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教研活动为何总在“低效循环”

 绿树sys 2017-09-21

教研活动是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必修课,是学校最重要的常规工作之一。按理说,教师应该能接受这样的活动,并能从中获得收获和启发,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但事实是,不少教师并不喜欢本校的教研活动,常常报以应付的态度,甚至有些抵触。

最近收到几个学校教研组的建设计划,其工作要求大体如下:制订学科学期教学研究活动计划,撰写学期教研工作总结,指导本学科开展教研活动;配合教导处组织本学科教师实施教学常规要求;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研读课标、教材,及时传递教学改革动态,努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等等。教研活动内容无非是诸如学习教育教学经验文章、观摩优秀教学视频、集体备课、观课议课、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等。

大家可以看出,这种教研组建设和活动要求笼统难以操作,目标不明确,措施不具体,缺乏创意和实效性,难以看出如何通过教研组建设和活动推动学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现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尤其是,这些陈词滥调式的要求和活动一定是每年都如此炮制和推行。这样低效重复性的教研活动教师怎能喜欢?可以说它已经造成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影响了教师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反教育的情绪,与这种教研活动关系极大。

有效的教研组建设绝不能有“皇帝的新装”的思维习惯,应该结合实际落到实处。它应该是一种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体系以及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体系,它关系到每位成员在教研组这个组织内的生存方式和状态。

教研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文化过程,它要求组长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寻找不同的问题和契机,依据不同时期教师的成长需求,提出不同的目标和创建策略,从而层层推进,不断有所创造。

因此,教研组建设必须从以“事物”为核心转到以“人的生命成长”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上来。要用整体性和过程性思维方式,通过有效的活动安排,使学习和研究的意识、态度渗透并转化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通过实现日常化而达到过程化。

教研组组长也要从被动听从命令转化为主动为组内的每位成员营造适宜其专业成长的文化氛围,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教研组成员的具体行为。要努力担当教师状态的解读者、教师发展的促进者和教研组文化的诊断者、策划者和创建者。同时,教研组组长还要率领本组成员,以教研组文化产品的创建与管理为核心,营建新型的教研组文化,定期举行教研组文化产品的交流评比和推广介绍活动,一起打造学习型、研究性品牌教研组。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许多教学工作办不好,究其原因,正是在于人们天天、月月、年年都在重复同样的缺点,无休止地议论却又不能改正这些缺点。因此,无论是校长、教研组组长还是教师,不能只是看见缺点,而要力图分析如何从源头消除产生缺点的原因,然后再研究对策。

建议学校指导并支持每个教研组从“信念作风、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校本教研、知识管理、特色建设”五个方面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全面分析教研组和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生命背景、精神需要和成长目标,把教研组建设和活动的宗旨落实到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上。这样,教研组才能引领本学科的新风尚,积极尝试学科民主生活建设,发挥学科功能,推进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激发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教研组建设的活动,为学校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