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古三十六字母

 johnney908 2017-09-20

 “三十六字母”相传为唐朝僧人守温所创,故又称为“守温三十六字母”。 不过根据现在的研究,“三十六字母”并不合于唐朝的声类,另外,守温的著述残卷也已经被发现,上面只记述了三十个字母,而且和“三十六字母”有很多的不同。因此“守温三十六字母”当出于后人的伪托。至于“三十六字母”究竟何人所创,至今未有定论。

“三十六字母”如下:

帮滂并明 非敷奉微

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精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见溪群疑

晓匣影喻

日来

请注意,这里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六行并不是随意的。中国古代的音韵学者在提及声类时,一般将其分为五类,即唇,舌,齿,牙,喉。这大体说的是发音部位,不过,也有一些其它的音素在里面。为什么要分为五类
呢?这个是因为音韵学家非要把它和五音商,宫,角,徵,羽什么的牵扯 起来,此例一开,后来什么不搭界的东西都凑了上来,什么五行金木水火 土,四方东西南北中,五脏肝脾心肺肾。。。。。这个也是音韵学令人敬
而远之的元音之一。当然,我们今天掌握了现代语言学的知识,对于这些概念就可以有更清楚的了解,而不必纠缠于古人的文字游戏中了。

“三十六字母”的第一行“帮滂并明,非敷奉微”被称为是唇音,更细一些的划分是,“帮滂并明”是重唇音,“非敷奉微”是轻唇音。从现代语言学的说法来看,重唇音就是双唇音,轻唇音就是唇齿音。为什么叫轻重?

大抵人类嘴唇结构是上唇较下唇突出,发唇齿音远较双唇音放松,因此, 唇齿音“轻”,双唇音“重”。

第二行“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称为舌音,和唇音一样,舌音也分为两类,“端透定泥”称为舌头音,“知彻澄娘”称为舌上音。实际上两者都是舌尖或舌面的塞音,不同之处是,前者是舌尖音,后者是舌面前音。

第三行“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称为齿音。齿音亦分为两类。“精清从心邪”称为齿头音,“照穿床审禅”称为正齿音。它们彼此间的关系类似于舌头音和舌上音,发音部位一个靠前,一个靠后。在现代语言学上,
实际上舌音和齿音的发音部位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硬腭或齿龈和舌尖或舌面所发出的,不同的是,舌音都是塞音,而齿音都是塞擦音或擦音,将同 一位置的塞音和塞擦音或擦音归为不同类也是古人的一贯做法。

第四行“见溪群疑”称为牙音,此名较为怪异,许多人搞不清楚牙音和齿 音有何区别。其实这里牙指的时舌根处的大牙,就是臼齿。古人审音不细, 将舌根音的发音部位误认为是臼齿,于是就有了这个不确切的名字。

第五行“影晓匣喻”称为喉音。但它们还需要具体分析。“晓匣”的发音 位置其实与舌根音相同,但由于它们是擦音,故没有和是塞音的牙音放在 一起。喻基本上是一个半元音,类似今天汉语的y声母。而影是声门擦音。
这些发音位置歧异的声母,古人未加细审,皆归为一类,后人分析鉴别之,

何其辛苦也?

第六行“日来”分别被称作半齿音和半舌音。这两个称呼多少有些误会的 成份。原本两者分别被放在齿音(日)和舌音(来)里,但由于某些原因 (下面就要提到),音韵学家将它们从各自的位置取出来,合成了一个新 的音种,称为舌音齿。其实意思是从左边念是舌音,右边念是齿音。后人 不明此理,以为两者和舌音齿音发音部位有所不同(不过确实也不同), 便分别称之为半齿音和半舌音。不过将日来二母单独列出也是有其根据的。

按照现代语言学的观点,日来二母属于无擦通音,音色接近元音,而与其他声母的情况不同。
各组内部声母的排列也不是随意的。除齿音外,每种音都由四母组成。这四母的排列正好是按照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来排列的。齿音略有不同, 因为齿音没有次浊,排列方式为全清,次清,全浊,全清,全浊。

清浊也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不过由于古代学者所用词语的紊乱, 清浊的意思在许多场合并不相同。不过最常用的意思就是指所谓的带音或 者不带音(声带振动与否)。带音者为清,不带音者为浊。汉语的声母按
照前所述,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
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讲,全清声母不带音,不送气,次清声母不带音, 送气。全浊声母带音,送气与否无所谓。而次浊声母也不带音,但次浊声 母为响音(包括鼻音,边音,闪音)和半元音,而与全浊声母为塞音,塞
擦音以及擦音不同。 全次清浊这四个名称的来源大抵是来自韵图。韵图里将属于同一类的声母 (比如同属唇音)放在一大格里,然后将一大格分为四(非齿音)或者五 (齿音)小格,表示同一发音位置的不同声母。四个小格的声类排列是: “清,次清,浊,清浊”,五个小格的声类排列是:“清,次清,浊,清
浊”。这里次清本来是第二个清声的意思。但后人不明此理,以为次清表 示“清之次者”,就是不纯粹的清,于是将原本的“清”改叫“全清”, 表示它时纯粹的清,其实今天我们都知道无论声母送气与否,清音就是清
音,没有清得多一些或少一些的区别。当然,为了整齐,“浊”也就被改 成了全浊,“清浊”被改成了“次浊”。其实“全浊”声母正好是“全清” 或者“次清”声母的带音,三组声母彼此对应,而“次浊”与“次清”根 本没有任何关系。“次浊”原来的称法“清浊”或者“不清不浊”都表现 了“次浊”声母与清声母或者浊声母都不对应的关系。

全浊和次浊声母在语音发展上明显有着很大的区别。今日我们说现代汉语 中无浊音,是指无“全浊”声母,至于“次浊”声母有如“泥”,“来”, “明”等,现代汉语还是有的。另外,全浊上声字今日现代汉语大都变成了去声(“上”本来是上声字,所以称为“上”声,但由于“上”是邪母,为全浊声母,因此“上”变了去声。现在有人认为应该把上声读成“赏”声,自是不明白语音发展规律所致),而次浊上声字则未变。全浊入声字, 在现代汉语归入阳平,而次浊入声字则归入去声,可见全浊和次浊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声类。

前面提到韵图中声母的排列,原本,舌音一栏是“端透定泥来”,齿音一 栏是“照穿床审禅日”,各多了一个次浊,将原本整齐的格式打乱了,所 以韵图的作者就将日来二母独立列为一格,与其他声母分开,这就是前面

所述日来单列一类的元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