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高血压残余风险 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一滴水12345 2017-09-20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高血压患者都有这样的疑问:明明血压控制得很好,为什么还是容易患心血管疾病呢?“很多高血压患者即使降压达标,仍存在残余风险,其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高于正常人群。”近期,在第十一届钱江心血管病会议上,丽水市中心医院韦铁民教授指出,高血压残余风险的发生原因较多,在诊治高血压时应予以筛查和重视,并进行综合管理。

 

血压升高 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高血压一般起病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被人们称为“沉默的杀手“。表面上看,高血压像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实际上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每增加20mmHg或舒张压增加10mmHg,发生致死性冠脉事件的风险会增加1倍;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相对发病危险会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相对发病危险增加46%

  

而降压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并且,降压达标后心血管风险下降得更多。

 

高血压残余风险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患者降压达标后,是否就能使其心血管疾病风险降至正常人群的水平呢?

  

韦铁民教授指出,研究显示,很多高血压患者降压达标后心血管疾病风险仍高于正常人群。还有研究显示,即使降压达标,心血管事件风险比血压正常者仍高出1倍多。“这是高血压残余风险在作怪。“

  

那么,高血压患者降压达标后,为何仍存在残余风险呢?


“降压达标后,仍存在残余心血管事件风险可能的原因大致有四个。”韦铁民教授说。

  

原因一,患者在被诊断为高血压前,心脑血管就已发生损害。


2005年美国高血压学会提出,心脏、血管生理功能及重塑,肾脏、脑组织损伤这些亚临床或临床表现,可能发生在血压升高之前,当出现持续的高血压时,表明患者已经出现了不可逆的靶器官结构和功能受损。

  

原因二,血压没有“真正意义”的达标。患者可能没有关注清晨血压(清晨醒后1h内,服药前、早餐前的家庭血压测量结果或动态血压监测的起床后2h或早晨6点至10点间的血压)和夜间血压(晚上10点至次日6点的血压)。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夜间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在高血压甚至诊室血压达标的患者中普遍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很难评估血压是否将至正常水平。

  

原因三,高血压一旦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就已开始启动,并持续进展。


调查发现,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于血压正常人群。而且,高血压伴随的动脉粥样硬化等不良事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将无法逆转。

  

原因四,高血压以外同时还有许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未被控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而高血压常伴有其他危险因素会进一步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降低高血压残余风险有良方


弄清高血压残余风险及其原因后,首要问题就是要想办法降低残余风险。对此,韦铁民教授提出了四个策略。

  

策略一,积极发现并纠正引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缺少运动等;积极对高血压前期进行适当处理。

  

策略二,注意随访和监测,尽量使用动态血压评估控制情况,使血压真正意义的达标。同时,注意关注清晨和夜间血压。

  

策略三,进行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

  

策略四,综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建议,积极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适当运动、低盐低脂饮食;降压的同时,重视血脂、血糖等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筛查和治疗;重视抗血小板治疗,推荐降压+降脂、降糖+抗血小板的综合干预治疗法。

  

其中,着重强调患者应重视血糖管理。这是由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的糖代谢异常流行趋势非常严重,但多数患者未能明确诊断。而且,这些患者餐后高血糖占比较高,仅通过空腹血糖检测较难发现。建议,高血压患者不管空腹血糖如何,都应常规做糖耐量检查,早期发现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并及时治疗。

  

此外,阿斯匹林在降压治疗的基础上,能进一步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本报记者 谢文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