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星关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突围”

 jigucun 2017-09-20
      在灿若星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里,七星关区自有其厚重的一页。

  七星关区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青场镇老鸦洞等地的古人类活动遗址,记录了这块热土上古人类的繁衍生息,烙印下七星关区在旧石器时代有过的文明;本属贵州三大名关之一的七星关,记载着七星关区从大汉王朝至今的战略要隘地位,留下了诸葛亮、傅友德、奢香夫人、杨慎等历史文化人物的遗踪;层台古卫城和大屯土司庄园等遗迹,展示了七星关区曾经厚重的屯堡文化和土司文化,注释着七星关区历史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鸡鸣三省”等革命旧址,更让七星关区享有“三省红都”的美誉,见证着这块土地上星星之火的燎原态势。

  七星关区丰富多彩的民俗资源同样耀眼夺目。花灯、龙灯、年戏、灯会等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彰显出七星关区民俗活动的多姿多彩;苗族跳花坡、彝族敬酒歌、白族“三道茶”等民俗以及苗族的蜡染、刺绣、农民画,彝族的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各族人民的酿酒工艺、饮食文化、手工制作等,展现出一幅幅独具民族特色的绚丽画卷。

  这些是组成七星关区文化的重要构件,让这方人民有了文化的自信。然而,如何保护、发掘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也成为建设发展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就此而言,弘扬七星关区文化的重要意义,绝非是简单的“复古”或翻“先人”的底子,而更在于依托红色文化、土司文化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让七星关区在“内”可以增长自信,在“外”可以引得关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而民族民间文化同样是七星关区文化内容里的亮丽风景,让民族民间文化成为打造旅游精品线的亮点与特色,这是一条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好路子。

  其实,无论是历史遗存、红色遗迹,还是民间艺术、民风民俗,都彰显出七星关区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民族文化的多彩以及这方人民的文化自信;也无论是政治、经济发展之中总结出的经验,还是在践行“三大主题”过程中的提炼的理论,都渗透了文化的新思路、新内涵。

  七星关区的文化的发展有一个思考、探索、实践、升华的过程。就七星关区目前的现状来看,在20多年的试验区建设进程中,七星关区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如果放眼外界,我们的文化底气又在哪里?缩小范围,与周边比较,看看别人的优势和成功之处,例如相对成熟的水西文化、夜郎文化等,我们也会找到自身的不足。对文化事业的多方投入,对文化工作者的大力扶持,对文化宣传的高度重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尤其在撤地设市,原县级毕节市更名为七星关区之后,我们更应积极思考、多方探索城市定位及文化发展的诸多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文化是软实力。在一连串的经济数字背后,如果没有文化作为支撑,是缺乏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的。没有文化装修的经济大厦充其量只是一座毛坯房,而政府和人民有责任当好经济大厦里的文化装修工。尤其在国家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城市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给城市产业添加新内容,注入新活力,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七星关区的文化发展面临着的必将是“突围”的抉择,这是刻不容缓的。如何保护、发掘、弘扬历史文化及传统文化?如何挑战新经济,发展好文化产业?如何让文化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这些问题意义深远。

  以往的说法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我们面临的则是“为文化搭台,让文化也唱出经济大戏”的新课题,只有研究好、发展好、巩固好这个课题,七星关区文化的“突围”才不至于落空。例如:七星关区有其深厚的土司文化,大屯的土司庄园里曾经走出五个著名的诗人,末代土司、诗人余达父的传奇人生更让土司庄园蒙上神秘色彩,厚重的土司文化不仅仅是水西文化的延续,更是七星关区文化的重要代言。如果将土司文化深度发掘,组织创作团队写出一部土司的历史剧,然后拍出一部像《奢香夫人》一样极具影响力的电视剧,这对宣传、展示七星关,提升七星关城市品位大有助益。

  事实证明,七星关区人民有足够的文化自信,而文化“突围”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会永葆生机,我们的自信才会持续久远!


(文化·理论    来源/毕节日报    作者/杨春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