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城改造只能拆?有人改出世界最美书店丨市井商业史

 茂林之家 2017-09-21

马斯特里赫特老城

旧城改造是中国很多城市面临的问题。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提供了一条把商业和历史结合起来的路子,兼顾了旅游、消费和文化传承。

 文 |  市井财经专栏作家 叶克飞


马斯特里赫特,荷兰南部小城。1992年,原欧共体十二国在此签署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统称《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条约规定在欧盟内部实现资本自由流通,并规定最迟于1999年1月18日在欧共体内发行统一货币。因此,这座马斯河畔的美丽古城,也被视为欧盟和欧元的诞生之地。


这座城市的创造力,并未在欧盟和欧元诞生后消失。如今的它热衷于古建筑改造,被英国《卫报》誉为“世界最美书店”的天堂书店,便是它的代表作。


天堂书店大门


天堂书店其实是一间由古教堂改造而成的书店。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67年,一群多米尼克天主教会的修道士开始在此修建教堂,并于1294年建成了尼德兰地区的第一个天主教堂,也是尼德兰地区最早的哥特式建筑。之后几百年间,马斯特里赫特一直是各国必争之地,教堂也随之动荡。1796年后,法国政府占用了这里,将之作为骑兵马厩,使之失去了教堂功能。1815年,教堂重新归还给荷兰,此后曾陆续做过音乐厅、考场、市集、体育比赛场地和展场。


2001年,荷兰最大的连锁书店集团Selexyz向马斯特里赫特市议会提出改造方案,随后用了整整五年时间,花费700万欧元,于2006年11月改造完成了教堂书店——又名“天堂书店”的世界最美书店。

 

古建筑改造之城


如果你是为了天堂书店到访马斯特里赫特,我会建议你先住一晚教堂酒店——没错,由废弃教堂改造而成的酒店。


在欧洲,教堂酒店为数不少,我也住过几处。要说入住的舒适度,马斯特里赫特的这间教堂酒店可排不上号,但要说外观和内部结构可绝对是第一。外部砖墙古朴雅致,哥特式尖塔傲然耸立,尤其是悬空的二楼餐厅,直接对着教堂的彩绘窗。内部大量采用金属架,营造现代氛围,却又能与教堂的古朴相映成趣。更重要的是,整座酒店无论内外,都只采用加法,而非先减后加,即没有对原有教堂结构进行任何破坏。


教堂酒店大门


大门口最有意思,既然是酒店,当然不会让你有步入教堂的感觉,但又不能破坏教堂原貌。所以,投资方请出了有“光之诗人”之称的著名灯光设计师摩利尔,他在酒店入口处设计了一个闪闪发光铜质大喇叭,人们走进这个闪着金色光芒的喇叭,仿佛被吸入酒店。


教堂内部也有区分,教堂大厅就是酒店大厅,包括接待区、会议厅、餐厅、图书馆和咖啡厅等,尤其是原属唱诗班的位置改为了酒吧,藏有1800多种葡萄酒,足以令爱酒者流连。后面的修道院部分则全部改为客房。绚丽的彩绘窗、穹顶壁画与极富金属感的搭建材料得到了完美融合,据说,酒店延请的都是国际大牌设计师。



其实在马斯特里赫特旧建筑改造群中,教堂酒店只是一个普通样本,甚至是相对粗糙的那个。但它与天堂书店等同类改造一样,都遵循了“保存原貌”这一准则。


天堂书店的美,在于它既保存了教堂原貌,又将书店的典雅和教堂的古朴完美结合。这座尼德兰地区最早的哥特式建筑,与一般哥特式建筑略有不同,它的窗户并不窄,而是非常宽大,采光极佳。美丽的教堂穹顶也赋予空间无限可能。


与教堂酒店门口那个铜制大喇叭一样,天堂书店的门口也做了加法,一面如红色雕塑般打开的书页,便是书店的大门。


一走进去,唯有惊叹。高耸的拱柱向上延伸,以层层飞肋直至穹顶,穹顶的画作带着岁月痕迹。书店分两层,楼下布局其实跟平常书店无异,但那个被设计师称作“图书公寓”的大书架,不但支撑起了书店的二层,也成为整个天堂书店最抢眼的一部分。一体成形的黑漆钢铁结构,与教堂的暖色基调相互映衬。之所以叫“图书公寓”,是因为设计师为了适应教堂本身的高度,将书架也做得极高,层层叠叠,就如公寓一般,让人可以一层层向上走,看书的同时,还可以从不同角度观赏教堂风貌。顶层的观感最为出色,不但可以居高临下一览书店全貌,还与教堂顶部近距离相望,有“天堂触手可及”之感。也正是这个“图书公寓”,使得书店被分割为左右两部分,一侧是普通布局,但空旷辽远,置身其中,可体会到自身的渺小,另一侧则因“图书公寓”而层层叠叠,一直向上延伸,繁复而雄伟。


震撼的图书公寓


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书店的建造不能破坏教堂固有形貌和结构,所以这座“图书公寓”其实并未与教堂的墙身有任何接触,而是独立存在。


另一个视觉焦点当然是昔日教堂圣坛改造而成的咖啡厅,正中的一组咖啡桌被摆放成巨大的十字架形状,更显示了书店与教堂的完美统一。

 

荷兰的古建筑改造经验


无论是天堂书店还是教堂酒店,都堪称废弃教堂改造的典范。但问题是,为什么在宗教信仰盛行且经济发达的荷兰,会有那么多废弃教堂?



这就要说到荷兰社会的世俗化进程问题。自启蒙运动开始,欧洲便开始了世俗化进程,并于法国大革命等历史时刻达到阶段高潮,至今仍未终结。欧洲各国的世俗化进程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与经济有关。经济停滞的南欧三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教会的影响力仍然极大,新兴国家如波兰,同样信仰坚实。但在欧洲北部的发达国家,宗教的影响力渐渐下降。


荷兰就是典型例子,基督教徒数量渐渐萎缩,甚至影响了政治生态,曾经的第一大政党——基督教民主党,就是在世俗化过程中不断失去支持者,几年前沦为在野党。


更重要的是,教会在荷兰不属于公共法权机构,在税收和教育方面没有任何优惠政策。荷兰没有教会税,教会的运作经费全部来自信众的自愿捐献。信众人数大幅减少,必然使许多地区的教会入不敷出,无法维持教堂的正常修缮与管理,每年都有大量教堂被迫关闭、拆毁、出租或出售。


相比之下,世俗化程度同样极高的德国,情况就大为不同。德国教会是公共法权机构,依享有许多特权。作为19世纪国家没收教会财产的补偿,德国征收教会税,用以维系教会正常活动。


有意思的是,德国的教会税使民众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免交教会税而宣布退出教会,还有一种则是“名义教徒”,他们甚至并不信仰基督教,但留在教会就是为了交教会税,理由五花八门,比如为了保护历史建筑等。


法国的情况又有不同,法国大革命虽然引发了世俗化的一次高潮,但法国目前仍有70%以上人口信仰天主教。人口基数众多,使得捐纳者也多,因此即使没有教会税,教堂仍可维系。


既然荷兰有这么多废弃教堂,但古建筑又不容破坏,所以就催生了相关的中介公司,专门负责教堂和修道院的买卖。众多大大小小的废弃教堂,被改为博物馆、餐厅、咖啡厅、仓库、超市、溜冰场、健身房、幼儿园乃至住宅。


古建筑改造是世界问题,最让人诟病的改造方式就是对原貌的大肆破坏,但荷兰废弃教堂的改造显然注意了这一点。就像天堂书店一样,教堂内部没遭遇任何破坏,甚至所有设施都未真正接触墙身。



这些看似废弃的教堂,却完美地诠释了欧洲精神。无论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设计之美,还是宁静氛围,都并未违背教堂的初衷——为了离上帝更近。这才是最完美的古建筑改造。


本文为叶克飞为市井财经独家撰稿。叶克飞,媒体人,著有《金庸政治学》等多部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