识被一点点推翻。
|
|
来自: 漫步之心情 > 《A推荐★红学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