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声母的意义在诗文中如何体现?

 MAY的学习簿 2017-11-21


声母音义关系的体系可见下表:

在口语中,无论是声母、韵母、声调都是没有意义的。平常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是不会考虑声音的意义的,不会正要说句话,“哎,我用哪个声母的字儿好?”没有这么考虑的,说话就该怎么说就怎么说。

但是到了诗文里就不同了。诗文和口语不同,正因为它不同,我们会关注那个不同的地方,那么那个不同的地方,它的语音的涵义就凸显出来。

声母的发音时间很短,它要想在诗词当中跟日常生活语言的感觉不太一样,就很难,所以即使在诗词文赋里,声母一般也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呢,有的时候还是会有意义的。什么时候呢?就是当它重复出现的时候。声母这么短的时间,要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很难,主要的方式也就是重复了。

它一旦重复出现,这个声母的感觉就会加强。它这个重复出现不是我们今天汉语拼音的这个声母重复出现,而是说,只要发音部位重复出现,就会引起关注。就是“唇、牙、舌、齿、喉”,这些部位重复出现的时候,你就会有那么一点点感觉。

我们举一些例子。比如说:

此生当独宿  到死誓相寻

唐朝诗人韩偓的一首诗,悼亡诗,他夫人去世了。“此生当独宿”,这辈子,我就一个人睡了,“到死誓相寻”,死了以后我一定要去找你。这是誓言啊。

“到死誓相寻”,这五个字,它的声母分别是一个舌音和四个齿音。这就叫咬牙切齿。什么叫发誓啊,我们中国人怎么发誓的?你把它的声母稍微加重一点,就读出这个感觉来了。

叶嘉莹先生有一次说,“到”为什么不改为“至”?“至”才是文言,本来应该用“至”,但是“至”也是齿音,五个齿音,太可怕了。温柔敦厚,诗之教也。所以用四个齿音,已经到头了。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和“破”都是什么音啊?唇音。两个唇音在一起,你就会注意到这个声音。但是“不”和“破”我们用今天汉语拼音说的话是两个不同的声母,但是没有关系,发音部位是一样的。所以稍微读重一点,这个坚决的感觉就出来了。

这是朱立侠博士后做的“五色对五音”《声声慢》。我们用五种颜色来标识“唇、牙、舌、齿、喉”,这么一看,事情就清楚了。整首词,什么颜色的字最多?白色的,就是齿音。

头一句,你看,全都是白色,只有“觅觅”,什么音啊?是唇音。“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你没觉得说完这句腮帮子酸吗?这就是咬牙切齿。后面还有一大堆齿音。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这首词里蕴涵的愤恨。

一般人只看文字,头一句就好惨啊,简直是悲苦无比了。然而,这是李清照啊,李清照是什么人?看看《夏日绝句》就知道了。所以你要吟诵,要会读,读出音韵来,才知道这首词背后的力量。

(《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

你看后面还有这种声母集中出现的地方,比如说,“点点滴滴”,“滴滴”还是入声字呢,这是什么音?舌音。舌音有明确坚定的感觉。读一下,“到黄昏,点点滴滴”,什么意思啊?就是雨从梧桐叶上滴落下来,每一滴,她都听得清清楚楚,是明确的意思,所以有多么的寂寞啊,很清楚的。这就是李清照。古代的诗人是用声音作诗的。

大家可以看一下王伊自己抚琴吟诵的《声声慢》。

王伊 古琴吟诵 《声声慢》 来自我爱斯文 06:00

这首吟诵的调子来自台湾成功大学的李勉教授,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发现了一批古谱,其中主要是词乐。他打谱之后传唱下来,其中很多词牌的调子有相通之处,与江浙民歌调子也相通,应为江浙一带的词乐系统。但是音长音高等很多因素也是个人所推测,恐难复原。

我根据这些调子改了一下,用于《声声慢》,已经属于普通话吟诵了。听这首吟诵,大家可以听声母的感觉,还可以听入声字的顿了拖的读法,这种读法往往用于词曲的吟诵。声声慢,一声比一声慢,可这个词牌却是入声韵,只有顿了拖,才会出来那种哽咽之感。

另外还可以听听人琴相和的感觉,不过新作的古琴吟诵,在人琴相和方面,比之古谱要宽松,使用了少量的伴奏音。古谱是比较严格地一字一音一琴声的,不过实际弹奏时是否严格,也是不得而知了。


徐健顺《普通话吟诵教程》连载

“声母的涵义”第一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